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社会资本是一种跨学科理论,与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密切相关。发达的社会资本能为个体和组织的发展提供不可小觑的推动作用。我国正处于创新发展的新阶段,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新要求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标准。社会资本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学术水平和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从个人到群体、从客观到主观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
关键词:社会资本;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驱动因素
本文引用格式:赵敏.社会资本视角下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驱动因素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64):118-120.
社会资本这一概念是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自然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等概念出现后,经由当时资本内涵的扩展和补充而形成的,可以看作一种新型的资本形式。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经济学中,与“私人资本”是一组相对的范畴[1]。这一时期它的内涵与后来社会学家所关注的“社会资本”的意义有着很大的差别。正是因为社会学中的社会资本的概念不断得到深入研究,才为其在政治学、管理学、教育学中的应用创造了机会。本文所采用的即是其在社会学中的定义。从个人角度来讲,社会资本是个人凭借自己的社会关系和才华所获得的信息、影响力,以及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物质回馈和精神上的成就感,个体之间也会因为它的存在而缔结一种互信互利的无形契约;从社会群体的角度来看,社会资本是一套相对独立又与诸多领域有密切关系的网状社会嵌入系统,能够为处于其组织之下的成员提供他们自身发展所需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当今的社会资本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相当具有前瞻性和创新型的跨学科理论。它不仅有着深远的思想理论渊源,也有着坚实的社会现实土壤,因而具备广泛的解释力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教育大业,教师为本。高校教师是高校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我国科技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得以落实的重要保障。教师的质量决定了教育的质量,也决定了高校教育、科研顺利进行和稳定进步的现实性,决定了社会人才储备的丰富性和创新力量的完备性。要提高教师质量,提升教师参与教学、进行科研的热情和水平,除了制定相关鼓励政策,最根本的是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内在驱动力量。用社会资本的视角来观照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驱动因素,是一种相当具有新颖性和现实性的研究方式。
一社会资本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客观驱动力
梅贻琦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高校教师集研究者、教育者和社会批判者三重身份于一身,人才的培养与教师的教学是直接联系的,在这方面,教师肩负着无可推卸的重任。然而,在以论文数量、项目等级为指导的职称评定体系下,高校教师队伍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重学术科研、轻课程教学的问题。许多高校教师在课堂上只会照本宣科读课本、念教案,课下也因“醉心研究”而不能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传道授业就更无从谈起了。上层建筑层面的制度建设或许一时难以改变,但是,通过社会资本的作用,使高校教师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科学完备的教学理念、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却是有相当大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学科融合,形成科学教学理念
社会资本在结构维度的突出特征为网络结构和网状联系,这有利于组织成员协同各方,高效便捷地获取高质量的信息。在社会资本视角下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同样可以从中受惠。因为社会资本这一概念本身就以“跨学科”为其独特性表现,所以高校教师在应用这一资源时,也必将使用跨学科的方式。比如一位研究《周易》的学者,可以与管理学的学者共同进行“《周易》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再比如专攻先秦文学的教师可以与植物学教师联合,探索“《诗经》(或《楚辞》)中常见植物的生长特性和文学寓意”等。在这种融合的认知和研究中,不仅教师自身的思路得到开阔、学识得到增长,还能使自己的教学思路更加体系化、科学化,能帮助学生形成多元交汇的学习思路,注意多学科的彼此贯通,甚至可能由此产生新的研究思路和课题。
(二)跨界合作,催生多种教学方式
在社会资本中,人际关系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有相当一部分的科研资源和教育资源是由人际资源提供的。梁漱溟先生曾指出,中国社会是关系本位的,“不把重点固定放在任何一方,而从乎其关系,彼此相交换:其重点放在了关系上。伦理本位者,关系本位也[2]。”中国社会是人情社会,在高校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这种人情资源,可以为教学发展带来相当大的收益。比如有条件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师在讲授诗歌时,可以邀请相熟的诗人来到课堂,与同学们面对面地交流诗歌创作的背景和心得,并举行诗歌朗诵会,由此使学生们更加直观而深入地感受诗人和诗歌的独特魅力。这比任何文档、PPT和音、视频资料都更具感染力。
二 社会资本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观驱动力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社会资本表现为多个层次。从宏观层面上来说,它包括社会环境、社会文化、社会制度等;从中观层面来看,它涵盖高校内部的社会资本和外部的社会资本,包括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各学科的数据库和图书馆资源、教师人才资源和与之建立合作关系的国内外其他高校等;微观层面则体现在高校领导和教师员工个人的社会资本,包括学术研究才能、行政处事才能和人际交往才能等,以及对这些才能进行开发和投资,给教师们带来的薪酬和名誉等。高校教师自觉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参与学术研究的热情,提升自身在组织中的声望。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中,“做科研”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所谓“科研”的构成因素主要可分为科研能力和素质、科研环境和资源、科研动机和热情[3]。
首先,社会资本有利于提高高校教师科研能力。社会资本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身处其中的成员们施加了一定的约束,而这种约束其实是一种深层次的动力。英文中有Peer Pressure的概念,意指“同辈压力”“来自同行的压力”。高校教师们在彼此的日益紧密的相互联系和交流中,竞争的压力也随之愈演愈烈。在这种压力的驱动下,教师们会加紧科研投入,无形中促进了自身科研能力的提升。
其次,社会资本有利于改善高校教师科研环境。处于同一社会资本网络中的成员,彼此之间存在着强烈的“信任”关系。信任可以使成员间沟通的内容增多、渠道拓宽,进一步地交流沟通又反过来促进了信任的生成。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激发合作意愿的产生和发展。组织内部成员间的互相信任,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团队的科研凝聚力,另一方面为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的强大的保障支撑力。
最后,社会资本有利于激励高校教师的科研热情。处于同一社会资本网络中的成员怀抱着同样的愿景,并且遵守着同样的价值尺度的约束,成员之间会形成一个共同利益联合体,相同的目标和期盼、彼此间的相互信任可以规避许多团队合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甚至窘境。这样一来,团队内部交换意见和互相监督的难度便大大降低,为成员们将更多的热情和精力投入科研之中创造了条件。除了学术,社会资本也能在经济、感情、业务等方面为成员们提供支持[4]。成员们从科研中感受到的是团队合作的畅快和个人才能得以施展、个人价值得以实现的成就感,能进一步促进他们科研动机的产生。
三 社会资本在高校教师间的协同创新驱动力
为响应国家号召,学术界积极展开了一系列对高校协同创新理论的研究。但即使有了丰富的理论指导,高校的协同创新仍然存在一些短板,主要体现在创新层次不丰富、创新程度不深入、创新动力不充足、创新氛围不浓厚四个方面。通过对目前学术界已有协同创新理论的研究,并结合对各高校实践情况的观察,不难发现现有成果的局限性——学者们往往倾向于从客观硬件设备入手,强调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要求校党支部、校行政各部门有所作为。这种高屋建瓴式的宏观研究自然为高校协同创新发展描绘了“宏阔蓝图”,但这种种愿景如果没有得力的施行者,就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理想国”[5]。最重要的施行主体,其实是活跃在学术界前沿、对创新发展的走向和切入点有着敏锐嗅觉、并且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文化创新储备军的高校教师们。
将高校间协同创新发展的规划落到实处,其根本就是在高校间建立起教师间协同合作、互信互惠的网络。这一点在产学研的联合创新上有着格外突出的体现,当今流行的各种学会、研究会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一问题。古人云“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辨;与辨者言;依于要”,反过来,博者方能与智者言,辩者方能与博者言,要者方能与辩者言。处于同一社会资本网络下的群体,尤其是同一学会或协会中的成员,往往都有着广博的学识和敏捷的思维,是这一学科领域的领军性精英人物。他们的联合往往能使得该学科研究不论广度还是深度都得到极大的开拓和发掘。成员们各自的研究兴趣和重点不可能是完全重合的,学者们的批判性思维也不允许他们人云亦云,而是积极地寻找新角度、提出新论点,为该领域地发展带了多种声音。这种专业化、精英化、深入化、多元化的研究正是当前学术界的协同创新发展所需要的。
四 结语
综而述之,社会资本可以从个人到群体、客观到主观多个维度影响着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其提供强大且可持续的驱动力。当然,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社会资本作为来源最基本、作用范围最广泛的因素之一,有必要将其上升到一定的高度进行进一步研究,这需要多方的共同支持。不仅需要教师积极处理好自身的人际关系,合理利用和巩固社会资本,避免闭门造成;学校也要尽力为其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社会更要为高校教师们提供一个公开透明的平台,使他们可以无后顾之忧的尽情施展才能。
参考文献
[1]李从欣.高校教师职业成长驱动因素及关联效应研究[D].天津大学,博士,2013.
[2]张至昊.文化资本视角下的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3(20):69-70.
[3]金海燕.社会资本对高校教师科研的影响机制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2):68-69.
[4]张峰.社会资本与教师科研发展——华中科技大学个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2005.
[5]张廷.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201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7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