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新课标视域下高中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策略研究—以苏州大学附属中学“舞龙基本技术”课程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4-03-20 10:52:5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了“中华传统体育类运动是专项运动技能的一类,是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课程内容方面进一步提出要求:“关注对学生学习和发展有意义的传统体育项目,重视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教学。”本文以苏州大学附属中学开设的“舞龙基本技术”课程为例,阐述在新课标指导下,在高中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意义和策略,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使学科的核心素养得以切实落地,真正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高中体育与健康;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策略

  一、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的渊源

  (一)古代学校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


  民族传统体育也可以称为民族体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并承载着一个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为该民族所传承和享用的一种特殊的传统体育文化”。我国民族体育与学校体育教学的关系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孟子·滕文公上》曰:“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这里的“射”是军事技能的训练,带有体育性质。周朝进一步构建了贵族子弟的学校教育体系,设“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御”便是当时的体育课程。及至清末,以中华武术为主的民族传统体育一直是学堂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近代学校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

  到了近代,中国的学校体育教学接受了西方自然主义体育教育思想的冲击和影响,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从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转向技能类自然主义体育项目的教学,如游泳、排球、健身操、垒球等。这样做虽然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国学校体育的推动和发展,对于我国构建现代化的体育系统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严重影响了民族传统体育的绵延。

  二、新课标视域下学校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意义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了“中华传统体育类运动是专项运动技能的一类,是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球类运动、田径类运动、体操类运动、水上或冰雪类运动、新兴体育类运动共同构成义务教育阶段专项运动技能体系”。《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高中体育课标”)对课程内容提出“关注对学生学习和发展有意义的传统体育项目,重视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教学”的要求。

  新课标明确了“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的重要属性”,凝练了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为一线体育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当前的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应注意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基础上,汲取民族传统体育共通的运动育人功能,促进课程民族性和时代性的有机融合。

新课标视域下高中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策略研究—以苏州大学附属中学“舞龙基本技术”课程为例论文

  (一)提升体育认知,实现终身体育

  当前,学校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方面,尚存在不足。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学校体育教学仍是以西方体育项目为主的,受场地、器材等的影响较大。学生往往只能在体育课堂上进行短暂的学习,课后再难有接触的机会。

  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诸如赛马、舞龙、舞狮、斗牛会、跳狮子、摇旱船、打花棍、打尜尜、跳竹竿、赛龙舟、刀郎舞、荡秋千、抢花炮、珍珠球、桦皮篓毽球、蹴球等,地域特色鲜明、技法形式多元,很多项目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器材也相对容易获得,是融教育、健身、娱乐为一体的全民体育项目。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进学校体育教学课堂,有利于打破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丰富教师的教材,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变学生的“苦学”为“乐学”,帮助学生在趣味体育教学中形成正确的认知和终身运动的观念。

  (二)增强民族认同,提升文化自信

  民族传统体育所蕴含的文化反映并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为该民族所传承和享用。当前,民族传统体育中蕴含的深切、浓厚的民族文化情感和精神,在学校中的受重视程度不足,在教学中的挖掘与运用也不充分。

  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除了可以实现与其他类运动共同的育人价值,还在培养学生中华民族认同感、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例如,武术类体育项目有助于彰显中华民族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贵和尚中、厚德载物的尚武精神,舞龙类体育项目有助于渲染中华民族自尊自信、兼容奋进、厚积薄发、和谐自然的探索精神。

  三、新课标视域下学校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原则和方法

  (一)因地制宜


  各地学校的实际情况,比如,地理环境、场域大小、教育投入等,都是大不相同的,而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因此,受不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所需场地、器材不同这一情况的影响,在不同学校推动不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时,一定要注意因地制宜。例如,舞龙项目需要较为宽广的训练场地,且表演道具众多,材料造价贵,损耗较快,并非适合在所有学校进行落地。

  (二)与时俱进

  新时代赋予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新的内容和内涵,对于其中的精华,我们要坚决保护;对于遗存的糟粕,我们要坚决摒弃,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良性传递。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流传至今,已经不适合纳入学校体育教学的范畴了,需要我们去芜存菁,在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继承和创新。因此,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学校体育课堂并非直接照搬,而是基于项目选择、场地建设、器材规范、内容设计、教学评价等环节的教育改造,将传统体育项目从原有的生产生活环境中抽离出来,建构性地设计满足当前教学需要的内容。

  (三)并行发展

  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并非摒弃现代体育教学模式,而是要促成二者并行发展,共生共荣。西方现代体育项目是各国当然也是我国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发展至今,已经构成了成熟的课程体系。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应该汲取其他体育文化的优点。实际上,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与西方现代体育有许多共同之处,例如,蹴鞠与足球、武术与跆拳道、赛马与马术等,印证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与西方现代体育并行发展、共生存在的可能。

  (四)融合教学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有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底蕴,在教学方面,适宜采用跨学科教学。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符合我国“五育并举”的教学理念。例如,笔者进行“舞龙基本技术”课程教学前,联合了年级的语文、历史、美术等课程教师,让学生分别从历史传说、文学故事、美术欣赏的角度了解了“舞龙”体育项目的发展。有了多学科内容的铺垫,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在完成舞龙的游弋、起伏、翻滚、腾越、缠绞、穿插等动作中,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中华民族关于龙的精气神韵,收获了极佳的课堂效果。

新课标视域下高中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策略研究—以苏州大学附属中学“舞龙基本技术”课程为例论文

  四、新课标视域下学校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路径探索

  (一)民族传统体育类项目进入体育课程体系


  我国现阶段的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的体育项目,主要是新课标规定的“在七至八年级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从六类专项运动技能的四类中各选择一个运动项目进行教学,其中必须包括中华传统体育类运动项目”。课程大纲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内容做出规定。然而,当前学校体育课程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课时偏少,在体育教材中篇幅比例偏小,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处于弱势地位是不争的事实。

  笔者以为,课程、教材层面的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只有真正走进课堂,才能较好地实现文化传承的目的。“舞龙基本技术”来自人教版高中体育教材《体育与健康》第七章第五节,课程要求为“通过舞龙技能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强健体魄,提升灵敏度和协调性,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同时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特长展示提供了舞台”。不少学生表示,舞龙作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虽然看上去非常简单,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很有难度,有很强的技巧性。民族传统体育的项目能让学生感受到别样的体育运动乐趣,提升学生主动运动的兴趣,培养孩子终身运动、强身健体的意识,强化体育育人功能。

  2023年,在苏州市高中体育与健康教改研讨活动暨园区高中体育有效课堂研讨活动中,笔者带领本校学生进行了“舞龙基本技术”公开课的展示,赢得了在场嘉宾的一致好评。

  (二)民族传统体育类项目进入课外活动

  新课标强调“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喜爱”,旨在“促使学生由被动运动向主动运动转变,喜爱体育与健康学习,乐于参与课外体育与健康活动和竞赛,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因此,将民族传统体育纳入课外体育活动是非常有效的发展方式。例如,在学校社团活动中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社团体育教育活动具有灵活性、系统性、持续性和专业性的特点。借助社团这一教育平台,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更好地在校园落地生根。笔者便担任了学校舞龙社团的指导教师。社团中有很多对舞龙项目感兴趣的学生,大家在社团活动中进一步了解了舞龙文化的历史和内涵,磨炼了舞龙技巧,同时,他们还表达了对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诸如荡秋千、跳竹竿、射箭等的浓厚兴趣。这些宝贵意见都将成为我校推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落地的参考和依据。

  (三)民族传统体育类项目进入体育赛事

  新课标指明,“要坚持课内外有机结合,提供更多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练习,巩固和运用所学运动知识与技能,参与形式多样的展示或比赛,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运动竞赛是参赛者以争取优胜为直接目的,以各种运动项目为竞赛内容,依据相应的规则要求进行的个人或集体的对于体力、技艺、心理的相互较量的体育活动。争强好胜、不甘人后是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这也与很多民族传统体育的竞赛性相符。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类型多样,不仅可以进行单人竞赛,还可以进行团队竞赛,因此,将民族传统体育类项目纳入体育竞赛,定能激发学生的求胜欲,是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开展的好方法。

  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学校体育文化艺术节中展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体育文化艺术节的综合性特点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同其他传统文化活动的协同,共同对学生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并进行熏陶。另外,体育文化艺术节淡化了竞技性、突出了参与性的特点有利于更多学生参与其中,从而提高更多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五、结语

  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学校体育课堂作为培养体育人才和体育爱好者的主要阵地,是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摇篮。新课标加重了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比重,强调了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性,为我们一线高中体育教师指引了新的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路径—将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教学联系起来,丰富学校体育教学资源,改善当前体育教学模式呆板的现状;激发学生主动运动的积极性,让学生从民族传统体育的观望者变成参与者、守护者;推动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焕发新生,最终实现现代化、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涂传飞,陈志丹,严伟.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概念及其关系辨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8):24-31+51.

  [2]饶林峰,吴礼剑.近代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演变及其立论基础[J].体育文化导刊,2015(5):179-18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0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5]张朋,郑小凤,万宇,梁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路径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7(4):60-64.

  [6]江苏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教”以共赴,“研”以致远—苏州市高中体育与健康教改研讨活动暨园区高中体育有效课堂研讨活动在苏大附中举行[EB/OL].https://edu.sipac.gov.cn/xwzx/qydt/content_804118.2023-03-1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569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