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科教育作为大学的根本,肩负着培养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和创新性人才的重要任务。然而由于专业设置、教学体系受限和通识教育欠缺等问题,我国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综合性和创新性方面的效果仍需提高。前沿交叉性学科作为多科性课程,不仅涉及范围广,内容更新速度快,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尝试和创造等精神;另一方面,新生研讨课与传统的授课模式相比,其课程开展过程更为自主和开放。基于两者的优势与特点,它们的结合将会为本科教育构建关注探索和研究的互动型、自主式学习环境基础,从而满足目前大学普遍面对的“交叉融合”、“问题导向”和“跨学科教育”等新型教学要求,实现本科教育职能中培养综合性、创新性人才的作用。
关键词:前沿交叉学科;新生研讨课;本科教育;通识教育
本文引用格式:邱民月,等.前沿交叉学科新生研讨课在本科教育中的必要性[J].教育现代化,2019,6(65):201-203.
2018年6月22日教育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中,正式提出“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标志着我国教育部及各级教育机构对本科教育的重视程度发展到了新的阶段。然而,由于目前我国本科教育有着专业设置、教学体系受限和通识教育欠缺等问题,长期以来提倡的跨学科专业、交叉学科专业设置与学习等内容,在我国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践,探索本科教育新路径的需求非常紧迫。前沿交叉学科新生研讨课,作为本科教学的第一堂课,对解决以上问题起很重要的作用。
一 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本
(一)本科教育的内涵及目标职能
高等教育一共有三个层次,分别是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主干部分,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基础,也是大学教育的主体组成部分,更是大学的跟和本[1]。纵观国内外各类大学,优质的一流大学普遍对本科教育都非常重视。此外,作为学生从家庭人转换为社会人的初步过度阶段,接受本科教育是学生社会化和自我完善的基本手段。同时,由于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本科教育的指导方针,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本科教育的实际目标,因此被列为我国人才培养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步骤之一[2]。
本科教育的目标职能是培养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人才。基础性是指具有成人成才的基本素质,具有继续深造的基础水平同时还拥有终生发展的能力。综合性是指经历过综合教育,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能够在多学科和跨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创新性是指具有创新素质,创新精神,并掌握科学的实践方法。
(二)本科教育的问题与挑战
目前,我国本科教育在很多方面依然保持高度统一的模式。与国外本科教育模式相比,我国本科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未全面建成一个通达的课程体系[3]。首先,专业设置方面,我国高校普遍使用集中管理的计划模式和高度专门化的教学体系。如在专业设置、教学大纲、教材、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为全国统一标准;分配招生计划、高校配置资源、安排教师、建立院系等工作也都参照《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分类设置》开展。
其次,教学体系方面,课程计划无限膨胀、各类课程之间的壁垒现象和教学管理课程化,导致学习内容五花八门,但最有价值的内容相反没有被重视,部分课程由于明确的重要性划分(如必修与选修等)而被忽视,本应起到引导与辅助作用的课程(如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过于课程化而无法起到实际作用。
此外,在通识教育方面,我们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仍相对狭隘。早在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对通识教育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即学会认知、做事、共同生活和生存。其实这就是要求教育者与教育院校在教育过程中教给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一生的发展做准备。我国要想实现真正意义的通识教育,还需要不断优化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化改革[4]。正是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长期以来提倡的跨学科专业、交叉学科专业设置与学习等内容在我国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践,我国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仍需不断优化改革。
二 前沿交叉学科新生研讨课是促进本科教育的必要手段
(一)设置前沿交叉学科的意义
从古希腊以来,学科便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分化和融合,逐渐从“高度分化”走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也从“专业教育”逐渐迈向“跨学科教育”。如今,许多前沿交叉学科(如:生物安全学,生物信息学和代谢免疫学等)[5-7]也逐渐步入大学课堂。这些前沿交叉学科不仅涵盖知识范围广,局限性小,知识与技术等信息内容更新速度快。通过学习这些前沿交叉学科,还可以在引导学生在掌握核心内容的基础上,协助学生告别原有理论课学习的固定思路,打开思路,学会在面对问题时,能够自主地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进一步展开探索与思考,进而找到突破口,真正实现创新与创造。由此可见,在本科教育中开设前沿交叉学科的学习将有助于激发学生进行学习迁移、树立内在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质量,最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跨界思维的发展。
随着知识社会的不断发展,基于前沿交叉学科课程设置的高等教育转型变革已然成为目前大学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考虑到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都普遍存在专业基础接受过于单一,学科知识交叉不足,无法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等问题[8],则更需要加快本科教育中前言交叉学科的开设,从而培养出具有广阔视野、灵活思维和合作精神的复合型创新人才[9]。
(二)新生研讨课是最有效的手段
新生研讨课,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围绕师生共同感兴趣的专业领域或交叉学科的问题开展学习与讨论的学习方式。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在刚入校的阶段,更快融入新的环境,找到归属感。新生研讨课最早起源于美国,在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与变化之后,目前已成为美国高校中不可或缺的一类课程[10]。2003年11月,清华大学第一次将新生研讨课引入我国的大学校园,期望能够通过该教学模式,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质量融入本科学习环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打开大学创新教育的突破口[11]。随后,许多其他高校,如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也开设了此类课程。但是实践经验的欠缺和较小的普及范围使得部分高校还未认识到新生研讨课对本科教育的重要意义与作用[12]。
通过新生研讨课可以构建一个由学生和教师共同组成的“学习共同体”。即,在共同的学习目标与任务的聚集作用下,通过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的方式,开放、主动地分享各自的见解和信息从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一个基层学习集体[13]。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帮助学生更快融入大学学习生活环境,找到归属感。还可以通过“抛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提出更多问题”的互动、自主式学习环境在入学初期拓宽他们的思路,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在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中增强自我效能感,以便于在未来的本科学习过程中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14]。
结合新生研讨课的作用和前沿交叉学科的特点,不难看出,如果将新生研讨课广泛用到我国各高校涉及的前沿交叉学科的教学工作中去,建立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的互动型、自主式学习环境,发挥群体动力对前沿交叉学科内容学习的促进作用,激发学生研究和探索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可以充分提高前沿交叉学科教与学的质量,起到本科教育第一堂课的铺垫作用,对学术思维的建立和后续专业学习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15]。从而也可以更好地适应当前学科发展趋势对大学提出的“交叉融合”、“问题导向”和“跨学科教育”等新型教学要求,同时解决我国本科教育专业设置、教学体系受限和通识教育欠缺等现状所带来的问题。最终可以实现本科教育职能中培养综合性、创新性人才的作用,切实提高我国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效果。
三 探索本科教育新路径
随着“以本为本”成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问题上的共识,如何更好地开展本科教育,守住大学的根本,成为众多教育者最为关注的话题。纵观我国高校本科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打破专业设置和教学体系限制,增强通识教育的需求最为紧迫[16]。作为解决以上问题的方式和手段,我国高校针对前沿交叉学科开设新生研讨课目前也处于探索阶段,要有效解决跨学科专业、交叉学科专业设置与学习等问题,发挥新生研讨课在培养本科生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应有的作用,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设置合适且具有特色的研讨课程
首先,选择新兴热点前沿交叉学科作为研讨课程核心内容。这样可以用最新资讯或有意义的问题快速捕获学生注意力,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入学初期即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其次,选择涉及最有价值的专业科目的交叉学科。这样不仅使专业学科内容的引入更加自然,同时还可有效打破不同类型课程之间的壁垒现象,促进学生掌握学习迁移的技能。最后,选择具有大学或学科特色的研讨方向。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跳出高中阶段学习方法和思维,有助于辅助学生自然、快速地过渡到大学阶段[17]。
(二)研究利于研讨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方案
在研讨课教学设计与实践方案制定方面,首先需要考虑不同学科的特点,设计针对本学科最佳的研讨学习方案。如,研讨目标侧重于引导学生尽早转换学习思维方式,克服思维定式,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从应试学习转换到提高自我的学习。教学实践方案则可围绕全球热点问题及其背后的原理进行研讨。而为了促进后续涉及交叉学科学习的新生研讨课,则可通过利用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使学生通过对不同学科内容的解读,进行总结归纳,自主构建出学科认知体系,进而起到辅助学习的作用。简单来说,就可以包括:关注、探讨、构建和展示四个方面[18,19]。
(三)注重实现通识教育
与传统的专业课教学不同,前沿交叉学科新生研讨课的关键目的并非掌握专业、职业性的知识和内容。而是在学生入学初期,引导学生树立自主认知和创新思辨的思想作风、学习态度和精神。其实质就是培育具有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团结协作和不断发展的能力和精神的人。而这一主旨的实现,与通识教育紧密相关。
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所以要想在新生研讨课中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勇于思考等可贵品质,对教师的引导方式、评价指标和互动内容都有较高的要求。比如,要求教师在新生研讨课上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真正的需求,而非一味以完成教学目标为重点,忽略学生的真实感受;因材施教,尽量开发、挖掘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特点,而非用同一标准要求所有学生;评价指标要活化,并有合适详尽的优化方案和建议,主要以鼓励、引导和培养为主,而不是用单一空洞的“合格”与“不合格”来进行评价;互动过程中,要有亲和力,语言表达清楚明白,线索清晰,突出教学内容和主题,做好充分准备,使用“例证法”和“引证法”进行说明[20]。
通过对以上三个方面的探索与关注,前沿交叉学科的新生研讨课将带领学生克服课程设置中的专业分割导致的局限性,提高学习能力,拓展个人思维广度,实现学科跨界交叉融合。最终透过更加合理的前沿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大量创新型,应用型,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我国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1]钟秉林,方芳.一流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涵[J].中国大学教学,2016(04):4-8.
[2]马陆亭.“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6(05):9-14.
[3]黄维.本科立人本科立校——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本科教育体系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16(08):1-6.
[4]李佳敏.跨界与融合[D].华东师范大学,2014.
[5]金青,蔡永萍,魏凤娟.构建能力培养体系的“生物安全学”教学改革和实践[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4(02):40-43.
[6]王朝霞.生物信息学:一门前沿交叉学科[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06):56-57.
[7]唐言.免疫学相关的交叉学科前沿与发展趋势[J].科技创新导报,2017(03):225-226.
[8]杨晨,张佳瑞,李艳红,等.多元化交叉学科教育全方位提高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05):789-792.
[9]张国光,李琴.学科交叉下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J].江西化工,2018(05):220-221.
[10]林冬华.美国新生研讨课全国调查20年:背景、发展与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33-36.
[11]元伟霞.大学本科新生研讨课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21):37.
[12]易龙,周曦,冉莉,等.军医大学转型发展中新生研讨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18(22):47-49.
[13]佐藤学,沈晓敏.转折期的学校改革——关于学习共同体的构想[J].全球教育展望,2005(05):3-8.
[14]余志斌,陈春霞.“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践探索——以新生研讨课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8(10):123-125.
[15]张有光,郑铮,金天,等.新生研讨课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6(07):63-66.
[16]侯立平.文化转型与中国当今设计学学科本科教育课程设计的变革[D].中央美术学院,2013.
[17]郭海燕,李静.普通高校新生研讨课的探索与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05):93-96.
[18]谢东,马小娟.应用物理专业新生研讨课的内容设计与实践[J].物理与工程,2018(S1):63-65.
[19]孙迎晖.《跨学科专业英语阅读》课程构建及效果研究——以北京师范大学的“新生研讨课”为例[J].山东外语教学,2017(06):31-38.
[20]刘志勇.新生研讨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8(24):197-19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7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