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应用的迅猛发展,出现了生物技术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相匹配的现象。本文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能力培养以及教师队伍建设四个方面来剖析地方本科院校医药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生物技术专业;培养模式;问题与对策
本文引用格式:宋相伟,王雪丽,文灵芝,等.地方本科院校医药生物技术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6(64):28-29.
生物技术专业是21世纪以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尽管产生时间仅二十多年,但在医疗业、制药业等人类健康领域都有着非凡的影响。目前,生物技术已被认为是21世纪科技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因此,培养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所需生物技术人才是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1]。作为地方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主要目的是为地方医药领域输送各类专门的技术型人才。全国已有三百多个高校开设生物技术专业,虽然每年有上万的毕业生,但仍无法满足医药领域对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主要原因在于高校因循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快速发展的医药领域对人才要求不相匹配,最终导致生物技术专业就业率持续走低。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探讨生物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地方本科院校医药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清晰
生物技术作为一门新兴专业,受到诸多学校的关注,尤其是一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缺乏生物技术特点认知、师资力量和办学经验的情况下盲目开设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均参照“211”、“985”等高水平大学,导致教学资源与培养目标不相符,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的局面。
早期生物专业教育以学科型和研究型为特征,强调培养对象的基础理论水平。随着现代生物技术产业迅速发展,人才需求逐渐区分为技术型和研究型两个方面。研究型多为高精尖的科研院校所需人才,而在生物医药企业更多需求仍是技术型人才[2]。技术型人才需要具有独立设计实验,管理现代技术规范的大型生物实验室或生物制品生产车间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地方院校必须适宜地调整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因地制宜地建立适应生物技术产业化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课程设置科学性有待提高
由于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课程设置上多体现为理论课程比重大且涉及面广,从课程设置中很难分辨出人才培养的侧重方向;实践类的课程占的比例很小,从而影响了理论知识和实际的企业需求之间的衔接。从整体课程看虽然考虑到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及前沿性,但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讲授过程中存在诸多内容重复、部分相关知识衔接不好等问题。同时,也有部分课程是根据教师专业特长设课,偏离了人才培养目标。最终导致学生无关课程增多,在增加学生负担的同时,还减少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时间[3]。
(三)实践技能培训与社会需求不匹配
地方院校培养生物技术人才应是以实践技术型为主,学术型为辅的培养模式。实践能力通过实验、实习、实训及毕业论文等形式来进行培养,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是存在问题最为突出的环节。实践技能培训的学时量不足,形式单一,实践内容过于陈旧等问题,尤其是实践内容与飞速发展的生物技术产业所需技术严重脱节的现象。
(四)教师队伍缺乏企业实践经验
教师的知识储备与教学能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与专业人才的培养。生物技术本身属新兴交叉学科,专门生物技术毕业的教师非常少,尤其是既有学科背景又有行业生产实践的教师严重匮乏。大多数为生物相关学科的教师任职生物技术专业教师,导致后来专业教师队伍学缘单一。尽管近些年专业教师不足的状况有所缓解,但大多数教师是在毕业后直接从事教育工作,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课程培训和技术指导,缺乏必要的实践经历。因此对企业所涉及的技术知识点把握不到位,无法向学生传授企业所需专业知识的侧重点,不能灵活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际生产问题[4]。
二 地方本科院校医药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应对策略
(一)明确培养目标
国内外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初衷是一致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以生物技术产业发展为导向。在国内,生物学教指委在《全国高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研讨会》中提出,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不求规模、注重质量、因地制宜、办出特色”的呼吁。在美国,《美国生物经济蓝图》中提出加强人才培训的战略,强调人才培养需要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对于地方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不能盲目定位在培养高精尖人才,不能把人才培养定位于生物领域通用型人才,不能“闭门造车”或效仿其他院校制定培养目标,而是要因地制宜地办出特色专业。在生物制药产业迅猛发展的时代,一方面,培养目标应与时俱进,紧跟社会的发展节奏,并充分调研企业的生产需求,以此明确生物医药企业需要的人才类型;另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师资组成情况,要构建出与当地医药企业所需专业技术相匹配的师资队伍。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最终达到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质量相符的预期结果[5]。
(二)课程设置要不断更新优化
课程设置一方面要符合教学规律,内容要不断优化更新,减少重叠课程,在保证理论课授课效果的同时,增加实践学时,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先决条件[4];另一方面要基于医药领域发展前景,引入细胞工程、基因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等上游技术模块专业课程,明确各模块知识的联系,为技能构建提供更为系统的知识和技术原理,以增强学生实践行为的全局性。这样课程体系下培养的毕业生不仅具备知识的专业性,而且是具备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加强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形式可以从基础实验到专业综合性实验,由浅及深按不同形式开展。内容方面从基础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改为综合性、可设计性强的基础实验。针对实践内容与社会需要严重脱节现象,专业综合性实验可进行模块化实践技能培训的探索研究。首先根据实际调研获得的信息,了解专业相关岗位的知识和技术要求,如生产工艺中需要的细胞培养、蛋白纯化技术和药品检验技术等。通过校内实训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建立系统的培训体系,实现生物技术人才培养直接与企业技术岗位无缝对接。实践教学改革的突出变化是以学生为主体,增加实践学时为支撑,适应经济发展,贯彻以本为本的教学思想[6]。
(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针对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经历的实际情况,学校应与企业积极合作,为教师创造实习锻炼的学习机会,有计划地进行在职进修或脱产培训,强化教师企业实践技能,不断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在培养已有教师队伍的同时,还要引进双师型教师,或以聘任企业技术专家作为实践指导教师,从而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7]。综上所述,尽管生物技术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速,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这也对生物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据国家生物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不求规模、注重质量、因地制宜、办出特色”的专业建设方针,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制定适宜的人才培养模式、彰显专业特色才能培养出适应新时期生物医药发展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彭六生,邹全明,曾浩,等.论创新型生物制药人才的培养与举措[J].基础医学教育,2018,20(07):599-601.
[2]张连营,朱新军,杨东英,等.地方型本科高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7(28):174-175.
[3]吴函蓉,夏凡,徐鹏辉.主要国家生物技术人才政策分析[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8,33(06):7-10.
[4]陈丽静,张丽,林景卫,等.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01):41-46.
[5]林俊涵,邱东凤,陈建青,等.高职生物制药技术拟企业化生产实训模式的构建[J].微生物学通报,2015,42(12):2466-2474.
[6]张志国,李铭,赵晓菊,等.生物制药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与实践探索[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24):211-213.
[7]吴丽萍.医教协同背景下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改革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8,5(50):25-2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7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