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新文科”教改来袭,给行政管理专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市政学》作为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需要创新性地改革其教学方法。本文针对《市政学》现有课堂教学方式的缺陷,提出了双师同堂教学模式的构想,并对其实施路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双师同堂教学;市政学;课程教学
本文引用格式:杜慧.双师同堂教学模式在《市政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6(64):42-43.
继“新工科”教改浪潮之后,“新文科”教改接踵而至。“新文科”建设的重点:一方面需要拓展研究领域,开设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兴专业。由此编程、大数据采集和处理,以及人工智能技术运用等的社会问题研究,将成为新文科研究的重点;另一方面需要新的方式来丰富现有文科专业的内涵。基于此,现有人文社会科学需要与理学、工学新兴领域进行交叉融合,将新技术融入经管法文史哲等专业的人才培养之中。作为新文科发展重要分支的新经管教育创新发展势在必行,其中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更是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不仅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更需要创新性地改革教学方法。本文仅就笔者所授专业课《市政学》中教学方式的创新探索,以期实现对新文科背景下行政管理专业建设的一点帮助。
一双师同堂教学模式的界定
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双师同堂教学的特点可归纳如下:第一,多样性;双师同堂课堂中两位教师的不同声音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经验,拓宽了学生的思考维度。第二,专业性;双师同堂课堂中两位教师各有所长,通过优势互补的教学使学生能更多收获课程的精华。第三,系统性;双师同堂教学中老师们通过对零星知识点的整合,使教学具备完整的知识体系。第四,个别性;双师同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由大班的教学、到小组讨论、再到独立学习,教学方式包括辩论讨论、演讲点评、情景模拟等灵活多样,能适应个别差异。第五,合作性;双师同堂教学强调教师的团队精神,老师需协同合作完成教学活动,以合作取代独立作战。这些特点决定了双师同堂教学模式比较适用于综合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教学。双师同堂教学模式不仅能体现出师师之间的互动,还能体现出师生之间的互动,具有双重互动的特点。在这种模式下,通过实现辩论讨论、演讲点评、情景模拟等教学具体方式的综合运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不仅可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性作用,而且可以为两位教师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平台。
二《市政学》现有课程教学模式缺陷分析
(一)《市政学》学科定位与教学特点
《市政学》是公共事业和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专门研究市政管理一般理论的科学。《市政学》主要从城市政府管理角度关注城市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安全等各个方面内容,研究城市公共权力机构,特别是城市国家行政机关对城市有关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规律[1]。《市政学》把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具有政治性、综合性、系统性、历史性和实用性的学科特点。这就决定了在《市政学》的课程教学中,在坚持正确的政治原则和政治方向的前提下,一方面要综合运用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生态环境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知识内容,另一方面还要紧跟城市发展的步伐和节奏,有针对性地结合城市社会现实组织教学,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市政学》现有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市政学》现有课程教学模式主要还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方式的传统授课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缺失。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主,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的输入式教学。很少或没有师生互动的双向交流,缺乏辩论讨论、演讲点评、情景模拟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这使得本该为课堂主体的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于是就出现了在课堂提问环节,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发言,经常出现沉默的情形;在课堂练习环节,学生也不愿积极投入的情况。
2.课堂教学实践性不足。课堂教师的讲授“多从现成的概念和原理出发演绎和推理,对从复杂现象中进行归纳、分析、综合不够重视。”因此导致理论讲授限于空谈,理论联系实践实际上就是形式[2]。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也与《市政学》实践性的学科特点格格不入。
3.现有教学方式实施效果不佳。在现有的课堂教学中,不论是采用课堂讨论式还是采取案例分析式,由于只有一位教师,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只能偏重于单调分析,由此课堂教学难以高效进行,导致教学效果有限。
三《市政学》双师同堂教学模式实施探索
《市政学》综合性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同政治学、行政学、城市学等学科具有密切联系。在“新文科”教改背景下,《市政学》与工学新兴领域进行交叉融合的方面更多,如智慧城市的规划与管理,因而双师同堂教学不失为《市政学》课程教学模式的不二选择。
通过梳理已有的资料和国内外实践经验的分析,笔者认为可以将双师同堂教学模式在《市政学》课程中作如下应用:
(一)选择合适的“双师”
双师同堂教学模式中,主讲教师是一个,另一个我们称之为协同教师。选择合适的“双师”就是要选择好适当的协同教师,这是双师同堂教学模式的一个关键。双师同堂教学要求两位教师要能够对彼此的教学风格和学科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协调衔接好教学授课环节,更好地在教学中引导和指导学生。在这个问题上需要强调以下两点:
一是实行这种教学模式,需要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来开展双师教学,并不意味着每一节课都需要选择协同教师组成双师展开教学。教学内容的选取可以结合教师的专长和兴趣来确定。比如在讲授市政组织、市政体制与市政职能过程等教学内容时,为了丰富、补充、深化所授的知识,我们就可以选择具有政治学专业背景、对这些方面关注较多的教师作为协同教师与专业教师共同组成双师展开协同教学[3]。
二是双师同堂教学中的协同教师并非自始至终都只能是同一位教师。在确定专业主讲教师的前提下,由专业主讲教师根据授课计划和内容来具体确定协同教师来自哪里,是否是同一位教师。因此协同教师的来源可以是多样的,并不仅仅限于同一个人。选择协同老师的基本标准是:协同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与所要授课的内容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当然,协同教师的选取不仅仅局限于本校的院际之间,还可以是来自于社会实践部门。双师同堂教学模式引入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有利于践行政学协同育人机制[4]。
(二)认真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选定协同教师后,主讲教师与其共同制定授课计划、设计教学内容,通过辩论讨论、演讲点评、情景模拟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上述教学方式的实施,都需要师生在课堂前做好课程主题的准备工作,精心组织和设计好课程内容,包括参考文献、案例的选定,辩论、演讲议题的确定等,这为推动下阶段教学时段的双师互动、师生互动提供有效保障。通过这种辩论式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实现两位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交流,而且通过激烈的辩论也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三)改进教学评价与激励机制,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在双师同堂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回归本真,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为了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实现主体地位,我们可以探索改进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实行多维度的过程性评价,根据学生在互动环节中参与的广度与深度进行综合评定;同时,还可以考虑将课堂教学与实践实训联系起来,实践部门的协同教师是学校、就业单位和个人的桥梁,由此,可以建立优秀学生激励制度,为综合能力高、课堂表现优秀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校外单位实习机会,也为今后的就业提供一定的基础,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5]。
四 结语
结合上述《市政学》教学现状的分析,现有教学模式的低效性亟待解决。而双师同堂教学模式根据已有的研究和国内外实践经验表明,在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教学中占有比较的优势。这是因为,不同学科背景的老师进行合作授课,使老师各自的专业能力最大程度得到发挥,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具精专和成效,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陈莉.创新创业教育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9(06):64-67.
[2]龚波.校企合作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06):74-77.
[3]唐重振.专业教学质量新标准背景下的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途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22):131-133.
[4]郑峰.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双师同堂教学模式研究——以滁州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24):210-211.
[5] 欧书阳,王德新,江凌,吴江.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市政学》课程教学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202-20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7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