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经济学教学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性与实践能力,通过可持续的眼光分析教学模式,要强化教学理论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经济学教学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课程内容,是经济管理专业的基本课程。通过课程群视角分析经济学上教学革新的路径与手段,可以提升高校经济性教学能力与水平。
关键词:经济学教学;课程群视角;教学革新
本文引用格式:曹洪盛.课程群视角下的经济学教学革新之道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6(64):60-6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模式的创新发展,现阶段对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实践能力较为关注,经济学作为高校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课程,经济学教学是经济管理行业培养专业化人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在实践中要基于课程群为基础,强化经济学建设可以在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进而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1]。
一 高校经济学上教育现状
经济学是一门涵盖范围广、专业性较强、实践性要求样的学科,是经济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学生,在素质教育时代,经济学作为基础性的学科必须要不断的创新改革。而在整体上来说,现阶段在经济学教学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其主要表现如下:
(一)教学内容单一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在不断的增加,在经济学教学工程中要与日俱进,如果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仅仅对大纲教材与内容进行讲解,学生在学习中则无法有效的拓展自身的思维模糊。
(二)教学评价模式过于传统
经济学教学中评价与考核是发现经济学教学问题的有效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经济学教学评价,而通过传统的评价方式,通过考试的方式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存在一定的弊端,这样就会严重的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而在经济学考试过程中主要及时基于经济学理论知识为重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存在盲目性,无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 课程群视角下的经济学教学理念
在高校课程活动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专业课程缺乏科学性合理性,架构区分严密性,科学性,在课程建设过程中缺乏创新性与实践性,课程总量有待增加,学生的选择空间相对较小[2]。而将专业的课程联系起来,构建形成系统性的课程群,可以提升课程的数量与质量。
课程群就是通过三门以上性质相关或者相近的课程构成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且课程之间相互连接、互相配合以及照应的一种连环的课程系统。课程群的构建就是一种将课程群中的课程进行分解与组合,是一种对课程在设计与组合的模式。
课程群并不是将几门课程或者关联不大的课程简单的拼凑起来,而将在内容上具有较大关联性,可以相互承接、渗透以及互补性的课程组合形成的有机整体,根据课程框架对其进行建设,实现整体优化。在经济学上课程中在微观的层次上无法满足现阶段对人才培养目标。而综合社会课程的特点,强化课程群层面建设,实现综合性、一体化以及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建设,将课程系统中基于社会需求为导向实现重新组合,充分的挖掘课程知识以及经济学生应力支架的对应性关系,基于课程群体微平台将教学贯穿在各个课程系统中,可以在无形之中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课程群视角下的经济学教学革新之道分析
基于课程群视角下进行经济学教学革新要理顺基本的思路,根据实际状况强化建设分析,深化课程内容,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探究有效的路径与手段,进而在根本上实现经济学教学的创新发展。
(一)高校经济学专业课程群构建基本思路
培养应用性人才要具有创新意识,基于传统的经济学科课程体系为基础,构建对应的经济学科课程体系,构建应用学科的课程体系要基于现代教学思维为指导,加强基础理论教育,在实践中要不断的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在实践中要加强对实践性教学节的重视,重视基础理论课程以及实践课程的有效融合,要通过实践项目开展教学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确定与调整经济学上专业课程群的体系建设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基础原则:
要基于课程框架的框架为基础,反应二级学科的各个层次为基础构建课程框架,反应课程的框架,要根据经济课程对应的内容可以保障其反应课程发展主线以及基本特征要求。第二,在课程之间要分析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性,要避免课程内容的交叉与重复。第三,基于课程要求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具体定位的区别确定学生培养目标的不同,探讨或者通过实证分析其相关侧重[3]。
(二)高校经济学专业课程群构建内容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之下要基于优化课程学科结构为基础,充分的凸显学科中各个课程的交叉、融合与渗透,分析各个知识结构之间的内在逻辑,要凸显其聚合习惯的特点,通过动态化的方式基于社会需求设置经济学上二级、三级课程,合理的建设课程内容,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应用课程以及实训课程”为一体的三位一体框架结构,专业核心课程中主要就是必修课程,要通过课程培养学生的经济学理论素质。
实训课程主要就是模拟实验课程、专业课程以及第二课堂知识学科为核心课程,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通过模拟实验课程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通过各种课程竞赛培养的创新能力。
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实现对学生的动态调整分析,重点分析专业课程的时代特征,要提升课程的实用性,实现课程的优化与教材内容额更新,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效的融合,基于时代的进步与发展,通过经济模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综合企业、金融机构等相关平台,为学生提供更为展示、全面的学习场所与平台,让学生了解不同企业的不同运行模式,进而为学生的就业与发展奠定基础。
(三)高校经济学专业课程群构建实施路径
1.整合教学资源,拓展教学界限。提升教学质量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在实践中要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学生质量以及课程系统、学习环境以及教学设施等相关子项目,要在根本上提升课程建设质量。
2.提升队伍建设,深化集群建设。课程群建设过程中教师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教师队伍要凸显课程群的特征,弱化原有的课程组平台,也要转变教学内容与对应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师的知识系统提出了更为样的要求,这些问题在无形之中会阻碍课程群的建设与法。
课程群建设的主要动力就是教学改革发展,课程群具有集约化、学科交叉以及团队化的特征,是一种基于课程逻辑为基础,在教师团队合作支撑之下,深化教学改革,融合了质量与效益理念的教学模式。在设置课程群建设过程中更要突破传统的界限范围,同时,要根据具体的目标服务、构建团队,整合现有的资源模式,实现优化配置,有效的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能力。
3.多元化的教学与考核方法。转变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满足学生的多层次与多元化的需求。通过互动性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的满足经济学教育的各项要求,进而在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参与性。
在高年级学生中可以设置研究性的教学模块,教师要凸显自身的引导者以及辅导者的据侧,重点训练学生的路基推导能力,让学生掌握经济理论框架。
在经济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中则要应用全案例教学模式,此种模式可以有效的扩展学生的事业,通过各种不同的考核模式,根据学生不同专业特征强化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与综合素质能力[4]。
4.通过教师科研提升学生的素质能力。经济学教育了的复杂性、发展性的特征,其表述方式具有实践多变性以及多样性的特征,要通过经济学教学达到教学目标要求,通过理论知识以及数据资料为基本内容,通过组织开展经济学案例,通过专业的知识分析,提供社会服务,可以提升教学质量。而因为不同教师的研究方向的专业性以及教师资源局限性等因素的影响,教师与科研团队就要重视教学资源的整合,要通过研究课题等方式,深入实践中了解经济市场,分析经济效率,通过探究性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师生之间、师师之间的学习交流模式可以有效的拓展教学科研平台,突破了单一课程以及任课教师的问题与不足。
四 结语
在课程群视角之下创新经济学教学模式,基于培养综合型人才的基础原则,构建课程群,明确培养目标,根据学科强化建设,增强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在教学、科研以及服务等各个方面要强化教育导向,基于社会经济发展为基础,强化课程建设与创新,凸显课程群的作用与优势,可以在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5]。
参考文献
[1]刘晓青.基于课程群视角的应用型高校经济学教学改革[J].科技风,2017(07):57.
[2]吴迪.基于课程群视角的应用型高校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06):178-179.
[3]朱建安,谭岚,周自明.基于课程群视角的应用型高校经济学教学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12(12):99-102.
[4]程小阳.基于双向互动的经济学教学模式创新机制初探——以微观经济学网络课程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5(16):9-10.
[5]邹莉娜,张正萍.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32):88-9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6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