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对分课堂模式在二外日语教学中的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20-10-29 16:15:0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笔者在二外日语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一直在探索教学效果提高的方法,在了解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后开始尝试在教学中使用并形成了自己的做法,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仍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二外日语教学在课程特点和学情上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不是照搬全抄,而是在借鉴了对分课堂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课内对分”的模式,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对分课堂;二外日语;教学设计

本文引用格式:苏辛欣.对分课堂模式在二外日语教学中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64):125-126.

日语是为我校英语专业和翻译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在实行完全学分制后,课程学分大幅度压缩的背景下,二外日语的开设学期由三个学期缩减为两个学期,总学时也相应由216学时减少至128学时[1]。

一直以来,二外日语课堂中就存在这样的现象。三分之二左右的学生视之为“鸡肋”,学时的减少真可谓“可喜可贺”,正中下怀;而另一方面,对于有考研意向的学生来说却是“可悲可叹”,哭诉无门。在如此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面对着零基础且学习动力和积极性相差甚远学习者,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才能实现课堂上的“平衡”,既要让有需求的学生“吃得好、吃得饱”,又要让“围观群众”也“看得见、闻得香”,这是摆在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二外日语的教学对象都是零基础的,所以在以往的教学中基本上都是教师的“一言堂”。如果要想实现课堂中的“平衡”,使得不同需求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短暂的学习有所收获,就必须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在这样的背景下,把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引进课堂,并结合二外日语教学自身的特点,尝试进行教学改革。

一对分课堂的模式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的张学新教授提出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提出的背景是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后普遍出现了教育质量下降的问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的讲授为主,重教轻学,甚至会出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被割裂的情况。“采用这种课堂教学规则的一种意识前提是认为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无所知,需要靠教师的讲授、灌输才能给他们提供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对分课堂采用的教学模式结合了讲授式课堂和讨论式课堂的优点,把教学活动分为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推进[2]。

讲授环节中,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吸纳教师所提供的课程内容和基本信息,为下一步的内化和讨论提供基础性的支持和引导。讲授环节中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直接决定着后两个环节的完成质量和效果。讲授环节后进入到内化环节。教师的讲授是为学生的内化,讲授是内化的前提,内化是讲授的目的。通过这个环节中,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习的热情、养成严谨慎思的作风。在讲授和内化环节后进入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中最重要的环节,即讨论环节。这一环节是前两个环节学习成果的检验与反馈,是生生、师生交流的重要方式。有效的讨论可以实现师生间的教学相长,生生间的共同进步。

\

 
二 基于对分课堂模式的二外日语教学设计

二外日语在我校采用过的教材有《大家的日语》和《(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通过几届学生的教学实践,从适合自学和与考研相衔接的角度考虑,目前选用的教材是《(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该门课程开设两学期,每学期16周,每周4学时,计划讲授第一至第四单元的内容。每课所需学时在5学时左右,大致的安排为单词、课文、课后练习各1学时,语法2学时。在采用对分课堂模式后,每课所需的总学时与每部分内容所分配的学时没有改变。具体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单词,教学设计分为三部分。首先教师详细讲解新单词,大约需要30分钟。

然后由教师领读单词,至少3遍,大约需要5分钟。最后学生当堂对所学单词进行消化,由各小组组长组织,分组进行活动。活动的内容包括念一念、背一背、考一考。

三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语法,教学设计分为四部分。首先由教师详细讲解本课的语法知识要点,强调重点,突出难点。然后由学生分组讨论,每组结合语法点举出一个例句。接下来,小组交叉讨论,找出例句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修改。最后当堂完成每项语法点课后设计的专项练习,小组成员互批并修改后交组长,由组长总结小组每位成员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由教师汇总后对易错点进行统一讲解[3]。

第四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讲解课文,教学设计分为三部分。教师将课文内容分解后交由各小组。各小组在共同讨论后派代表进行课文的讲解。在讲解中,如发现有错误或不全面之处,教师进行及时的订正和补充。接下来先由教师领读课文,然后由各小组组长代领成员朗读课文。最后,由教师针对应用课文中的拔高知识点进行提升讲解。

第五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完成并详解课后习题,教学设计分为三部分。教材中的联系分为练习一和练习二两部分。在语法学习的过程中已完成练习一中的替换练习,在最后一次课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剩余部分的练习,这些练习又分为三种类型。听力练习由教师放录音,边听边讲解(由于课时有限,听力部分只能简单地一带而过)。填空练习由学生当堂完成,教师当堂讲解。翻译练习由于教材中的题目过于简单而没有采用,由教师将本课中的语法内容与之前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后设计5道左右的汉译日的练习。学生当堂完成后,5个小组将答案写在黑板上,另外5个小组进行订正,不足之处由教师进行补充。这节课中的最后5分钟左右的时间由教师进行全面的总结,梳理知识点、强调重难点、总结易错点。

每课的教学内容在5学时左右,在新课开始前都会有10分钟左右对上一课的复习时间,这个复习的环节由每个小组轮流进行。此外,结合每课的内容都会设计一个课外知识扩展话题,如“歌舞伎、相扑”等等,每个小组负责准备一个话题并进行发表[4]。

三 结语

基于对分课堂的理念及模式,重新设计二外日语教学流程,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总结出一些经验,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地完善、改进。

第一,一定要对课程特点、学生情况有全面准确的把握,在此基础上运用对分课堂的理论进行教学设计,而不是照搬他人已有的经验。张学新教授在《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一文中指出,对分课堂的关键创新在于把讲授和讨论的时间错开,让学生在课后有一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通过对几届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大部分学生在课后对于二外日语这门课程基本上既没做不到预习又谈不上复习,通过采用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也很难提升学生在课下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这门课的教学设计是在理论借鉴了对分课堂,而实际操作时采用了“课堂内对分”的形式。也就是说把课堂上的时间进行了对分,而不是课上和课下的时间。这样的做法既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适得其反,又较之之前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大大地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时间,化被动为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二,一定要进行合理的分组,充分发挥组长的作用。目前授课的班级班容量为60人,正好分成10组。每个小组的组长都由有考研意向的学生担任。这些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承担更多的任务,当然在平时成绩中也有相应的附加分。这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强,对知识点的掌握也相对较好,在代领小组成员完成任务中也有助于他们自身能力的提升[5]。

在使用对分课堂后,在教学效果上确实有很大的提升,但是也不容忽视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这也是今后要进一步探索解决的。比如,一节课中学生的每一次参与都应有相应的记录,给出每位学生准确的平时成绩。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有时是因为时间紧张,有时是因为忘记,在课后才能再进行整理成绩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样一来,平时成绩的准确性就是出现问题,而且也明显感觉到教师的负担更重了。另外,每项活动在平时成绩中的占比还需要不断推敲完善。再比如,课堂中的很多活动都采用了分组的形式,这种做法势必会出现滥竽充数的问题,但在有限的时间内,班级人数又比较多的情况下,目前还是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

\

 
参考文献

[1]牛树林.对分课堂在大学课堂教学改革中的新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17(31):78-79.
[2]邱爱梅.“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理念及其实践[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6,27(3):140-144.
[3]杨淑萍,王德伟,张丽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师生角色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653-658.
[4]张雪梅,张学新,赵婉莉.大学二外日语“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33(6):103-105.
[5]孙红叶.“对分课堂”模式中的学习评价对大学英语学习的有效促进[J].教育现代化,2017,4(42):97-9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726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