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刍议“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教育改革论文

发布时间:2020-10-28 16:36:4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我国教育体系中,高职教育占据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教育改革后,高职教育的教育形式和教育任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更加重视高职职业教育的发展,从政策上扶持高职教育的发展,促使高职教育的规模和结构在不断的完善,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在重振企业“工匠精神”的背景下,高职教育要抓住机遇,不断进行教育改革,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刍议“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教育改革,促使高职教育改革更好的完成“工匠精神”的培育任务。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教育;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王锋.刍议“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教育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9,6(64):8-9.

工匠精神是企业创新发展的基础,所以人才必须要具备工匠精神,企业才能创造出更多高质量的产品。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所以在高职教育中必须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工匠精神人才。

一 从学理研究上刍议“工匠精神”与高职教育改革

(一)合理性


从高职教育发展状况来看,高职教育主要注重技术训练,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文化素质培养,导致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只是为了工作而工作,没有任何的精神价值和情感价值,也没有体现一个人存在的价值。所以,当下必须要改变人才培养理念,树立一种全新的教育指导思想,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发展为宗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种指导思想不仅满足了对技术技能的追求,有满足了人来发展的价值性需求[1]。“工匠精神”正好满足这种要求,其传递的是文化素质、职业态度、专业精神和精湛技术,从而更好满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关于发展

“工匠精神”的提出正好与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相适应,而且社会的生产方式也在不断的变化,逐渐从密集型、粗放型转向创新性和智能化,并且对社会劳动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高职教育必须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改变教育方式,如果一味追求技术技能,很难顺应社会生产的需要,只有把职业技能、职业精神、文化素养融为一体,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并且不断坚持以知识为内核,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前提,才能满足当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2]。

\

 
二 从文化现象刍议“工匠精神”与高职教育改革

(一)我国的“工匠精神”


从中华文化发展历程来看,一直推崇技能型人才,并形成了自己行业的神,例如蔡伦、老子、鲁班都是后人所膜拜的对象。在我国“工匠精神”中渗透了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另外还渗透了追求技艺之巧的创造精神。“工匠精神”不仅还具备良好的人文精神,还具有拥有高超的技艺,也是一种对尊严、价值的关注和追求,从而确保可以实现价值理性。在传统的工匠中,比较敬畏材料,对材料的使用比较负责和慎重,存在较多的精神信仰。所以在高职教育中,无论是人文情怀、创造精神,还是职业态度,都必须要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基础,这样才能有效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职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3]。

(二)西方文化的“工匠精神”

在西方国家中,“工匠精神”的出现和发展也遵循了一定的规律,经历了工匠队伍的壮大,工匠思想的解放,工匠劳动价值的提高,劳动者精神的追求等等,“工匠精神”无论是具体到泛化,还是到神化都遵循一定的规律。西方文化的“工匠精神”主要表现在科学上的理性精神,促使工匠具有创新、精准、认真和专注的精神,充分调动了工匠的积极性,激发工匠对技艺的热爱,习惯用相应的标准和规律去理解失误,从而大大提升了工作制品的精准度。另外从西方国家的百年企业中可以看出,之所以有百年的发展历史,主要是因为他们能够根据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自己的产品不断进行创新和完善。所以,现阶段不仅要关注产品的质量,同时还需要确保工匠具有娴熟过硬的技术和认真踏实工作的态度,更是对创新精神、人文精神和职业伦理的追崇,并与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内容向符合。

三 从基本内涵上刍议“工匠精神”与高职教育改革

(一)“工匠精神”的骨骼是崇尚技艺


只有身怀技艺的人,并具备高超的技术,才能呈现技术产品、传承技艺,才是“工匠精神”的人该具备的条件。如今社会上的绝活和技艺称号是一种宽泛的称呼,不仅是具备简单的生产技能,同时还需要具备高超的工作能力[4]。高职教育主要是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训练,这样才能保证“工匠精神”的培养工作顺利完成,并纳入到高职教育教学任务中。“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调整人力资源方式和培育模式,这样才能保证高职院校具备培养人才的能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推动社会发展。

(二)“工匠精神”的血肉是执着创新

掌握技术知识“工匠精神”的第一步,要想在某个行业上有所作为,必须要具备创新的品质。首先要敬业专注、一丝不苟,对自己所在的行业具备热爱精神,并时刻保持着高度的热情,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也能更好满足岗位发展的需求。所以只有具备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才能创造出优质的产品或者是服务;然后追求品质、精益求精,因为工匠是在千锤百炼中不断积累和改进,愿意为自己的事业发展与传承贡献出自己的精力,这样就是“工匠精神”;最后挑战自我,勇于创新[5]。在信息时代,只有不断挑战自我,勇于创新才能满足其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因为真正的工匠,不会在自己的领域中停止创新追求,而是不断进行精雕细琢,打造出更加优质的产品。

四 从实现路径上看“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教育改革

(一)厘清范围的层次与边界


首先要确认什么是工匠,所谓的工匠就是长期经历培育、训练、工业文明熏陶的人才。并在该行业中掌握着较高的技术、技艺和技能,这样的人才才能成为工匠,都是只能称之为熟练工作,所以工匠与工业文明之间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6]。其次,明确工匠所该具备的特殊的精神境界。该精神满足工匠人的身份,并且具备较强的专业性。这种精神的存在能够促进工匠们具备精益求精、专心致志对待某件事情,还能把自己的精神生活、人生目标、职业生涯全部寄托在自己的工作中,这种精神就是工匠的独特精神。那么在高职教育改革中,就应该把“工匠精神”作为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向这个方向发展。最后,需要从价值理性和技术理性等两个方面去看待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人文素质、职业态度、专业精神等三个方面相互统一,所以其特征就是人文性、职业性和专业性。

(二)通过现代教育融合传统方法实现

在高职教育中,实现工匠精神的培育,不仅需要口传身教,还需要在实践中培育,因为高职教育主要是针对实践倾向。首先要让学生领悟到工匠精神,然后通过无形的心理传递和内在的精神熏陶。对于教育者来说,传授的教育方式,对于学习者来说,不仅需要学习,还需要不断的体会,去领域和感受传教者所表达的内容。然后教师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还有该行业的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因为工匠不仅具备高超的技术,还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最后,将教学活动延伸到实践中,认识到实践性的重要性,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学生的参与性。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要求,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 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改革必须要以“工匠精神”为核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念,培养学生的工作素养和工作能力,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另外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在工匠人才培养上承担着较大的责任,必须要把工匠精神融入到各个专业中,以工匠的标准进行教学,确保学生具有精益求精的精神、专业的技术和良好的态度,为社会做出巨大的共享。

\

 
参考文献

[1]姜卫民.我国高职教育"工匠精神"培养路径研究[J].速读(中旬),2019,(2):26.
[2]芦净.工匠精神教育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浅探[J].文教资料,2019,(1):138-139,143.
[3]李硕.刍议"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教育改革[J].包装世界,2019,(1):134,136.
[4]赵津霆.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9,(1):150.
[5]苏艳娟.工匠精神引领下的高职教育教学研究[J].科技资讯,2019,17(2):157-158.
[6]王娟.基于工匠精神培养的高职教育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29):49-5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714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