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发布时间:2020-10-24 10:43:5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企业、国家彼此间的竞争也变为人才、资本和技术的竞争。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责任承担者,而高校教育质量取决于其拥有的人才队伍。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是科教兴国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一所大学的建设至关重要,是学校的软实力。当前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行政色彩浓厚、难以留住人才、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需要从问题出发找出原因,并根据问题和原因施策,以去行政化、注重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坚持人才引入与人才追踪机制并重等作为应对措施,更为有力地抓好师资建设这个重中之重的任务。

关键词: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建设

本文引用格式:王丽群.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9,6(64):114-115.

人才队伍建设千头万绪,特别是当前国家提出建设“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是其重要任务之一。对这个关键问题的研究探索是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阐述了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分析了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最后结合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1]。

一 探究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接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各个大学建设的需要,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注重人才强校是高校人才建设中的共识。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也有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有大师之谓也[1]。”高校师资队伍是一个学校的软实力,是一个学校持续性培养人才的关键,也是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重要保障,需要每一所大学把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上议事日程。

二 当前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一)高校师资队伍管理中行政化色彩浓烈


人才队伍不仅仅是指教师队伍,也包括服务队伍。高校中时常出现高频次填表、开会的情况,挤占了高校教师不少的时间,影响了师资队伍的学术产出率,甚至影响了学术人才的价值观。科研资金的申报等呈现“马太效应”,青年教师存在较大的申报压力。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落后,管理体制不够灵活,更多地是对高校教师进行管理、约束,服务意识不足,缺少宽松的环境,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积极性,难以充分发挥人才的最大贡献,资源没有实现最优化配置。

\

 
(二)高校人才流失

人才流动是客观存在的是事实,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其所反映的问题。有些优秀人才被较好的经济待遇、安家费、住房补贴等所吸引而跳槽,会出现高端人才无序流动,加大学校办学成本的压力,对高校持续、健康、有序发展带来影响。国内高校大多尚未形成科学、合理的学术梯队,顶尖人才被挖走的时候,出现高层次人才的缺位,影响了学科和专业的持续性建设,给高校带来了损失,让依靠部分顶尖人才支撑的高校陷入被动,出现学科人才建设断层等情况。

(三)高校难以留住人才

由于自身人才所需培养周期长,速度慢,甚至有可能出现近亲繁殖。大多高校引人的过程中靠天价薪酬、高标准保障吸引人才,但是仅仅靠待遇留人,提供优厚的物质条件,在当前激烈的人才引进竞争中效果不佳。如果不能从学校实际出发,或者没有结合学校特色、学科特点引进人才,就不能满足学校发展需要;如果一味追求引进人才的数量,就可能忽视了打造学科优势。如何多样化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并且用好人才值得探究。

(四)极少数高校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师德问题

不能否认,绝大多数老师为人师表,关爱学生,潜心学术,备受尊重。但也有极少数,师德败坏、为师不端,忽视自身素养提升。师德是教师立身之本,缺少师德的教师,没有把业务素养与自身素养相结合,不能以德服人,言传身教,不利于高校教师队伍的净化。

三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教师意识不足,理念不清


首先,教师不具备全面发展的理念。教师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妥善处理“知识需求”和“素质供给”之间的关系,未看到两者之间是一种紧密的供需耦合关系,将这两点分隔开来。当前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能够对自身素质体系进行变革,可是传统的教师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各自为政”的偏差理念。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学生也会受到教师或是社会环境的影响,滋生功利之心[2]。其次,教师缺乏清晰定位。教师开展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准确定位自己的教师角色。可是,当前很多高校教师将自己定位为纯粹的科研工作者,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学关注不够。教师的定位不够合理、清晰,不利于教师师资管理机制的完善,也不利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二)高校师资结构不合理,缺乏实践性教师

首先,我国当前有些高校的部分教师不是科班出生,缺乏相关课程的理论基础,尤其是高职院校的一些教师。师资队伍职称、学历以及年龄等结构不合理,有些高校的任课教师是从校外聘请的兼职教师,然而由于这些教师的发展缺乏长期规划,导致师资队伍整体不够稳定。其次,师资队伍素质结构不够合理,数量不够充足。师资队伍通常由辅导员、行政人员、专业任课教师以及校外兼职教师组成[3]。辅导员和专业任课教师通常不具备丰富的实战经验,校外兼职教师这种人才引进模式从长远发展来看,并不利于高校的人事管理,也会增加高校教学的工作负担。最后,高校教师的教育缺乏针对性。每一个专业都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可是教师的教学活动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相应的针对性。教师的教学大多限定在教材知识之内,学生的知识深度和广度没有得到有效拓展,学生缺乏延伸性学习。

四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解决之策

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为了高校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因此,要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有效解决,才能努力开创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新局面。

(一)抓好经费保障这一基础

国家要加大对高校的经费支持力度,并且不仅仅倾向“双一流”学校或“双一流”学科所在学校,要整体合理统筹,为各大高校提供资金保障[4]。同时,学校也不能过度依赖财政支持,要积极多方式筹集资金,并合理分配,用于软硬件的建设之中。既要打造过硬的硬件设施,创造科研的条件与前提,又要“好钢用在刀刃上”,用于引进人才,提升在校教师待遇,科研启动等等。

(二)学校定位与师资现状相结合

高校应该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摸清师资队伍现状,既要找准学科梯队建设特点,发现存在的问题,提早、科学谋划建设目标,找到针对性举措。根据学校学科、专业建设的特点,结合人才培养的需求,完善相关制度。引进人才要有针对性,明晰权利义务;又要依据相关的待遇政策,为教师改善待遇水平、生活环境,让教师得到实惠性好处,为学术钻研提供保障,为教师队伍的稳定发展提供物质前提,也便于吸引更多优质人才。

(三)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相统一

不能一味向外寻求师资力量,先从本校培养、挖掘潜在人才,并且推动和促进师资、团队的培养、培训、交流、进修等,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优化人才的队伍的打造机制,不仅可以提升教师的自身素养,更能拔高团队的整体水平。人才引入方面,要打破单一全职的引入方式,多方式引入,比如非全职教师、海内外退休教师等,推动形成科学、合理的结构[5]。注重学科梯队人才队伍的形成,不断优化队伍结构,避免局面过于被动,以减少人才流失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高校师资管理中淡化行政化色彩

打造服务型行政,从管理转向服务师资队伍,为他们提供宽松的科研环境、高质量的服务,把师资力量从繁多的、细碎的非学术、非教学事务中挣脱出来,尽可能把有限的精力用于科研和教学,从而促进整体师资实力的提高。

(五)建立高校之间师资人才共享机制

建立学术资源共享平台,协商补偿机制,成本共担,促进有序流动。既能够立足现有师资力量的发现和培养,又能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理性、有序地引进和招揽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还能够促进学术交流和沟通,从而打造一支结构合理、富有开放性、具有国际视野、学术能力旺盛、学术抱负远大的学科梯队,达到“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进而借助高水平的学科队伍推动学科建设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

五 结语

在国家提出“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探讨当前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在分析思考中产生智慧的火花,照亮高校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的建设之路。挖掘深层次问题,分析原因之所在,采取针对性、创新性的应对措施利于高校打造一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一流师资队伍,从而培养一流人才,形成一流创新成果,建设一流高校。

\

 
参考文献

[1]刘晓,黄勇明.当前高职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1):241-242.
[2]褚玉薇.关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长江丛刊,2018(3):269.
[3]李玉珍,肖怀秋.高职院校"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江西化工,2017(3):133-135.
[4]蔡秋梅,王瑞麟.高等教育强国视角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J].戏剧之家,2017(11):262.
[5]李园,郝羚洋“.双一流”大环境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8,5(18):80-8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673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