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近年来,“大类招生”模式不断发展、新工科建设刻不容缓,而学科交叉融合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一步,高校教师在该类过程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本文对学科交叉背景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整理,对高校专业教师如何做好教学、科研工作的思路进行了探讨。本文对高校教师跨专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整理,对跨专业高校教师如何做好教学、科研工作的思路进行了探讨。重点阐述了在这种大背景下,高校教师应当如何尽快完成转型,从而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关键词:“大类招生”;学科交叉;高校教师
本文引用格式:汪秋刚,额热艾汗,陈翠忠,等.多学科交叉背景下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现代化,2019,6(64):121-122.
为应对新经济挑战,应对新的科技改革与产业变化,传统学科之间已经不断地交叉和融合,多学科交叉融合已经成为当今各大高校争相研究的重要领域,是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受到了各高校的普遍关注。另一方面,众多高校积极实行“大类招生”的招生培养新模式以适应当代社会对创新型、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作者所在学校2019年即将进入大类招生模式。所谓大类招生模式,即以“大类”为重点,以学制标准分类,设计不同的录取、教育方式和就业指导模式。
新工科建设是我国自2017年以来着重开展的战略政策,要求全国各大高校要积极推进改革。无论是“大类招生”,还是以学学科交叉融合为核心的“新工科”建设,都对当代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现有文献为范本,综述跨专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并对高校教师在此背景下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一 多学科交叉发展现状
(一)“大类招生”模式现状与前景
19世纪50年代开始,世界著名大学已经开始了“大类招生”,国内“大类招生”分别经历了上世纪50年代应用型人才院系调整、90年代“因材施教”改革方针等教育模式,至今已颇具规模。21世纪是强调素质教育、创新能力的新世纪,“大类招生”能够迎合世界教育的潮流,是目前经济时代下的必然选择,更是因材施教的要求。“大类招生,分流培养”逐渐取代传统的培养模式,逐步发展为众高校的主要人才培养模式,据统计,国内211高校实施“按类招生”的比例已超过了70%。2002年,武汉大学首次实行大类招生,目前全校已开设19个大类,涵盖了54个专业[1]。
(二)“新工科”建设发展与展望
为应对新经济挑战,应对新的科技改革与产业变化,站在国家一系列战略的高度上,在“卓越计划”的基础上,2017年2月以来,我国各大高校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提出了了一系列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行动计划,此后,“新工科”已逐渐成为国内各大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2]。围绕“转型发展,提升内涵,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建设要求,各大高校采取了诸多措施,总结起来有教育观念的改革、“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教育课程体系的更新、教学考核制度的优化、实习实训教学环节的加强等[3]。
(三)多学科背景下高校教师面临的问题
教学与科研同步发展是大部分高校考核一位教师是否称职的两方面,近年来,本科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增加。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需要的人才在变化,同样教育模式也在不断转变,从而教师的任务也发生了变化。相对于新兴产业,传统工业需要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能力也没有那么强,所以在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教师所学的专业与现从事专业并不一致,造成了教师在现专业上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均有欠缺。即使是专业一致的教师,在上学期间所接受的教育,无论是方法、内容与现在要传授的都有较大出入,尤其是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同样造成了教师传授不能够得心应手、学生难以高效接收[4]。
第二,虽然网络飞速发展,但在教学中网络的利用率仍然很低,很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按照教学文件备课,制作PPT,课堂上按照教学文件进行传授,可以称之为灌输,学生听讲、记笔记、课后完成作业,最后通过开、闭卷或结课论文形式进行考核,从而完成该课程的授课工作。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被动地接受所学内容,很难培养学生对学习课程的热情,特别是枯燥工科专业的相关课程,从而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教师应用型特点不够突出,很多教师的工程实践、应用创新能力有所欠缺。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出入,工业发展产生的新技术及工艺没能够及时更新到教学内容中,某些专业的知识体系甚至落后于工业技术的发展;以上众多原因都能够将教师应用型特点欠缺的短板进行放大[5]。
二 多学科交叉背景下推动本科院校教师发展的途径
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发动机,其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尽快适应大类招生及新工科发展的需要,高校教师的成功转型刻不容缓,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保障教师的成功转型:
(一)建立有助于教师转型的长效机制
确立多学科交叉发展的应用型教师发展为目标,也就是说,要以综合能力较强的专业教师为培养目标。体现在具体方案上,就要求学校、学院给予经费支持,开展跨专业教师基础知识培训、综合应用型学科发展系列讲座,参加跨学科学术会议。同时,教师的管理制度也要跟上,想办法让教师充分改变固有的观念,即教师转型是一件利于国家、利于学校、利于自身的事情,从而增加其积极性,主动参与到教师建设的氛围中。通过完善激励制度,能够激发教师的内生动力,充分发掘教师的潜力,尽可能让教师在最合适的岗位上去任职,达到才尽其用的效果。
(二)关注专业建设助力教师发展
首先,要对现有工科专业的生存环境、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社会需求和生存困境进行梳理分析,按照国家和地方的应用型要求,理清能够适应新技术和新经济发展需求的建设方向;其次,根据专业建设方向调整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最后,要将本科教学工作放在学校建设的重要地位。教学质量在人才培养质量中体现,而教学效果主要由教师决定,因此在从上至下,应将教学放在重要的位置,出台各种措施补齐现有教师存在的短板。
(三)主动培养交叉融合能力
以专业交叉融合为导向的要求指出,我们要站在“大工科”的角度上,形成宏大的教育体系,必须加强学科的交叉融合,从而专注于解决教师发展与社会生产需求实际相脱节、新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具体可以是:一是教师在意识形态上重视自己对外专业知识的涉猎,为交叉融合能力的提高做好知识储备。二是与外专业教师合作进行科学研究,申请学科交叉项目,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提高交叉融合的能力。
(四)加大培养力度,加强校企合作制度,引导教师进企业,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素养
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建立专业交叉深度融合,能够引领未来技术,又拥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要密切关注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注重培养地方化的人才,特色专业是一个学校存在且壮大的根基,构筑与当地生产企业相互合作的教师培养平台,同时要在政府的调节作用下吸引市场力量参与到教师培训中来。出国访问、企业挂职等都是加强教师发展的有效方式[5]。此外,“以身示范、立德树人”是对教师要求最好的概括。在注重专业知识获得的同时,必须要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学党课、学讲话、观看纪录片、缅怀先烈等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活动,以培养教师的人文精神,更好地起到带头示范作用。
三 结语
目前,多学科交叉背景下本科高校教师面临亟需转型的局面,而在“新工科”、“大类招生”等新环境下,要成功转型又面临众多挑战,例如,目标不明确、环境继续优化困境,针对现实问题,本科院校及教师本人必须主动起来,充分利用院校提供的便利条件,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创新的需要,将工程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充分利用政府及当地企业资源,加强校企合作,通过企业挂职等方式增强教师应用能力,加大“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以期尽快成为新型工科人才,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李越洋,幺轶方,吴键婷,等.大类招生改革研究进展与展望[J].教育现代化,2019,6(14):30-33.
[2]王海舰,袁嘉惠,吴立韬,等.“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学科交叉融合机制研究与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12):7-8.
[3]史洪伟,卓馨,徐基贵,等.略论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学改革与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04):139-141.
[4]袁素真,王艳,赖春红,等.新工科背景下工科类专业教师培养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6):114+116.
[5]陆先亮.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9(05):78-8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7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