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综述论文

发布时间:2020-11-18 10:19:3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分别从整体研究、具体某一学科、具体某种模式和重视实践性的培养模式四方面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研究进行了综述,指出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的侧重点,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评述

本文引用格式:邢梦喜,等.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综述[J].教育现代化,2019,6(65):9-10.

十九报告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在此政策的指导下,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内容已从关注数量的发展逐步过渡到注重内涵的发展。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内涵。研究生培养模式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扮演着“模板”的角色,并且在此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指导作用。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是我国研究生存在的两大形式。本文重点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一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较研究生培养模式来说是更为广泛的概念。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把握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研究生培养模式。学者们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众说纷纭,甚至出现了分歧。由于是从不同视角或者运用不同方法来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进行总结阐述,所得出的结果也各有不同。部分学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包含各类要素的静态的人才培养过程的“运作模型”与“组织样式”,或者称为“标准样式”。而另一些学者将人才培养模式归纳为动态的实现人才培养的目的的过程,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目标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模式”。也有学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静态的“标准样式”和动态的“运行方式”的统一。尽管上述观点不同,但可以把其归结为在一定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一些教育教学的静态的“组织形式”或“标准样式”以及动态的“运行方式”。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建立严格规范的培养制度和即时培养评价,在不断的改进和修缮中实现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创新。关于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的区分也是在研究培养模式时需要掌握的一点。培养模式涉及的范围介于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之间,办学模式、培养模式以及教学模式三者是从宏观到微观逐渐过渡的。办学模式涉及学校的兴办、管理的体制机制,有关谁来办、怎么办的问题,是由办学资源的特定属性以及组织结构所影响的。教学模式更为具体,也更具有针对性,是在某一特定教学环境下组织的教学形式,以此来实现相应学习目标。

二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

(一)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整体研究


之所以称为“整体研究”,是因为这类研究讨论的是宏观层面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并没有对它在微观层面上进行剖析解分。英爽、康君、甄良、丁雪梅对于我国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从实施重点到成果进行了总结,对于我国形成具有独特优势的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杜蓓、陈珉指出目前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培养模式的原则要求,进一步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创新和完善。谭书敏、程孝良根据不同的社会需求来确定相应的培养目标,其次从主体、过程、内容、能力、职业五个维度分别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并完善培养机制。刘亚敏、姜秀勤则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当作是一个包含要素、结构和功能三方面的独立的系统,同时对此系统进行了分析和完善。

\

 
(二)针对某一具体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如白思俊通过比较分析法阐述了项目管理和工程管理这两类具体学科的相关研究。并对两类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对比。徐荣华、应敏、闰国庆以浙江万里学院为例,对该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产-学-研-用”多位主体一体化的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与思考。刘佳、李莹莹运用空间分析与内容分析法在对我国旅游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之后,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此来为该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借鉴。陈勇、周发明、彭健民对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与实践,并且构建的“三双、四模块、七学段”培养新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三)针对某种具体培养模式的研究

梁传杰、王卫华、刘勇波针对以政府主导模式为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相关方面的探究,探讨了该模式的特征、制度建设以及具体实施过程,并提出了针对这种模式的体会与思考。许斌、汤爱君、马海龙针对“校企联合”这种多位主体参与的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究分析。陈艳慧、李勇通过分析吉林农业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案例,提出“学校+基地+企业/乡村”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并指出“学思研”三段式的培养过程是满足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现状的。张永泽、于广琮是基于相关培养项目而进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赵康、杨媛、李峰、澹台湛、郭向明调研了各类高校研究生培养的现状以及相关企业对于该类人才的需求,同时结合西安理工大学的案例,总结出产学研协同培养的模式——“1135”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此类模式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展现出积极的效果,发展势头良好。

(四)以实践探索为主体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高静、陆涓认为目前我国在探索专业型研究生时应当适当借鉴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完善。将学术型研究生关注的理论部分与企业关注的实践部分相融合,以此达到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完善。杜尚荣、施贵菊、朱毅提出实践指向性的教学模式,该模式旨在解决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出现的问题以及提出什么样的培养目标。林炎志、徐旭雁、李仙、李晴虹通过对企业进行调查研究,获得企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需求,基于此需求提出一种特殊的、有针对性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简称APIT模式(Ability-Project-Issue-Tacit Knowledge)。吴华杰、杨钋通过分析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哲学基础、学科基础和知识特点,提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应遵循知行结合、理论与实践并行的学习原则。让高校教师以及相关学者了解到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转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文献述评与研究展望

在专业学位教育研究中,在宏观层面上对专业学位教育来进行研究的论文较少。更多的是针对某一具体专业或某一类问题进行研究。因为,由于不同学科具有不同的学科特点,不同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定位和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单一的培养模式会使不同专业的研究生丧失自己的优势。因此,对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应在微观层面上即结合不同学科的特定需求分别进行研究。

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是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时刻关注的要点。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模式的确定,既要对外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考虑到社会的需求,又要对内涉及到各培养内容的衔接与协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在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方面的研究正在由“通识”向“专业”的方向发展。研究生的教育已不再是“博雅”式的模式,而是逐渐进入“专才”发展的模式。随着社会和用人单位对高层次专业学位人才的需求逐渐上升,高校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显得更为迫切。值得重视的一点是,不可以照搬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因为两者之间在基本内涵、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以及质量评价方面存在一定的区别。为避免“趋同”的现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以实现两者“并驾齐驱”的教育格局。

\

 
参考文献

[1]董泽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与要素解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3,(3):30-35.
[2]刘忠喜.人才培养模式概念、层次及构成要素[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3):107-110.
[3]刘亚敏,姜秀勤.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系统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6):80-85.
[4]陈勇,周发明,彭健民.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三双四模块七学段”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03):37-43.
[5]张永泽,于广琮.构建以项目依托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J].江苏高教,2017,(4):71-73.
[6]赵康,杨媛,李峰,等.基于产学研联合培养体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3):44-49.
[7]杜尚荣,施贵菊,朱毅.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指向性教学模式建构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1):78-9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759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