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应用型高校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途径和对策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0-11-17 15:32:3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应用型高校更高质量就业的问题目前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如何确定就业目标的途径成为高校目前应当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在分析了应用型高校更高质量就业实现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就业能力、就业渠道、就业环境、就业信息与结构四方面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工作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就业;就业途径

本文引用格式:张颖,张小顺.应用型高校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途径和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64):30-31.

更高质量就业,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就是在高校不断从横向面扩大学生就业规模的同时,对于学生就业的机会、就业竞争所处的环境、就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培养、就业结构的基本创设以及基于最终就业所呈现的公平、合理、和谐的劳动关系进行完善与推动,充分给学生创造基于良好环境下选择性就业的条件与基础,从而帮助学生在就业择业的过程中,拥有更多的可能性与就业之后的稳定性[1]。

一 应用型高校更高质量就业实现的影响因素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影响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就业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基于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缓,就业形势复杂,其次是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与市场存在一定的脱节。

(一)就业形势复杂

无论是基于全球的角度,还是单一以我国市场为例,整体的经济发展趋势都开始逐渐放缓,因此就业形势逐渐变得严峻起来,尤其是关于一些进出口的相关企业,为了调整业务萎缩了相关的就业配置,更加加剧了我国的就业形势,就市场环境来看,整体就业环境都是比较复杂的。

(二)人才与市场不匹配

高校在关于人才专业方向的培养问题上,与市场存在一定的脱节,尤其是对于大学定位的问题上,无论是普通高校,还是应用型高校,都存在侧重教学,即“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走入市场后,无法适应市场对于人才的基本诉求,进而陷入迷茫,错失就业机会,这也是导致无法就业或就业质量不高的一个关键因素。

二 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工作的实践路径

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对于应用型高校而言,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即从就业能力的角度出发,其次是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出发,即考量院校与企业的就业渠道,再次从高校自身的输送力出发,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接着围绕关于就业环境的信息与结构做出调整[2]。

\

 
(一)就业能力

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最终还是作用于学生自身,那么如何从学生个人角度来看待更高质量就业工作是否落实到位,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基本路径及方法是什么?首先需要从学生个体的职业发展前景入手,对于学生而言,在就业择业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的内容之一,就是在工作期间,是否有比较明朗的发展前景,如果工作发展面狭隘,且晋升可能性很低,那么对于学生自身而言,这就并非更高质量就业中的可选择工作[3]。再次是对于工作的长期性,即稳定性。当下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就是学生在进入用人单位后,发现用人单位与自己想象中存在差异,继而离职跳槽,且频次非常高,据不完全统计,当下高校毕业生的能够在一个基础岗位工作的周期大概是六个月左右,换言之,学生的就业问题处于一个极其不稳定的状态。因此,更高质量就业工作的开展就应当融入对于工作稳定性、长期性的设计与强调。

而实现这一高质量就业标准的核心,就是作为主体的学生具备与之匹配的就业能力,即能够被用人单位所认可的能力,而对于学生展开能力的培养,要使其成为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当制定相对应的阶段性目标,围绕不同阶段下学生应当具备的“软实力”和“硬实力”进行考核,通过不同的考核形式来明确学生应当具备的能力以及在不同阶段学生所具备能力的完成度,进而帮助学生营造对于用人单位的“吸引力”,让学生通过对于自身能力的培养,有更多就业机会。

(二)就业渠道

基于用人单位的角度评价更高质量就业,与从学生个体角度出发相同,同样是从四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基于职业能力与职业人的衔接,对于用人单位而言“高效”与“潜力”是选择就业者的主要原因。

其中高效就是指就业者在就业过程中,是否具备与岗位向匹配的职业能力,能够很快适应就业环境,完成从求职到入职的基本转变,并且较好的在工作岗位中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及作用。其次是潜力,很多用人单位都非常看重求职者的发展潜力,尤其是对于一些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的期望值更高,随着求职者入职的时间年限,求职者应逐渐表现出可被挖掘的潜在能力,这也是基于用人单位而言的“福利待遇”。再次是关于求职业在就业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素质,在工作过程中,求职者需要具备一定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除此之外,包括吃苦耐劳、人文素养等都是求职者综合素质的一个体现[4]。最后就是基于用人单位自身发展趋势下,对于求职者之间个体差异的要求,即晋升要求,用人单位会给予就职者晋升空间与发展空间,但是与此同时,也要求就职者能够表现出足够晋升和发展的能力,两者之间存在相互的关系,所追求的都是长期且稳定的发展趋势。

基于此,院校应当建立其与企业的沟通渠道,借助渠道,实现对于对口人才培养和对口输送,即借助就业渠道的搭建,运用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实现最终的高质量就业。而在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培养下的学生,一方面能够围绕企业自身的专业素养,实现专业技能的对口学习,另一方面,经过校企合作模式对口输送的学生,在校就对于企业产生了解,更容易融入企业文化,达成企业的要求与目标,进而与企业共同发展与进步。与此同时,为了达成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模式,一方面,企业要加强相关的福利待遇来吸引学生入职,就是基于社会生活压力下,学生会自主趋向选择相对比较稳定的工作,因此稳定性是双向的,相对的。

(三)就业环境

从高校的角度分析更高质量就业的评价标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就业结构的架设来看,对于高校而言,需要通过学生不同的就业情况,所属用人单位的情况或选择自主创业的情况来看,分析学生在面对就业这一问题时的主观选择趋势,围绕选择趋势与社会现实,对于相关的就业工作建立科学架构[5]。其次是从就业能力来看,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就业能力都是衔接两者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高校应当着重强调学生在校期间就业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日后就业择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以,对于高校而言,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路径实际上主要着重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从用人单位的角度考量[6]。其二是从学生的角度考量,实现对于就业服务的导向性工作,让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首先能够实时地接收到相关的就业咨询,对于自主择业与就业有一定的选择机制,且能够主动掌握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学生在高校经过几年的学习,在不同专业领域,对于自身所掌握的专业能力有了深层次的学习与了解,因此在就业择业的过程中,会主动选择相对于对口的职业来进行就业,展开有利于学生对于往后长期的职业生涯的基础规划,更利于学生高质量就业。

三 结语

综上所述,无论是基于学生、用人单位还是高校而言,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是三方共同的心愿,是合作共赢互惠共利的局面,因此在关于应用型高校更高质量就业的问题上,应当引起三方高度的关注与重视,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与强调,为更高质量就业的实现而努力。

\

 
参考文献

[1] 孙晓燕.关于实现更高质量就业问题研究[J].新丝路,2017(14):87-87.
[2]杨殿学,高宇菲,梁静.有效实现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路径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6(05):251-252.
[3]田卓妮.职业指导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研究[J].成才之路,2016(10):50-51.
[4]尹弘.试论职业指导在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中的作用和重要性[J].科技视界,2016(02):202+212.
[5]谭文才.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指导[J].时代教育,2016(01):100-101.
[6]姜娜.应用型高校“双师型”队伍建设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6,3(35):100-101+27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757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