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后喻文化”指长辈向晚辈学习的文化传递模式。在后喻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群体呈现新特征、辅导员权威衰落、师生关系发生转变,为高校辅导员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本文从拓展沟通渠道、加强情感教育、消除话语差异、重视自身学习四个方面,为应对后喻文化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工作挑战提出具体对策。
关键词:后喻文化;辅导员;挑战;对策
本文引用格式:刘坪楚.后喻文化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工作挑战与对策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6(64):116-117.
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深度融合赋予了青年技术和思维方面的巨大优势,同时互联网平等共享的本质精神使得网络参与者的地位与角色渐趋对等。在这个过程中,青年的主体地位逐步确立,传统的单向知识灌输模式逐渐发生改变,由学生向老师、向家长的反向教育模式开始成为普遍现象,由此便推动了“后喻文化”的出现和“后喻时代”的到来。
一 后喻文化的内涵
“后喻文化”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于1961年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提出的文化学概念。她将文化传递方式分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三种形式。“前喻文化”是指晚辈向长辈学习,知识是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进行传递。在这种传递方式中,长辈具有绝对的权威,对晚辈知识、技能的传递是单向且不对等的;“并喻文化”指长辈与晚辈之间相互学习,“前喻文化”的知识传递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人们为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需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虽然长辈开始向晚辈学习,但是长辈仍占这种传递方式的主导地位;“后喻文化”指长辈向晚辈学习的文化传递模式,晚辈借助对互联网的优势,信息获取能力远超过长辈,长辈在网络利用技术上需要年轻一辈的指导与启发[1]。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生群体在获取知识的方式和速度上摆脱了传统文化递延模式的束缚,对传统的、以既有经验为主的传播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后喻文化愈发强调社会的开放性、多样性和价值的多元化,更加偏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流沟通,促使大学生群体形成了新的思维模式和行为特点,也为辅导员工作的开展带来的新的挑战。
二“后喻文化”时代背景下辅导员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大学生群体呈现新特征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群体在获取和处理信息的速度与方式上都摆脱了传统文化传递模式的束缚,对以经验传播为主的信息获取方式提出了挑战。后喻文化强调多样性和价值的多元,注重平等对立的交互关系,促使大学生群体在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上呈现出新的特点。
首先,当代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呈现多元化趋势。网络信息技术形成了开放的文化环境,带来了多元的价值取向,大学生在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掌握上更加自由多样,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接触不同的文化思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视野,表面上营造了活泼和谐的文化氛围,但从另一方面看,由于多种思潮渗透,如果对学生不及时进行科学引导,会导致学生信仰缺失,陷入价值相对主义,甚至抛弃主流价值观。其次,当代大学生具有鲜明的批判精神。后喻文化的传播方式使青年群体脱离了传统的知识传授,他们可以独立地对所接受知识进行甄别与筛选。他们抵触传统的说教和规矩约束,在思想上追求独立,敢于挑战和批判权威。这种独立意识与批判精神无疑对新形势下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挑战,辅导员用简单粗暴、直接灌输说教甚至是绝对权威来教育学生,势必导致效果不佳。最后,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在后喻文化的社会中,文化环境相对开放、自由,大学生有机会接触不同思想文化,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他们渴望自己能够发声,表达自我,有一定的话语权。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一方面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能动性,但另一方面,他们容易过分强调自我,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这无疑加大了辅导员工作难度[2]。
(二)辅导员权威受到挑战
辅导员权威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生工作的实效,在后喻文化时代,高校辅导员权威受到挑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辅导员知识权威受到弱化。教师的权威来源于他们作为知识传递的载体,教师的经验与知识使其相对于学生处于“上位”,但在后喻文化时代,文化的传递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学生可以通过教师之外获得他们想要的任何知识,知识的掌握不再局限于年长与阅历。因此,后喻文化时代,高校教师往往有一种落伍的感觉,教育者在教育结构中的主体地位逐渐动摇。辅导员进行学生工作的时候,对大学生的话语感到陌生,年大学生提出的问题感到棘手。
(三)师生关系发生转变
后喻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在新事物以及新文化的接受方面具有更大的便捷性,传播方式的革新致使学习方式不再依赖于单一的教师教授、有限的书籍或者长辈言传,而更多的是结合自己所需的内容,独立自主地在各种学习渠道获取与之相匹配的信息,这一变化对辅导员与学生关系产生了新的影响[3]。
一方面,辅导员老师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由于社会发展水平尤其是文化传播方式的限制,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对稳定,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具有稳定性,从而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居主导地位。但随着科技发展,原有的时空关系被打破,教师并不能第一时间占有全部信息,而大学生因兴趣、好奇心驱动往往比老师更快接受新的信息,辅导员的优势地位逐渐衰落。在这种背景下,辅导员需要立足主流社会价值观念,利用合理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实现从主导者向引导者的转变。另一方面,辅导员老师由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如今的大学生群体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对传统的师生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身份不再认同,他们个性独立、追求自由、强调自我。高校辅导员在学生事务中通常是扮演者管理者的身份,但如果仅仅以管理者的身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辅导员应立足“以人为本”的理念,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学生工作中由管理思维向服务思维转变,尊重学生的人格和需求,帮助学生自我成长。
三“后喻文化”时代背景下辅导员工作对策探析
(一)建立平等关系,拓展沟通渠道
辅导员应清晰地认识到后喻文化时代辅导员权威角色的衰落,能够从权威的高台走下来,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辅导员应成为大学生成长的引路人,通过自己的爱心、同理心等个人魅力融入学生群体,指导他们成长。在教育过程中,应多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我,倾听他们的想法,提倡观念上的和而不同。与此同时,辅导员应拓展与学生的沟通渠道,摆脱简单的面对面谈话,可以通过社交软件、自媒体平台等渠道,以一种学生适应的话语体系与学生实现有效沟通[4]。
(二)加强情感教育,激发教育效能
后喻文化从本质上是对传统文化传递方式的挑战,青年大学生群体追求自我意识,有独立批判精神,对辅导员权威的角色不再认同,他们反感居高临下的说教方式,更加注重心灵的呼应和情感的契合。辅导员在从事学生工作中,应尽力淡化自身“说教者”和“管理者”的身份,在日常生活中关心学生的感情需求,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把握学生的情感特点,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将主流文化价值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实现育人效果。
(三)构建话语体系,消除话语差异
辅导员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完成,如果一个辅导员学生的话语体系,学生工作势必难以成功开展。后喻时代青年是互联网使用的主要人群,网络已成为他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他们的“第二社会”。大学生群体形成了独特的话语体系,辅导员应对他们使用的语言进行学习、熟悉,在与学生交流的时候如能贴近大学生话语,消除差异,可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们打开心扉,走进他们的内心时间。
四 结语
后喻文化时代对高校辅导员工作产生了诸多的影响。辅导员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把握后喻文化时代的大学生新特点,掌握新时期教育工作方法,逐渐实现将情感教育方式融入传统说教方式中,结合时代特征,将新方法、新技术运用到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和双向沟通中。同时,辅导员要重视自身学习,努力促使知识结构适应工作要求,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不断奋斗[5-6]。
参考文献
[1]洪巧英.转型期中国社会代际问题研究——基于玛格丽特·米德的《文化与承诺:一项关于代沟问题的研究》[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4(6):40-43.
[2]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参与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
[3]张鑫焱,周培京.“后喻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8,10(05):54-57.
[4]朱星辉.后喻文化视域下高校辅导员情感教育能力的构建[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04):82-84.
[5]陈亚敏,蒋红哲.后喻文化背景下高校辅导员面临的现实困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24(01):47-48.
[6]屈小漫.后喻文化背景下教师权威的应然转变[J].教育现代化,2018,5(30):147-14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6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