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围绕《Web应用项目开发》课程特点,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模式、实践环节、考核模式和个性化教学几方面对该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教学实践结果表明,该模式对促进学生掌握课程知识,促进学生学习新技术,以及提升学生的项目开发能力具有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Web应用项目;教学模式;课程教学;实践教学
本文引用格式:郑建华等.《Web应用项目开发》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66):43-46.
自从上世纪90年末高校扩招以来,每年的本科毕业生人数激增,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在未来将大量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因此培养面向实际、面向生产一线,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并有一定的科研成果创造转化能力的应用型人才[1]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主要目标。《Web应用项目开发》是计算机学科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直接对应就业市场的“后台开发工程师”、“前端工程师”等多个岗位,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该课程具有技术性要求高、实践性比较强的特点,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文围绕该课程特点,对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包括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模式,实践环节设计、考核方式等多方面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2]。在三届学生测试该课程教学模式,结果表明学生对内容掌握更加熟练,更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对新技术框架的适应能力更强。
一 教学模式设计
(一)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设计
《Web应用项目开发》主要讲授Web系统设计和开发的主要技术、主流工具,以及如何综合这些技术和工具开发一个较复杂的Web系统的步骤和方法。传统讲授内容包括HMTL、JSP、JavaScript、Servlet、JDBC、Tomcat、MySql、MVC原理、四层结构等[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实现Web系统主流技术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能开发具有一定实用价值Web系统。但是Web开发技术发展非常快,除了这些成熟的技术外,每年都有新的关于Web系统开发技术出现,尤其是新的框架特别多,比如前些年由Struts、Spring、Hibernate构成的SSH旧三驾马车,然后当前流行的由SpringMVC,Spring,Mybatis构成的SSM新三驾马车,以上SSH和SSM框架成为目前Java后台开发工程师招聘要求里面的标配,如图1所示。传统的Web应用核心分为业务逻辑、适配器以及API或通过UI访问的Web界面,但是这种开发方法开发效率低、代码维护困难、系统扩展性不够。因此目前流行的开发方式是将应用分解为小的、互联的微服务,一个服务完成某个特定功能,各微服务通过RestFulAPI通信,从而构建成整个系统。目前微服务系列常见的开发框架有Springboot,SpringCloud等框架。因此在现有学时和学生接受能力下,如何安排教学内容非常重要。基于以上考虑,本文采用课内+课外的学习策略,课内讲授传统的Web系统开发内容,课外通过慕课、视频、实践环节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新三驾马车的框架内容,保证学生学习完该课程之后具备了较好的Web开发技能,并且明白了后续的学习方向。
(二)理论与实验混合的教学过程模式
常规的教学过程模式是理论与实验分离模式,先安排理论教学,教师在课程上讲授相关的知识点。然后再安排实验课,学生动手完成相关知识点对应的实验,上交实验报告。对于这种教学过程模式,文献[4]认为存在以下缺点:实验课时少,内容单一;学生编程基础弱导致效果不佳;实验内少,难以覆盖全部章节等。实际上,除此之外,理论与实验分离模式还存在另一个重要缺点,实验课一旦滞后与理论课,这样当学生来到实验室时,很多学生已经忘记理论课上的知识,学生遇到问题无法直接独立思考和解答,因此直接为老师或者照搬实验指导手册。同时考虑到本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而且涉及的技术知识点比较多,一方面每个知识点需要通过体验才能较好地掌握,另一方面这些知识点还要相互结合使用才可以完成完整个系统的编码,因此常规的教学过程模式难以适应本课程的特点。基于此,本文提出理论与实验混合的教学过程模式,将上课地点安排在机房,让学生边学边练,边练边用。课程上老师用三分之一时间实践讲授技术知识点,以及演示程序代码编写方法和过程,然后用三分之一时间让学生练习使用该技术知识点编写出简单的程序,最后用三分之一时间让学生把知识点应用到自己的项目中。显然这种方式具有以下优势,1)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知识,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2)学生能够及时验证理论知识,一方面有助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降低了学生的实验难度;3)有助于学生掌握多个知识点,突破单独实验课内容单一的局限性。长期的教学总结发现本课程采用这种方式比传统的理论与实验分离模式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递进式的实践环节设计
实践是强化理论知识的最好方式,考虑到本课程技术发展迅速的特点以及学生接受能力的情况,本文设计了递进式的实践环节
(1)强基础的课内实验环节。《Web应用项目开发》原有的实验教学内容都以基础验证性实验为主。基础验证性实验以验证课程相关知识点为主,以加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为提升学生的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本课题组增设了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能以Web应用项目开发和编写的方法为主线,结合多个知识点、多种技术和工具,针对某一具体系统功能,综合设计和编写出具有一定复杂性的系统。
(2)练综合的课程设计环节本文设计了《Web应用项目开发》课程设计环节,时间为两周。在内容上,要求两周内开发一个功能完整的系统,要求每个系统有一定创新性,同时上交完整的课程设计报告;在过程上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完成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开发、程序调试等多方面工作;在开发模式上要求采用团队开发模式,一般可以2到3人,团队设置项目负责人,负责统筹整个项目的开发进度、组员的分工和项目协调。通过以上过程,旨在较好地地强化学生的动手编程能力,综合开发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应用创新能力。
(3)追技术的校企合作实训环节在课程设计环节采用的技术一般还是Servlet+Jsp模式,部分学生可以采用SSM框架完成,但只具备这种能力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竞争能力还不够,为此本文设计了校企合作实训环节。这个环节以集中实训的模式开展,校方与企业共同协商授课内容,主要是讲授当前市场需求最为迫切的技术,比如讲授SSM,或者前端讲授Vue.js框架。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到软件企业参与实际软件项目,让他们能真实体验实际软件项目的开发过程、工作环境、具体工作,让他们对《Web应用项目开发》课程所学所用跟软件企业现状对比,提升对Web系统开发的理解,以及知道自己的不足。同时也让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毕业后的就业有一定的了解,减少择业的盲目性[5]。
(四)强实践的课程考核方式
传统一直认为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方法,因此对于《Web应用项目开发》考核方式,很多高校采用期末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课程综合成绩由30%的平时成绩和70%的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显然,这种考核方式重理论轻实践,跟这门课程的特点不适应,会引导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理解是看教材,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好坏对成绩的影响不明显,这样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因此,本文认为,考核应该同时成为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和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以及成为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方法。
本课程实践性比较强,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此本文改进了以前单纯笔试的考试方式,设计了以实践考核为目标的多种考核混合的课程考核模式。为了使学生的成绩能客观准确,学生的综合总成绩由课堂考勤成绩、学生平时编程作业成绩、期末大项目成绩等三部分成绩按照一定的权重组合而成。其中平时编程作业相对比较简单,学生一人一组,独立完成,现场演示程序运行情况,直接由任课老师打分;期末大项目可以2到3人为一组,完成一个Web系统的项目。老师给出明确的系统功能定义,学生按照软件工程的方法,分工协作,完成系统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程实现、系统调式等阶段工作,并通过现场演示和答辩,由多位老师一起打分。这种考核方式与这门课程的特点相适应,能引导学生认真完成所有的编程作业,不断提升自己的开发能力,并通过期末大项目锻炼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具体考核的结构如表1所示。
(五)分层的个性化教学
首先,传统“集体教学”指的是不同的教育对象在同一个集体中得到相同的学习内容[6]。90年代的人才培养计划中通常是一个专业都采用同样的课程,这样导致了整个专业掌握的知识体系都是完全一致的。这种“集体教学”模式忽视教育对象的个性、知识、能力、素质水平差异,采取“一视同仁”的教学方法,严重脱离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及社会需求层次化的客观实际,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进入到21世纪,选修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始呈现,并且比例逐年提升,选修课的切入实际上尊重了教育对象的差异化存在,也容易激发学习的学习潜能。但是在具体某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教师采用的还是“集体教学”的方式,教师一般采用一套课件、一种授课方式、同一考核模式对待所有的学生。而实际上课程教学的“集体教学”在低年级基础课(大一大二)比较合适,而在高年级的时候,学生的水平已经开始出现层次不齐,因此仍旧采用“集体教学”模式将极大阻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发掘优秀学生,也同时打击了低层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针对《Web应用项目开发》而言,学生要在课程内掌握Web系统设计和开发的多种技术,还要求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作业和期末项目,对学生来说是有难度和挑战的。从历年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同学修完该课程后都具有较好的Web系统开发和编程的能力,但是有小部分同学的编程能力还是比较差,主要的原因是之前学习Java编程时没有用心,知识掌握得不是很好。然后,在本课程中也没有弥补好Java相关的知识,也没有跟着课程的要求一步一步提升自己的Web编程能力,甚至到了后来就跟不上了,还有放弃的同学。也有部分学生,基础非常好,自学能力也非常强,能够及时完成老师的要求,并且有对新技术学习的渴望。为此本文提出了分层的个性化教学模式。
本课题组设计了集中授课+网络课程+课外辅导的多层级授课模式。针对部分学生前导课程学习比较差的问题,推荐一些网络视频教学材料给他们。同时课外找时间解答他们遇到的问题,或者有针对性地补充跟本课最相关的知识点,通过这种模式来促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则为该类学生制定学习路线,并推荐相关的网络资源,以学生自学为主,同时让该类学生自由组合进行项目开发实战,以此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 实践效果
基于以上的课程教学模式,本课题组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2014、2015、2016级进行了实践。通过考核学生的课程项目作业、课程设计项目完成情况,以及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对于课程满意度较高,基本上所有学生都掌握了Web系统开发的基础技术,大部分学生掌握了SSM框架开发技术。在每个年级都有部分已经掌握了SpringBoot的开发技术,比如2014级有25人,2015级有36人,2016级有48人。对最新技术掌握人数的增加说明本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取得一定的效果。
三结语
本文结合本学院的具体情况,探讨了《Web应用项目开发》课程教学模式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模式能够促进学生掌握该课程的核心知识,并能够主动探索新技术,同时能促进学生对团队合作和软件项目开发有较深的了解和体会,提升了其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他们对软件行业的从业兴趣,课程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罗秋兰,俸晓锦.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反思与实践[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29(05):116-118.
[2]李岚,曹宇佳,郭明娟,包亚飞.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项目化教学法在动态Web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2(06):109-112.
[3]《WEB应用开发》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4(04):74-76.
[4]朱锐,蔡敦波,鲁统伟,闵锋.数据结构理论与实验混合教学方法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7,4(50):175-176.
[5]蒋明亮.《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09(1):91-93.
[6]张春琴.我国高校分层教育模式的构建[J].现代教育管理,2007(12):51-5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7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