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基于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田野调查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等方法,以教育学的视角,通过以隆昌市双凤镇中心幼儿园为研究基地,以运动核心经验的三维目标为导向,以双凤龙的动作、语言和制作艺术特色为基本内容,结合幼儿的特点,开发隆昌双凤龙舞龙文化的园本课程。以早操活动、教学活动、户外活动以及家园共育等途径,按照小班、中班和大班三个阶段进行实施落实。继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的遗产,激发幼儿团队合作能力,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和树立文化自信。
关键词:双凤龙文化;舞龙;园本课程
本文引用格式:廖远秀.隆昌双凤龙舞龙文化的园本课程开发[J].教育现代化,2019,6(64):256-257+281.
在中国传统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舞龙是极具东方文化特色的一种代表性文化。舞龙是华夏精神的象征,是中国人在吉庆和祝福时节最常见的娱乐方式。龙代表着中国的形象,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著名大学教授郭齐勇曾经在讲话中提到“弘扬传统文化,要从娃娃抓起。”然而,舞龙融入园本课程的开发研究较少,知网搜索一共只有4篇文章。本研究定位在深入挖掘当地本土文化的教育资源,并通过开展舞龙文化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应用现状的调查,研究隆昌双凤龙舞龙文化的园本课程开发意义,目的是丰富和充实现有研究。
一 隆昌双凤龙文化解读
(一)双凤龙文化历史
地方文件《关于印发四川省地方志系统贯彻落实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意见工作方案的通知》讲到:“融入课程资源与教学体系,以幼儿、小学和中学为重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地方课程标准,延续与传承四川特色文化记忆。”隆昌双凤镇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而双凤龙文化是四川省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习俗延续至今已有450年历史,“2009年,双凤龙被评为第一批四川省物质文化遗产,双凤龙活动是一种基于传统文化之上的集体性实践活动,其动作简单易学,寓意深厚,新颖有趣”。因此,“双凤龙”不仅具有动作表演造型、语言表达形式和制作艺术等独特的文化特色,同时又与全国其他地方舞龙文化有着较大的相通性和共融性[1]。
(二)舞龙文化活动释义
龙文化既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符号,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舞龙习俗所反映出来的是在中华民族中具有很强的民族文化认同,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它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并在道德教化、形成共同价值观念、凝聚社会力量、实现社会整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双凤龙文化特色
双凤龙文化活动是人们生活实践中逐渐发展和演变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双凤龙”起源于唐朝,流传于至今隆昌市双凤龙的习俗延续已有450年历史,其演变从草龙到小金龙再到现今的大金龙,具有舞龙动作表演造型、舞龙语言表达形式和双凤龙制作艺术等独特的文化色彩。双凤龙特色套路主要包含15个动作,分别为蛟龙出海、朝拜五分、黄龙缠身、蜻蜓点水、鱼跃龙门、鸦鹊拾梁、降龙拖宝、团鱼抢蛋、地龙滚沙、龙吐莲花、金龙擦痒、蛟龙脱衣、巧赶龙把、狮子回头。双凤龙特色语言主要为:耍龙是来耍参,去耍辞。参,就是在耍龙前参拜主人,称为打帖子;辞,就是耍完龙后向主人辞别,称为说四句,双凤龙的“打帖子”,“说四句”形象生动,和谐吉祥,寓教于乐,具有独特的语言表述特色。而双凤龙制作主要包含造型、糊纸和描彩三个阶段[2]。
二 隆昌双凤龙舞龙文化的园本课程开发意义
(一)传承和发展舞龙文化活动
中华文化是人类历史演变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唯一源远流长的文化珍宝。舞龙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中极具代表特色的文化之一,其独特的舞龙文化和活动技能在几千年人类社会发展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自龙文化的萌生以来,人类有关舞龙文化的活动层出不穷,例如:在节日中就有水龙节和二月二龙抬头之传说,在过年或喜庆活动中都会出现舞龙活动。特别是在远古先民生活时代,人们对自然灾害的无能为力以及对自然的敬畏,舞龙文化活动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主要以祈祷和祭祀的方式来进行一系列的舞龙活动,来表达人们对龙的敬畏和敬仰,祈求龙的保佑和庇护。于此同时,中国古代的皇帝都是以龙皇子孙为称号,可见,中华炎黄子孙即为龙的传人。因而,继承和发展舞龙文化活动是中国儿女应肩负的责任和义务。双凤龙作为舞龙文化活动中的一种龙文化,是隆昌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之一,江斌作为“双凤龙”第三十四代传承人,多次参加舞龙比赛活动获得一等奖,曾在中央2台进行新闻报道,带动了其他地方舞龙事业的发展。经过采访和实地调查,据传承人讲:“社会在进步,一些最原始的舞龙灯的技艺也已经逐渐失传了,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双凤龙灯舞要走向消亡很容易,但想长远发展却很难。”双凤龙灯舞文化活动在身肩传承民族技艺的同时,更承担着保存民族文化内质的重任。在一定意义上讲,研究双凤龙文化具有必要性,双凤龙园本课程的开发有助于传承与发展舞龙文化活动[3]。
(二)提高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
双凤龙作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项目之一,其内涵丰富的文化载体和技术特点,舞龙文化活动是以龙模型和龙珠为工具,舞龙者按一定的规则在龙珠的引导下,手持龙具,随鼓乐伴奏,通过身体的运动和姿势的变化完成龙的游戏,创设与人们健康活动有关的造型等动作和套路。充分展示龙的精,气,神,韵等内容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学习双凤龙文化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特别是在幼儿活动过程中,双凤龙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一方面,双凤龙自身道具不仅具有一定的重量,而且舞龙活动需要适当负荷的体能训练,由此来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据调查研究,幼儿在身体素质方面存在上肢动作力量不足等问题。在双凤龙灯舞文化活动中,依据幼儿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对双凤龙灯舞文化活动组织形式进行创新,设计出适合幼儿锻炼和学习的双凤龙活动,使幼儿通过做一定的托举动作能够锻炼和发展幼儿的臂力。双凤龙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项特色活动,不仅能够促进幼儿的身体素质,而且在激发幼儿的团队凝聚力和文化自信等多方面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另外,双凤龙灯舞文化活动是在生活的经验中逐渐积累起来,亦更贴合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可以亲身经历与感受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存在。另外,通过双凤龙文化活动园本课程的开发,将双凤龙文化活动贯穿于幼儿园的早操、教学活动、户外活动以及亲子活动之中,激发幼儿舞龙兴趣,培养幼儿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团结协作的能力[4]。
(三)构建幼儿园舞龙园本课程
“教育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世界范围内的综合国际的竞争,实质上是指人才和全民素质的竞争,发展幼儿体育是时代的要求”[2]。学校是传承文化和发展教育事业的主要场所,将双凤龙舞龙文化课程开设成幼儿园的特色园本课程,是双凤龙传承和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依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主要进行两方面的开展:一方面是开设双凤龙的历史文化、功能及价值意义类的教育。这种地方传统文化教育中,可以融入体育或专门的园本课程之中,开展专业性的舞龙教学,以实现幼儿对双凤龙的系统学习和了解。另一方面,加强双凤龙的身体技能教育,既可以是当地相关的体育教师,亦可以是引进当地双凤龙传承人等专业性的民间专家进行开展教学活动,让幼儿能掌握双凤龙的活动技术技能。组织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特定的相关时间段开展相关的幼儿比赛或表演,以实现双凤龙较为广泛的教育与传承。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幼儿园传承舞龙的资源匮乏,舞龙活动负荷量较大,大多数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实施舞龙活动较难。目前在双凤镇的小学、中学和高中都有开设舞龙文化活动,部分幼儿园开设有双凤龙灯舞文化的亲子活动、户外活动以及家长助教活动等,但内容零散,未有相关的课程方案和目标[5]。
三 隆昌双凤龙舞龙文化的园本课程开发
(一)创设双凤龙文化活动
开展以双凤龙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和再生资源布置幼儿园的环境,形成以舞龙文化活动的特色环境。在区域活动中,投放舞龙的玩具,创设《神奇的双凤龙》、《我和双凤龙交朋友》、《龙的传人》等双凤龙文化区域活动区,激发幼儿对舞龙的兴趣和民族文化的认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注意力,规则意识及坚强的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得到锻炼和发展。
(二)制定幼儿园园本课程
舞龙园本课程主要是从户外活动和早操活动,来培养幼儿综合素质的能力,激发幼儿的潜能。“动作内容的选择是幼儿园舞龙项目开展的首要任务,动作内容的适宜性决定了舞龙项目在幼儿园开展科学与否”[6]。根据小、中、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双凤龙的演变历史,划分为草龙、小金龙和大金龙 3 个模块,具体内容如下:
(三)双凤龙文化活动的开展
双凤龙活动让家长和社会都来参与,通过幼儿园开展亲子活动和其他宣传活动,让双凤龙文化活动带入家庭和社会,不仅能够促进家长和幼儿之间良好的感情,亦能让幼儿各方面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而活动一主要从舞龙游戏亲子活动比赛、组织幼儿和幼儿比赛、组织幼儿与家长比赛、家长与家长比赛、教师与家长比赛。活动二主要是从双凤龙教学活动,老师指导幼儿舞龙技能,老师指导幼儿舞龙制作,教师传授幼儿舞龙文化,幼儿感知舞龙文化。“幼儿舞龙游戏的创编是以幼儿启发、教师创编和幼儿自主探索为主”[7]。
四 结语
隆昌市双凤龙文化活动作为各地方先民共同创造的文化产物,极具代表性,其舞龙园本特色课程的建设,在某种意义上对舞龙事业的发展以及舞龙课程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与采纳,亦对全国舞龙活动的开展具有普及与发展的指导价值。因此,为了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改变幼儿园教学小学化倾向,丰富幼儿的业余活动,锻炼幼儿的综合能力素养,通过双凤龙文化活动的开展研究,使幼儿具备本土舞龙活动的知识,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增强幼儿体质,并形成隆昌市幼儿园双凤龙文化活动为特色的园本课程[8]。
参考文献
[1]张海洋.中华武龙竞赛规则初步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2]罗航.学龄前幼儿开展中华武龙运动的可行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3]张利芳,宋彩珍.幼儿园舞龙项目的传承发展策论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01):152-153.
[4]赵楠,苏金华.传统舞龙如何进入幼儿园[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7(12):81.
[5]赵秋,于敏章,冯鸿,岳云华.地方师范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成都师范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39):31-33.
[6]施艺涛,解有毅,刘生“.高参小”舞龙校本课程的探索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9(14):88+90.
[7]姜凯,董政.舞狮运动员配合能力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分析[J].中华武术(研究),2019,8(02):81-84+77.
[8]邵茜茜,李化凯.龙狮竞赛规则对舞龙自选套路编创影响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9(05):221-22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6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