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OBE理念下会计学专业建设实施的有效路径论文

发布时间:2020-10-24 14:03:0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时代创新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也在不断的改革,传统教育模式难以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引入目标为导向的“OBE”教育理念,在OBE教育理念下会计学专业建设实践中可以采用培养成果模式一致化;培养方案与考核指标模式同步化;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训练等课程模式一体化;评价与监控机制模式全面化,共同推进高校会计学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及效果提供重要的借鉴。

关键词:OBE理念;会计学专业建设;成果导向

本文引用格式:沈航,唐瑜冲,李荣坤.基于OBE理念下会计学专业建设实施的有效路径[J].教育现代化,2019,6(64):87-88.

一 OBE理念的起源

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称为成果导向教育,抑或能力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需求导向教育。20世纪80年代初,Spady等专家学者首创OBE,1989年OBE被纳入《华盛顿协议》框架,并发展成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根本遵循。自2016年6月开始,中国签署了全球久负盛名的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即《华盛顿协议》而成为第18个成员国,自此能力导向教育理念在我国备受推崇。OBE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置于教学的中枢地带,以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为导向。具体讲,其聚焦的是学生的学习绩效及其评价过程,而教学内容、时间分配、学分获取、学习过程则是传统教育的重要关切。OBE强调,以学生持续反馈为动因,以学习结果为导向,以学习过程的持续向好推进为路径。与传统教学模式对比,能力导向教育背景下的专业人才培养手段更趋具化、培养过程更加优化、培养目标更加明晰化,这有益于高校培养更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目标型人才[1]。在这种大背景下,接受OBE教育理念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的重要途径,是工程专业进行专来认证的必要条件,同时也适用于会计学专业。针对应用型会计学本科人才的市场需求与当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不协同性与不协调性,重塑OBE理念下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并“顶层设计”出具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显得尤为重要且刻不容缓。拥抱OBE教育理念对我国人才培养甚至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具有重大意义,这不仅为我国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指明了方向,而且也为非工程专来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

\

 
二OBE理念下会计学专业改革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加快推动会计学专业综合改革的需求


“学科导向”理念在中国高校盛极一时,对学生而言,虽有利于打造较为完备的学科知识体系,但同时会产生教育成果与产业政策背离、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结构调整不适、会计学专门人才培养滞后产业发展需求等弊端。全面深化会计学专业建设改革的切入点应该是基于OBE理念以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素养为靶心重构会计人才培养体系。引入OBE理念让高校会计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深刻改变,对大力实施会计人才战略、培养行业急需紧缺专门会计人才具有显著效果。

(二)有助于全面提升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

我国有630多所高校开设了会计学专业,无论是会计学教育体量还是会计学生在校数量和毕业数量均独霸全球,但在“融合行业界发展”和“适应国际需求”2大关键性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指标上同国际水平相去甚远。我国每会计学专业毕业学生高达10万以上,符合以上两个指标的人数不足3%[2]。因此,在会计学专业建设和改革中倡导和推行OBE理念和准则,高标准、高规格、高起点制定和完善科学合理的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对落实《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达成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愿景和打造会计工作升级版意义重大。

三OBE理念下会计学专业建设实施的有效路径

OBE理念下的高校会计学专业的教学改革,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OBE教育理念下更加注重教学成果,通过课程目标、专业审核模式及多元化的课程建设,强化师和互动,建立建人评估机制。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可以推动高校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

(一)会计学专业建设与学生培养成果模式一致化

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能力规格需学校、二级学院、专业按“自上而下”的原则逐级设计。一是综合考量国内国际市场需求、社会经济发展、行业背景、毕业生愿景、办学定位、学生发展等6个要素来设计学校教育目标及核心能力;二是基于OBE理念并参照校级或二级学院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核心能力来勾勒本级会计专业的教育目标及能力规格。我们应把成果导向理念贯穿于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能力规格构建过程的始终。首先,学校领导和老师应沉下去开展多元化的教学调研并广泛听取基层声音,然后,深入企业和校外进行市场调研和考察,合理定位学校人才培养的市场需求,最终擘画出学校和二级学院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能力规格[3]。

能力指标一般由识记、运用、分析、考评4个维度构成,它是学生学习绩效的具化。此外,能力指标还应具有可操作性和理解性,以便老师能量化评价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构筑能力指标的流程图如下:首先,综合考虑识记、运用、分析、考评4个能力指标并博采群议会计行业专家学者的意见,初步制定学校、二级学院、专业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和核心能力方案。然后,采用“头脑风暴形式”,组织各领域特别是有行业背景的学者专家反复审议和研讨会计人才培养方案。最后,采用“自下而上”的原则逐级审定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并最终上报学校学术委员会与教育委员会批复实施。

会计学专业建设提质增效关键在于打通学习成果与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以及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学习成果同OBE理念保持频率共振,使每位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绩效都能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踏印留痕”,从而使OBE理念、会计专业目标与学习成果保持同步合拍,唯此才能实现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与会计学专业建设的趋同和协调[4]。

(二)会计学专业课程培养方案与考核指标模式同步化

基于OBE理念的会计技能培养环节由专业技能、单元训练目标、学习绩效、社会就业率、终身学习能力、中短期培养目标等构成。OBE教育模式是基于社会和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会计学课程教学进程和课程教学计划,能使学习计划和教学规律有机契合和高度耦合市场需求和课程目标,以确保学生在学完相关会计类课程以后能相应提高会计技能和综合素养[5]。同时,充分利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与学生的即时和有效沟通,更加注重市场和社会实际需求与学习目标合拍,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显著提高,亦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自身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与社会市场实际需求的相关程度。

(三)会计学专业建设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训练等课程模式一体化

OBE教育理念的核心思想是更加注重会计人才实践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因而在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具体实施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耦合起来,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持续提高。能力导向教育背景下会计学专业建设,尤其需把理论课程、实训课程、综合素质拓展课程的教学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业创造创新能力,推促教学内容持续优化和教学方法方式持续创新,推促学生的职业能力、知识拓展、职业素养等得以全方位延展,科学、合理评价学生综合能力。

(四)会计学专业建设评价与监控机制模式全面化

OBE理念下会计学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成果导向评价监控机制,而基于OBE理念的评价与监控机制分直接与间接两种方式。直接方式包括课程学分和考试成绩以及学生在审计模拟实训、财务会计模拟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等实验课程的表现,还可以将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比如参加一些技能学科竞赛的成绩纳入评价与监控指标,从而使学生学习绩效的评价和监控更加合理、更加高效、更加切合实际。间接方式是依据校友职业发展概貌和雇主的期望和诉求,深入调查、了解会计专业大四毕业生的专业学习及其成果等,获取和反馈会计学专业建设的有效信息。

四 结语

OBE教育理念的出发点是基于成果导向进行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实践中,可以采用学生培养成果趋同化、专业课程培养目标与考核标准协同化、评价与监控机制全面化、理论与实践、素质拓展等课程一体化的OBE理念推进会计学专业建设,着力实现高校会计学专业培养质量“弯道变轨”,为高校会计学专业建设、会计人才培养提供重要借鉴。

\

 
参考文献

[1]刘香伶.用好第一堂课: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税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一点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8,5(50):43-44.
[2]宋丕丞.高校项目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实证检验[J].现代教育科学,2018(09):71-76+91.
[3]周桐.基于OBE理念下高校专业建设的实施路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8(08):81-84.
[4]穆娟.罗杰斯教育思想学理价值及对高校课程建设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8(08):84-86.
[5]王孙禺,赵自强,雷环.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制度的构建与完善——国际实质等效的认证制度建设十年回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5):23-3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677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