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全方位育人”是当前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一项新要求,通过聚焦“课堂”这一关键领域,将广义的课堂作为思政教育的工作阵地,联动学校、社会和家庭,并结合当前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情境,从而创新推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网络课堂三种课堂思政教育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全方位育人;课堂思政教育;创新路径
本文引用格式:介乐观.全方位育人视角下高校课堂思政教育创新路径[J].教育现代化,2019,6(64):16-17.
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性和必要性,指出应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一“全方位育人”概述
全方位育人是指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在学校、社会、家庭的大环境中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围绕“全方位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一定成果,但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各高校必须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机制,才能更好地肩负起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重大使命[1]。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建设课堂教学和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重要性,强调了要充分发挥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善于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基于此,本研究从全方位育人视角出发,选取课堂思政教育为研究点,探究课堂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有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 全方位育人视角下高校课堂思政教育路径的内涵
全方位育人强调实践性、全面性和联动性,该视角下的高校课堂思政教育则是聚焦“课堂”这一关键领域,对课堂进行了更广泛意义的拓展,将其作为思政教育的工作阵地,联动学校、社会和家庭,并结合当前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情境,从而创新推出课堂思政教育的发展路径,而不再是只局限于简单的思政课程讲解教授形式[2]。
青年是承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关键主体,作为培养青年人才的高校,其重要使命不言而喻,而课堂又是高校培养学生的主要载体,因此,探究“全方位育人”下的高校课堂教育创新路径有其必要性。
三 高校课堂思政教育发展现状
(一)高校课堂思政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1.课堂形式局限,教学手段单一。当前多数高校的思政教育课堂仍旧停留在传统狭义的面对面授课层面,也即主要以学校开设思政理论课程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流程为学生选择课程、老师对相关内容进行讲解、学生参与课程学习并参加考试从而获得成绩,这一过程的结束被认为理所当然的认为达到了思政教育的目的,而学生真正的掌握情况则被忽略。
再者,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课程普遍以集体大课的形式开展,老师对内容的讲解也以填鸭式和灌输式方法为主,教学手段多集中为板书或PPT等简单的多媒体手段[3]。尽管许多高校已经推行了多元化教学方式,但由于部分老师在采用创新手段和工具的过程中存在执行低效、操作不熟练等问题,使得新媒体教学手段并没有发挥应有效用。
2.课堂内容枯燥,实践环节缺失。与其他课程相比,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逻辑性强、抽象程度高。从学生角度而言,其内容接受程度较难;从老师角度而言,其创新程度也不易。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老师们普遍采取按章节对理论内容进行直述的形式,忽视了知识点之间的有效贯通,不注重与当前社会热点、重大事件的紧密结合,造成课堂内容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无法有效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和涉入度。
另一方面,脱离实践的课堂内容抑制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其对开设思想政治课程的认知局限于参加考试、获得成绩这一应付性的目的,无法将思政理论的精髓应用到实践生活中。
3.师资力量欠缺,教学热情不足。思政课程师资主体是高校落实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力量,整个师资队伍的数量、质量关乎思政课堂教育的最终效果。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步较晚,使得该方面的师资队伍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如老师的专业水平欠缺、教学热情不足、教学理念落后等。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人才建设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则是现存的考核评价机制落后,这些均制约了教师队伍的主动性。
(二)高校课堂思政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
互联网迅猛发展,为高校课堂思政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方面,借助于信息通讯技术,教师们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形式丰富教学手段,如利用PPT讲解知识点、观看相关内容的视频、影视资料等。这些形式的运用打破了传统填鸭式灌输教学的单一手段,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发挥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再者,除了课堂上借助多媒体丰富教学手段外,网络技术也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教学途径,如通过微信、QQ、论坛等形式,教师可以开办网络课堂、进行线上考试等,借助文字、图像和视频的有效组合,充分发挥该方式的新奇性,为学生带来新的听课感受,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性改革[4]。
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使得教育资源能够实现共享。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能够借助互联网媒介获取更为全面和丰富的知识信息。同时,在众多资源中进行有效信息的筛选,能够进一步深化对思政理论的内涵的体会。再者,老师和学生还可以借助微博、微信、电子邮件等形式进行线上相关内容的资源共享与信息交流,将思政教学从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实现老师与学生的时时刻刻、平等高效的沟通互动。
四 高校课堂思政教育创新路径
不同于狭义的课堂,“全方位育人”视角下高校课堂思政教育的创新立足于广义课堂这一载体和阵地。其中,广义的课堂包括“第一课堂”—传统的教学课堂,“第二课堂”—社会和家庭课程以及“网络课堂”这一新型课堂。全方位视角下的高校思政教育要紧紧围绕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构建不同课堂的有机融合体系。
(一)扎根第一课堂,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
第一课堂是学生最直观接触思想政治理论的场所,高校应重视第一课堂的主阵地作用。首先要从理论课程教授着手,丰富课程的内容和授课形式(如在线慕课、课程直播等)。
另一方面,要抓好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思政教育队伍建设的投入,构建科学的教师绩效考核体系标准,同时不定期举办思政教师队伍培训,全方位提升教师队伍的授课能力。
(二)拓展第二课堂,围绕活动打通理论与实践壁垒
除了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授,高校还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以借助企业走近校园、学生走入企业的互动形式,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打通第一、二课堂之间的壁垒。
再者,除了社会课堂外,高校还应加强与学生家庭的沟通联系,围绕家庭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思政教育引入学生的家庭生活中,如开展家庭美德主题的征文比赛,全方位塑造思政教育的环境氛围。
(三)创新网络课堂,发挥互联网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
一方面,鼓励教师借助微信、微博、校园网等新媒体平台,开设精品在线课程,借助网络媒介拓展吸引更多学生加入到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中来,为学生塑造线上线下多种学习渠道。
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围绕思政教育建立信息系统,该系统可以官方微信公众号或微博的形式呈现,设立思政主题的会议、精神等相关内容的推送、典型教师和学生事迹学习以及主题知识竞赛等特色模块内容,并紧跟思政教育工作的思想,灵活调整各模块内容和形式,让思政工作真正活起来[5]。
五 结语
课堂作为学生获取专业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途径,是高校推进全方位育人的关键领域。从课堂教育入手,创新其发展路径,既是贯彻落实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创新发展的必然举措,也是高校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要求。
参考文献
[1]齐甜甜,于甜甜.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02):83-84.
[2]郭婉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实困境及对策探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8,39(12):80-83.
[3]张瑶.新媒体环境下责任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价值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7(47):17-19.
[4]木尼拉·阿布都外力.如何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理论课课堂教育教学质量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6,3(12):168-169.
[5]刘英娟.地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育人”机制的创新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5(17):53-5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7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