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从EGP到EAP:项目教学法与“一带一路”跨文化交际教学论文

发布时间:2020-10-28 16:51:3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一带一路”是国家领导人在当前复杂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下提出的宏观战略,是以互利共赢为基本目的的跨国合作设想。然而,由于沿线50多个国家在历史传统、语言文字、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了解如何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十分重要。但是现有教学条件下,没有成熟教材,本研究运用项目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开展跨文化教学,研究“一带一路”背景下跨文化交际意识/动机、知识和技能,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解决的策略。

关键词:“一带一路”;项目教学法;跨文化交际能力

本文引用格式:王震静,等.从EGP到EAP:项目教学法与“一带一路”跨文化交际教学[J].教育现代化,2019,6(65):215-216,230.

一 外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外语教学是跨文化教育实施的基本组成部分,语言教学不同于单纯的词汇、语法、口语、写作教学,基于Chen(1989,2010)的四维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Byram(1997)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和Deardorff(2006,2009)的金字塔式跨文化能力模式,高永晨(2014)提出的知行和一模式。Imahori和Lanigan(1989)的观点是:“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外来者和本国人在他们的交际中具备恰当的动机、知识和技能水平,这些要素引向有效的相互关系。”贾玉新(1997)认为:“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至少由基本交际能力系统、情感和关系能力系统、情节能力系统和交际方略能力系统组成。”杨盈和庄恩平(2007)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全球意识系统、文化调适能力系统、知识能力系统和交际实践能力系统共同组成,它们相互交织、密不可分,共同构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框架。”张红玲(2007)提出掌握一定的文化和交际知识,能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跨文化环境中,并且在心理上不惧怕,主动、积极、愉快地接受挑战,对不同文化表现出包容和欣赏的态度。”毕继万(2005:66)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在跨文化交际环境中由语言交际能力、非语言交际能力、语言规则和交际规则转化能力以及文化适应能力组成的必备综合能力。”Samovar和Porter(2004)提出动机/意识、知识、技能三个要素造就高效的交流者,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有动机;第二,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可供借鉴;第三,掌握必要的交流技巧;第四。具有良好的性格。作为一名跨文化交流者,需要知识储备,更需要足够坚定,不被焦虑、民族优越感和偏见控制行为。

\

 
二 研究内容

(一)研究问题


传统的跨文化交际注重英语国家,本研究针对“一带一路”背景下来华文化交流泰国、越南、俄国、巴基斯坦,运用项目教学法针对四国跨文化交际教学进行新的探究。研究问题如下。

现有关于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英美文化交流,大学生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习俗的了解有多少?存在哪些问题?

如何帮助大学生增加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如何使大学生发挥使者的作用参与“一带一路”战略合作?如何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华留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

(二)研究步骤

本研究在教学内容上注重目标文化和本组文化并重,在教学目标上提倡文化知识与认知情感和行动共同发展。采用项目教学法首先,教师导入将24位学生分为四组介绍学习目标、实施步骤、介绍何为文化、如何进行文化对比、提供阅读材料样本。然后,帮助学生确定研究方法及内容,每组学生选取四个国家之一作为目标国进行研究,然后结合相关阅读材料和自身经历对比中国文化和目标国文化,提出研究问题。第三,各组同学开展文化研究,汇报分享。第四,反思,完成反思日志,提交研究报告。

三 教学案例及分析

四组同学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涉及高校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整体状况,跨文化交际意识、技能与知识三大方面的内容,从高校大学生整体的实际交际状况出发,调查研究其交际意愿,影响因素,知识掌握与技能运用。跨文化交际整体状况主要针对高校大学生线上与线下跨文化交际的频率;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涉及高校大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以及高校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主动性;跨文化交际的技能与知识包括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宗教,人际,家庭,空间与时间观念,社会政治以及生活方式的了解与沟通。

综合四组同学的研究结果,与“一带一路”来华友人进行线上交流的频率,从不交流的人占大多数,高达近70%;有交流的人数只占大约30%。学生的主要发现有以下几点。

(一)高校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愿

有78.71%的高校大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希望与“一带一路”来华友人进行交流,但是实际情况为,绝大多数高校大学生从不或仅偶尔与“一带一路”国家友人进行线上或者线下交流,这表明目前大部分高校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跨文化交际意愿,但是出于各种现实的因素限制,其实际的跨文化交际十分匮乏。

(二)影响高校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意愿的因素

积极因素:77.42%的高校大学生喜欢阅读有关“一带一路”国家的公众号文章、新闻报道等,51.61%的高校大学生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影视、音乐、书籍等感兴趣,但现实中认识该国友人的高校大学生占比为14.19%,网络上认识占9.03%,这表明,大众传媒和个人兴趣成为推动主要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积极因素,但是大多数人只能通过非交流的方式了解相关知识与信息。

消极因素:79.35%的高校大学生认为在实际中缺乏相应的交流机会,52.26%的高校大学生认为语言为阻碍其沟通的主要壁垒,41.13%的高校大学生认为自己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而难以选择话题,也担心触及对方的文化禁忌,而只有16.77%的高校大学生是由于紧张与害怕阻碍其进行跨文化交流,以上数据表明,缺乏交际的原因主要在于交流机会少,语言障碍以及文化差异的影响。

高校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主动性。针对在高校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实际效果,56.77%的高校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只是被动地回应或倾听,43.23%的高校大学生能够进行比较顺利和愉悦交际,这表明,半数以上的高校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仍处于被动的地位,主动性不够强,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

调查发现学生主要由于不自信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跨文化交际,包括语言交流上有障碍、无法感知到彼此之间的一些文化差异、在交流中经常感到紧张和害怕。

四 培养跨文化交际策略

(一)提高大学生外语应用能力


尽管有高达73.54%的大学生英语水平达到了大学英语四六级,但仍有52.26%的同学认为,语言交流有障碍成为阻碍他们与来华友人交流的重要原因。可见,外语测试成绩和应用能力不一致。大部分中国学生学的都是“哑巴式英语”,因此提升大学生外语应用能力是促进“一带一路”跨文化交际的突破口。

语言能力是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关键性保障。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发展的战略理念时,强调要加强“五通”,其中之一便是“民心相通”,最好的方法是将自己代入场景,可以多阅读相关国家的书籍、观看电影、平时多多开口朗读、学歌曲,条件允许还可以去当地旅行。

(二)主动汲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知识,增强大学生跨文化交际主动性

“一带一路”战略急需大量通晓当地语言、熟知当地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和人文地理的人才。了解沿线国家文化知识是基础,因此我们鼓励大学生更加主动地去了解相关知识,只有在了解对方文化知识的情况下,才能坦然应对文化冲突,尽量避免触及对方国家文化禁忌,实现沟通的良性循环,促进“一带一路”政策发展。建议通过选修课,或者利用新媒体资源来了解当地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和人文地理。例如,在线上可以运用Tandem等其它语伴交流平台,抓住相应的交流机会,积极与外国友人进行交流,线下则可以主动参与英文角,文化节,以及一些新兴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如山羊皮校园等,与“一带一路”来华友人进行交流。增强跨文化交际主动性则要求在把握交流机会的基础上进一步灵活运用所掌握的文化知识与交流技巧,在交际过程中要避免被动倾听,而是能主动地回应与引导话题,与“一带一路”来华友人展开愉悦而舒适的交谈,在不断的交流中掌握知识与磨练技巧,逐步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

 
五 结语

当前,我国的“一带一路”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只有坚持文化自信,才能向世界更好地宣讲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释放出我国巨大的文化软实力,才能向世界证明中华文化始终是世界文明的杰出代表与重要组成。从意识、知识、技能要素三个着眼点,大学生应主动汲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知识,通过积极参与相关课程、运用多媒体资源实现沟通的良性循环;增强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主动性,摒弃偏见,克服忧虑心理,把握交流机会;通过多种途径,培养个人自信,促进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金桂桃,刘畅,程宗颖.“一带一路”战略下高校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与培养策略[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17,14(01):83-87.
[2]萨默瓦.跨文化传播.(徐培喜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7-6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715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