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阐释了应用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基于认知结构学习模式的项目式课程开发思路和基本理论,并以“企业供应链规划与运营”项目式课程为例进行了详细阐述,在此基础上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实验实训条件的配置以及教师自主开发项目式课程的能力三个方面提出对项目式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进一步思考。
关键词:应用技术大学;物流管理;认知结构学习模式;项目式课程
本文引用格式:张志强.应用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项目式课程改革的创新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63):17-20.
教育部于2015年11月批复我国第一所应用技术大学“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成立,学校办学定位于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主要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承担着贯通“中高本硕”人才培养贯通体系构建的使命,2016年至2018年底,又有多所职业院校和传统本科院校升格或转型为应用型本科院校,随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增多,开展具有应用型本科特色的课程改革和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关键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和创新,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指标是以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专业课程的开发和改革,本文以“企业供应链规划与运营”大型项目式课程开发过程为例,阐述应用技术大学物流专业项目式课程建设的思路和一些思考。
大型项目式课程是借助一个企业的完整项目案例,将完成该项目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从若干门学科制体系下的物流专业课程中抽离出来,并按照项目进展过程中的检索顺序进行编码,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过程中根据任务需要按照编码进行调用和学习的理实一体化大课时课程。
一基于认知结构学习模式的项目式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通过对大量关于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文献搜集和分析并结合笔者课程开发经验,得出以下结论,可对应用技术大学物流专业项目式课程开发和改革的必要性提供依据支撑。
(一)社会对应用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矛盾突出
我国高等教育起步时定位于精英教育,呈现录取率低、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强以及教学模式以讲授式为主等与精英教育定位相匹配的特点,然而,随着高考本科录取率的不断升高,我国高等教育渐变为普适性教育,讲授式为主的课程设置和授课模式与社会对高层次人才应用技能的迫切需求产生巨大矛盾,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式课程开发和实践对于矛盾解决具有重要作用。
(二)应用型本科物流专业项目式课程改革相对较少
物流管理专业项目式课程改革集中于职业院校,职业院校物流相关专业运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式课程开发设计方法进行了大量课程改革实践,课程理论深度相对于本科有较大差距,但对学生应用技能培养和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作用明显,文献中传统本科以及近两年慢慢转变而成的应用型本科的物流管理专业项目式课程开发或改革案例相对较少,近些年随着我国本科升学率的不断提升,传统的照本宣科的精英教育理念不再适用,以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专业项目式课程开发和改革具有必要性。
(三)基于物流企业工作过程的项目式课程改革较少
各院校物流专业教师在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式课程开发和改革实践主要针对一门课程或一类岗位,例如针对仓储管理课程和仓储相关岗位或运输管理课程和运输相关岗位的课程开发或改革,笔者认为此类形式称为模块式课程更为合理,串联学科制课程体系下多门专业课程知识和方法完成基于物流企业整体作业流程需求的大型项目式课程开发或改革的案例少有出现,此类课程可帮助学生将专业知识点加工为知识链,将专业知识链构建为专业能力网络,最终形成专业素养。
(四)现有项目式课程中的任务设置“重执行,轻设计”
高职院校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式课程改革成果较多,但由于办学层次限制,项目式课程开发成果呈现出“重执行,轻设计”的特点,项目任务中更多的将基础知识和技能点包含在内,很少涉及更高层次的流程设计与优化方面的任务,此类项目式课程对于本科层次物流专业学生相对较简单,因此针对应用技术大学层次物流专业的项目式课程开发具有重要作用。
二基于认知结构学习模式的大型项目式课程开发的教学理论
(一)理论基础
在认知结构学习模式中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占主体地位,情景教学法配合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构建更真实的学习情景,行动导向法明确在情景中的学习和探索活动要以解决教学者提出的问题或安排的任务为目的,实用主义理论则强调按照工作或生活中的实际任务把学科制中打散在不同课程中的知识和技能串联起来。
(二)主要特点
认知结构学习模式与传统讲授式的接受学习相比有以下特点:①主张学习者根据问题需要组织和存储知识,知识掌握牢固程度更高;②强调学习者在教学者提供问题信息背景下,以自己为主体探索解决问题的模型或方法,激发学习者内部学习动机;③重视培养学习者的分析思维能力,强调学习者在结论推导过程中充分运用假设的方法,解决提出的问题并发现隐藏的新事物,在此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④教学过程中,教者与学者为合作关系,在相互不断的探讨中学习者获取信息、修正认知、调整假设直至得出结论,提升了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
(三)实施步骤
基于认知结构的学习模式理论基础及关系如图1所示,以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为主,结合了行动导向法、情景教学法以及实用主义理论,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主张教师引导学生使用“发现学习法”,其中的“发现”是指学习者遵循自身特有的认识程序主动获取知识的方式,强调尊重每一个学习者自身特有的认知程序。行动导向法主要强调以任务为驱动,让学生在动手完成明确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学习目标。情景教学法强调创建一个与所完成任务相匹配的情景,让学习者感觉所要完成的任务真实存在并具有实际意义。实用主义理论对教学的影响具有两面性,舍弃其消极影响,其教学理论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是强调“从做中学”,反对学科制课程将学习者成体系的经验打散到不同课程中。
基于多种教学理论的认知结构学习模式的使用总结为如图2所示六个步骤,学习者依据图2左侧的步骤进行学习,教学者依据图2右侧的教学要点辅助学习者完成学习过程。
三 基于认知结构学习模式的大型项目式课程开发思路
项目式课程建设主张以学生为中心,以建构主义理念为指导,让学习者以小组为单位使用较长的时间完成一个基于企业复杂的实际运营过程的任务,基于认知结构学习模式的项目式课程开发结合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对于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具有适用性,下面以“企业供应链规划与运营”课程为例,根据认知结构学习模式中的教学理论及七个实施步骤进行大型项目式课程开发的探索和实践。
步骤一:情景构建和问题提出
问题的提出是基于构建的情景,以真实企业物流项目案例为基础的情景构建,更有利于引起学习者兴趣的问题的提出,构建的情景要具有真实性、逻辑性和全面性和系统性,提出的问题要具有紧贴实际企业物流项目需求、与学习者的智力层次相匹配以及求得方案的可考核性等特征。
“企业供应链规划与运营”大型项目式课程中的项目情景是以某制造型企业(下文称A企业)为核心的上下游企业物流系统规划及运营方案设计案例,学习者在情景中是方案的设计者,方案设计和运营要实现物流成本、物流效率及利润率三大核心指标,根据核心指标,提炼出典型物流子项目,可作为分任务或阶段性问题引导学习者进行方案设计,分任务可概括为以下内容:①如何选择和评价供应商②原材料采购策略制定③原材料供应模式选择④供应物流运输网络搭建⑤原材料仓库布局规划⑥原材料仓库货位编码⑦成品仓库布局规划⑧成品仓库货位编码⑨厂区物流设施布局规划⑩销售物流网络搭建11配送中心选址⑫配送中心布局规划⑬成品运输方式选择⑭同城货物调配运输方案制定⑮终端配送路线优化设计。
步骤二:问题的分析和讨论
认知结构学习模式要求尊重每一个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程序,在此基础上学习者对第一步提出的问题进行独立分析,会对问题有独立地分析结果和更深刻的记忆。
学习者在项目情景中进行方案设计时会因为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程序的不同得到不同的问题分析结果,例如,部分学习者会盲目追求物流成本或物流效率中的单个指标最优而忽略指标之间的二律背反关系,即系统整体最优是物流成本和物流效率均衡化的结果,因此,在学习者得出个人的问题分析结果后可与老师或同学进行讨论,确定对问题的认识没有明显偏差。
步骤三:解决方法的多样性探索
学习者在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后,在教师引导下,会提出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而且对于不同解决方案之间的区别和适用性充满疑问,例如步骤一中提出的原材料供应模式选择问题,可以选择供应商负责的VMI模式、全业务外包的3PL模式或基于订单的零担物流模式,对多样性解决方法的探索可训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以及从多种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步骤四:权威专业资料的搜集和分析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习者对所搜集专业资料进行准确性和权威性分析验证是保证结论准确性的重要步骤,教师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可以设置供学生参考使用的权威资料库,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协助学习者判断所搜集资料的准确性。
项目式课程开发的典型特征之一是打破了学科体系下的按课程组织知识的方式,以项目中的问题为导向组织知识,步骤一中提炼的“企业物流系统规划与运营”大型项目式课程十五个核心物流问题的解决,涉及采购管理、运输管理、生产物流管理、配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信息技术、物流设施布局规划与设计以及物流运筹学等10余门课程中的相关理论和工具的使用。
步骤五:问题解决方案的提出
学习者主动寻找能解决问题的专业资料并提出项目整体解决方案,每个学习者得出的解决方案会因为已有经验和认知程序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而管理类专业中的问题解决方法普遍具有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特点,所以问题的解决方案不具有唯一性。
步骤六:方案的分析和合理性验证
学习者独立进行问题分析后提出的方案需要教学者辅助进行合理性分析和验证,以修正学习者对理论知识应用的已有误解,该步骤在学习者独立得出方案后实施可使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法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学者主要辅助学习者分析项目中的问题描述以及解决方案中所使用理论和工具的适用条件是否匹配。
例如,项目案例中针对步骤一中问题③的常用三种解决方法是MTS、MTO以及VMI,项目案例中情景描述是:“该企业产品具有超过60%市场占用率,其原材料供应商分布在厂址周围10公里范围内”,三种方法均可以满足原材料的供应,其优缺点以及适用性分析所述如表所示:
结合项目案例中的情景描述,学习者在解决问题③时会自主选择上述三种方法中的任意一种并给出解决方案,教学者需要在认可该解决方案的前提下,引导学习者分析其解决方案的优缺点并考虑是否需要进行方案优化,在项目案例描述的情景下,学习者最终选择VMI模式的同时提出规避生产信息泄露风险的预案是针对该问题最优策略。
步骤七:学习过程和结果的综合评价
评价的核心目的是促使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因此,对学习者学习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具有同等重要性,只评价结果会导致学习者产生唯结果论的学习观念,而学习者专业能力的培养均体现于学习过程中,结果和过程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
大型项目式课程的开发和实践过程中尤其重视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结果的综合评价,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体现在对学习态度、学习过程独立性以及学习过程规范性方面设定评价指标并进行评价。对学习结果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对项目方案的质量评价上,包括物流成本和效率的均衡性、方法选择的合理性、问题分析角度的全面性以及成果格式的规范性四个方面。
四对项目式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思考
大型项目式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涉及多方面条件的支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学校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支持
在传统的学科制体系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还是以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为主,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支持专业建设团队打破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以项目任务需求为主线组织知识体系并设置课程,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后简称“我校”)作为全国第一所应用技术大学,在创新型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给予了专业建设团队较大的自由度和政策支持。
(二)满足大型项目式课程开展的教学环境营造
大型项目式课程是以解决特定项目任务为目的的理实一体化课程,需要理论教学环境、实验教学环境以及资料搜索和整理环境的支持,这对教学管理部门的课表安排和教学资源使用计划制定提出了较大的挑战,我校已启动建设工程实训中心,为物流本科专业提供理实一体化教学环境的支持,
(三)校企合作企业对项目案例资料搜集的支持
大型项目式课程中的项目案例和任务设置与企业现场的高度匹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成功的关键,课程开发团队要有深度合作的企业愿意提供真实运营资料共同进行课程开发,我校已与包括德国大众变速器天津公司在内的多家公司建立深度校企合作关系,探索中国特色的双元制模式,在企业项目资料搜集和整理方面可提供较大支持。
参考文献
[1]廖洪清,黄斯欣,苏烈翠.应用型本科项目式教学模式——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实践教学形式[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7(30):78-79.
[2]李方红,李铎,燕良东.基于项目式教学模式在水力学课程中的探索与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7(41):178-179.
[3]曹杰.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9(03):104-108.
[4]杨晓芳.“微时代”背景下我国应用型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现存困境与应对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9(03):40-44.
[5]刘细发,邓庆山.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项目牵引式教学评价研究——以《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为例[J].职教论坛,2017(32):62-66.
[6]刘卓.创新思维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J].高教探索,2019(02):134.
[7]魏银霞,王金辉.一流本科教育:南洋理工大学的理念与实践[J].高教探索,2018(08):67-72.
[8]顾明国.高校物流实训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3(19):66-6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6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