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拓展材料的引入一般用于高年级,此时学生初步掌握了小说的多种阅读方法,积累了一些课外小说阅读材料。而使用拓展材料的目的,是在学生运用阅读小说的多种方法, 已经理解小说学习浅层次板块——小说写了什么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小说学习深层次的板块,即小说是怎么写的,以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如表 3 所示。
具体引入方法如下: 第一步, 选择合适的拓展内容。 内容选择的角度,应是与叙述顺序、叙事结构和小说的叙事视角等更深入理解小说人物等小说深层次学 习板块有关的。 第二步,采用多元的拓展形式。 材料呈现形式的角度,应主要是补写、改写、扩写性质的文字材料。 使用这几类性质的文字材料,是为与原始文本形成补充或比较, 达到理解原始文本在表达效果上的优势。 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小说作者使用这种叙述顺序的目的, 或能借助叙述视角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达到使学生对人物理解更立体的效果等, 使小说三要素能够真正有机融合, 为最终理解小说作者的写作意图打基础。
以《孔乙己》这篇课文的实践为例, 教师立足于孔乙己人物特点, 使用对第四段改文进行补写的拓展材料,引导学生体会孔乙己的叙事视角与原文“ 我” 的叙述视角之间对人物塑造的区别, 进而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数字教材的一大优势在于通过学习笔记能够记录学生学习经历,但是如何将零散的学习笔记用比较高效且和课堂结合紧密的方式在课后进行归纳、 总结和储存,是教师在实践过程中最头痛的问题。 本研究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思维导图提炼法。
思维导图本指有效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图形思维工具。 但在数字教材课后作业布置中,基于作业应当与教学内容保持一致性,可设计根据课堂教学板书,对课堂思维过程或者说学生学习经历进行总结归纳的思维导 图。 这对教师本身的板书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和教师上课的问题链紧密结合。
具体调整的思路,一是将表格式的问题链修改成更符合课堂思维过程的问题树。 因为小说教学是有根源性问题的,即作者的写作意图究竟是什么。 其次,高年级课堂的问题未必再是低年级入门学习支架的那种单线逻 辑,部分问题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或者说属于同一层面,从而产生分支结构。 二是将课堂中的相关问题直接给这部分学生,学生只需要将这些问题的思考填入方框内即可。 并根据学生的学情,对于不同的学生分层布置不同的作业,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其自行回忆上课问题并总结;而学习能力中等或相对较弱的学生,教师将上课的问题呈现在问题树方框中,学生直接根据问题进行思考总结即可。
数字教材另一大亟待开发的优势功能是课后拓展资源的提供。 这意味着数字教材资源的插入,并不局限于大多数教师关注的课前或课中环节。 这一教学策略的运用,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小说学习兴趣和提高小说阅读素养。
相关资源提供的具体内容应当符合以下三个原则, 分别是延伸性、趣味性和思考性。 延伸性指的是资源插入的内容须与课堂教学内容高度相关,是在课堂教学内容基础上的延伸。 如可以插入与课堂教学的小说写作意图相类似的小说文本, 也可以归为同一流派的小说文本,甚至可以是主题类似的非文本类资源,如电影、动画等视频资源。 趣味性指的是资源插入的内容应当能够激发学生对这一类小说进一步研读的兴趣。 思考性指的是资源插入的内容应适当引发学生对于这一类小说主题 的更深入的思考。 这些资源的引入应当帮助学生建构出对于这类小说的新的认知。
三、成效与反思
以学校 2014 级实验班为例, 为了解使用数字教材小说教学 3A 模式后学生小说学习的效果以及实验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对该实验班分别在实验中期和后期进行了问卷调查。两次共发出问卷 50 份,回收 50 份。两次调查问卷经 SPSS 分析,α 系数分别为 0.741 和 0.859,说明信度良好和信度高。
1.数字教材环境下小说教学新模式的效果
运用数字教材小说教学对小说阅读兴趣的提高:调查显示,实验中期学生觉得非常大的占 36%,比较大的占 28%,一般的占 28%,比较小的占 4%,完全没有的占 4%。 而实验后期觉得非常大的占 68%,比较大的占 8%,一般的占 16%,完全没有的占 8%。运用数字教材小说教学使得学生对于小说的阅读兴趣有了明显的提高。
运用数字教材小说教学对小说学习的效果:调查显示, 实验中期学生觉得非常大的占 36%, 比较大的占 28%, 一般的占 28%, 比较小的占 4%, 完全没有的占4%。 而实验后期觉得非常大的占 64%, 比较大的占12%,一般的占 16%,完全没有的占 8%。 实验后期觉得效果明显的学生占比总和已经达到 76%。
小说学习最佳效果分布板块:调查显示,学生认为在绝大多数的小说学习板块中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只有课外小说的推荐与阅读上,认可的比例为 24%。
2.数字教材环境下小说教学的不足与反思
问卷调查显示,学生认为 3A 小说教学模式的不足主要集中在 “课中插入的资源不够生动” 上, 该选项72%的学生进行了选择,是唯一比例较高的选项。 究其原因, 首先教师在学习资源制作能力上还存在一定欠缺,微课等资源较少,这对教师今后研究中提升相关能力提出了要求。 其次,侧面反映了学生小说学习积极性加强,对信息技术的适应性在提高,对学习资源的要求自然也提高了。
同时,调查问卷中,学生的建议显示了之前的研究存在的一个问题,即思维导图作业可以帮助整理单篇课文的学习笔记,也可以助力归纳出八年级小说教学基础性的知识,初步理解小说“写什么”的支架式小说阅读路径。 但是现阶段对碎片化的其他小说阅读方法的笔记整理没有找到较好的解决方案。 这部分碎片化的小说阅读方法,一部分与九年级那种难度较大的小说“写什么”有关,另一部分与小说“怎么写”有关。
因此, 在课后作业中设计一套这一类小说阅读方法的笔记整理提炼机制,显得非常重要。 而这一机制需要满足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分层性,学优生与大部分的学习能力中等生和学困生的笔记整理提炼具体策略, 是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二是方便性,课后作业不宜过多, 如何提高完成作业的方便程度, 是教师落实“减负增效”理念的关键点。 三是互动性,教师依然要考虑如何通过数字教材软件平台的高效互动, 将学优生的笔记整理归纳辐射给学习能力中等生和学困生的核 心问题。
参考文献:
[1]余胜泉,杨晓娟,何克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0(12):7-13.
[2]张成月.当前初中语文小说教学的现状与思考[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3]周文忠.“半截子”小说教学对策[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Z2):129-131.
[4]李雅筝,周荣庭,何同亮.交互式数字教材:新媒体时代的教材编辑及应用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6(1):75- 79.
[5]孙众,骆力明.数字教材关键要素的定位与实现
[J].开放教育研究,2013(4):60-67.
[6]丁承禹.数字教材的多元体验[J]. 上海教育,2015 (Z2):36-37.
[7]上海市数字教材学校应用研究总项目组.应用数字教材,促进教学方式优化[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6 (Z1):138-141+156.
[8]张新宇,刘嘉秋.优化数字教材应用 支持教学方式深度转型——上海市系统推进数字教材应用研究[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8(1):76-78.
[9]胡敬婷.信息技术在分层递进教学中的运用[J].新 课程(中),2015(10):142.
[10]侯器.语文学习支架搭建的实践操作[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5):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