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大数据和智能化的不断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便需要更多的信息管理专业人才提供支持。在这种背景下,创新信息管理教学是大势所趋。本文以大数据和智能化为切入点,以重庆工商大学为研究对象,明确信息管理专业的背景现状、目标和内容,探究其创新方法和作用,期望培养出综合创新型素质人才。
关键词:大数据;智能化;信息管理;专业建设
本文引用格式:唐敏,等.大数据、智能化背景下的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研究——以重庆工商大学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65):121-122,127.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从全球和国家层面看,大数据智能化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正在颠覆传统的商业模式及社会范式,国民经济体系越来越渴求数据思维的复合型人才。从重庆及西部地区需求看,大数据、人工智能、软件服务、数字内容等产业的发展及相关项目的落地要求高校智能类及其相关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年递增10%左右。专业未来在人才培养过程肩负自身发展和支撑学校经管学科大数据转型两项重任。
就肩负自身发展而言。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数字化和社会经济管理紧密集成的时代背景下,发展“大数据通用知识立体化培养与信息管理知识个性化能力拓展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能够在汽车、电子等新型制造业和医疗、金融等新型服务业中胜任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和维护以及商务信息分析的应用型、学术型与复合型兼备的信息化人才。
就支撑学校经管学科大数据转型而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自身大数据智能化转型为契机,发挥重庆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和应用经济学“双一流”学科优势,建设全校信息技术及大数据科学公共核心课程教学体系,实现我校工商管理和应用经济学系列专业大数据为支撑点的飞跃提升。
二 文献综述
(一)关于大数据视角下的教改研究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众多学者致力于将大数据应用到教学改革中。郝蕊芳等(2019)分析了“地理大数据”课程教学的特点,提出话题引导、建立课程数据库和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的教革思路。吴学会等(2019)提出教改课程管理系统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大数据在教改管理中发挥的优势,认为将大数据应用于教改课程管理中。
(二)关于智能化视角下的教改研究
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化教育如何挑战传统教育模式,引领教育发展新常态[2]?为了回答该问题,学者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赵卫东、刘文广(2013)以商务智能精品课堂为例,提出精品课程建设产学结合的方式并分析产学结合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朱昀沁、康晓崇(2018)提出信息化教学在数控编程与智能化加工教学中的实施方法,即课前探索、课中学习和课后巩固。赵卫东等(2013)分析当前商务智能课程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培养模式需改革和创新,得出探索面向企业需求的实验课程改革十分必要的结论。
(三)关于信息管理的教改方法研究
大数据时代是指通过现代网络途径,对互联网、物联网等进行数据资源收集、数据存储[3]。敖希琴等(2019)提出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与实践教学师资培训的教学改革方法。孙嘉彬(2019)总结了大数据的概念和特征,提出合理使用大数据技术、注重防范危机、简化管理问题和开发人力资源等信息系统优化策略。
(四)文献评述总结
综上所述,大数据和智能化已渗透到教学改革的各个学科中,如地理、思政教学和数控编码等。由此可见,大数据和智能化下的信息管理教学改革很有必要。
三 研究目标
创新“服务大数据信息化行业应用场景、大数据通用知识立体化培养与经管知识个性化能力拓展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行业技术为标准、管理与应用技术为模块”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国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的协同育人平台,提升“管理技术研发、管理技能培训”的社会服务能力。
四 研究内容
(一)专业建设理念、思路与规划
以针对性、有效性、渗透性,树立“技术、管理、应用结合”的专业建设理念更新为先导、课程改革为核心、师资队伍为关键、教学设施为保证的基本理念,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具备大数据决策下经济管理场景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二)体制机制创新
主动聚集新型智能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应用性的信息管理人才教改班与国际化的信息管理人才教改班,实现高校与大数据行业、与国际化的优势互补。
(三)人才培养能力
结合大数据智能化行业特征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适用重庆及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大数据智能化管理服务行业人才新标准,并结合新标准,编写国际一流水平教材3-5部,建立省部级及以上在线开放课程2门以上。
(四)协同育人平台
搭建综合协同育人实践平台,将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校合作、国际合作纳入同一平台管理,与科大讯飞、中冶赛迪等企业共建协同育人实践平台,与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分校建立国际合作关系,联合合作企业力争成功申请教育部产学合作教育项目。
(五)教师队伍建设
制定师资培养相关制度和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建立专业骨干教师培养名单,组织教师定期参与国内外技能培训,打造该领域的权威专家。
(六)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学生实习实践环节,提升学生参与大数据智能化创新创业训练各类竞赛的能力与结果,提高本专业学生进入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就业比例。
五 研究方法
(一)体制机制创新
对国内外知名高校、大数据智能化行业核心企业进行调研,筹备信息管理(大数据方向)应用型人才教改实验班,推进信息管理(大数据方向)教改国际班。
(二)人才培养能力
调研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国内顶尖高校的信息管理专业,结合重庆及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市级专业标准;鼓励教师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改革研究。
(三)协同育人平台
加强与大数据智能化行业内领先企业的合作,每年度增加3-5个新的合作单位,与合作单位建立“教学-实践”关系,提供学生实习和就业机会;筹备信息管理(大数据方向)应用型人才教改实验班,引进新的教学模式,推进信息管理(大数据方向)国际班。
(四)教师队伍建设
加大对专业教师教学、科研的支持力度,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大数据智能化行业培训,固定专业骨干教师名单并重点培养,每年派教师到指定合作单位实践。
(五)创新创业能力
建立大数据智能化行业的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与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信息传递机制,为学生提供竞赛信息、就业信息;建立“院领导-就业指导中心-辅导员-专业老师”四层就业指导机制,鼓励学生在大数据智能化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就业。
六 研究作用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作用
推进以项目为导向的双导师制建设,落实校企协同办学模式。聘企业界、政府相关部门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作为校外导师,聘请本专业资深教师为校内导师。
开设“3+1+1”模式国际班,提升专业的学科地位和影响力。一是核心专业课借鉴美国QS排名前200位高校的大数据专业课程体系;二是本科前三年级提供英文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申请国外相关专业硕士的机会与毕业进入国际企业的竞争力;三是与美国合作高校签订协议,增加学生申请国外读硕士的便利性,且有奖学金保障。
(二)创新之处
专业特色:一是本专业聚焦信息技术的技术更新,与时俱进更新专业培养目标及知识体系,形成数理基础和网络环境下的软件开发技术与商业领域比,以此为涂装工艺学中进行涂装设计时选择涂料提供依据;3.涂装车间设计和涂装三废处理两门课程中的有关三废处理理论、设备等方面的相互结合。
参考文献
[1]盛亚男.我国高校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热点与趋势[J].理工高教研究,2006,25(2):78-81.
[2]张举刚,李锋,王毅.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初探[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0,1:60-63.
[3]佟庆伟,罗辉.高校现代课程设置的理念与实践[J].北京教育,2004,(4):32-34.
[4]崔金超,杨永清,金英花,等.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思路与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6,(38):215-216.
[5]王艳芬,张晓光,王刚,等.电子信息类专业信号处理课程群的建设与改革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4):11-1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7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