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孔子游学观对我国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启示论文

发布时间:2020-05-19 14:36:0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两千年前,孔子形成的独特游学思想,揭示了自然社会对学生独特的教育价值,新时期我国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强调校外课堂不可取代的育人价值。重新审视孔子的游学观,结合我国新时期研学旅行发展现状,以孔子游学观作为指导,为我国研学旅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孔子;游学观;研学旅行;启示

本文引用格式:李文雅.孔子游学观对我国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启示[J].教育现代化,2019,6(62):287-289.

传统儒家文化延续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丰富内涵对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上其他国家都有深远影响。孔子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是我们研究儒家文化过程中不可避开的重要人物,他具有前瞻性的游学观对我国当代中小学研学旅行发展的借鉴价值丰富而深远。

2013年起,我国先后颁布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研学旅行基地设施规范》、《研学旅行基地服务规范》等一系列文件,研学旅行就此成为中小学推进实现综合育人目标的重要环节。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开展有效的研学旅行活动成为我国新时期学校教育将要面临的挑战,面对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存在的问题,我们不妨以史为鉴,从孔子的游学观中找寻宝贵的参考方案。

一 追根溯源:孔子游学观的主要内容

生于春秋末年的孔子由于社会动荡,周王室的逐渐衰落,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孔子开启了跨越巨大空间和时间的旅游行为,成就了璀璨的游学观。

(一) 山水比德,倡导文化之旅

孔子一直强调人与自然密切关系的美育思想,认为人与自然不可分离的而且相互感应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孔子常以“山水”象征人的精神道德,提倡用“山水”陶冶人的情操品质。“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孔子在问及弟子人生理想时,曾点的观点得到了孔子高度赞同。曾点的话中勾画出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春日郊游图。同样,在孔子心中,徜徉在山水之间,一山一水,一动一静都给人带来美的感受。“咏而归”,表达了人们在游历山水,领略了自然之美后那种深切的对美的感受。

孔子认为自然山水是值得探索的世界,因此,他提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游学观,以求在自然中达到致知与教育的功能。孔子不仅带领弟子游历山水,而且在游学过程中注重听乐观礼,倡导在游学中贯彻文化礼教,实施文化之旅。“子在齐闻《韶》,学之,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可以看出,孔子享受游学中礼乐文明所带来的知识感受,除此之外,孔子尤其崇尚老子的礼乐思想,一生之中曾多次向老子问礼。孔子千里迢迢拜访老聃并与之探讨礼乐之道,在老聃礼乐思想的基础上,孔子做出了创造性的深思和转化。

\

 
(二)仁爱贵和,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仁爱”思想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孔子认为,“仁爱”就是“爱亲”和“爱众”。“孝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学而》)也就是说,一个“仁爱”之人,首先要做到爱父母、爱兄弟姐妹,即“爱亲”。“爱亲”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伦理标准,“爱众”则是由爱父母和兄弟姐妹之情扩大至爱众人,即爱朋友。“四海之内,皆兄弟。”(《论语·颜渊》)“仁爱”思想不仅强调个人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同时也重视人与人交往中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孔子的“仁爱”是在思想层面的,关于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层面,孔子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首先,孔子认为实现和谐人际关系的根本方法是“笃信”,诚信是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重要原则,“言必行,行必果。”(《论语·子路》)同时,孔子也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推己及人,自己不愿做的事情,也同样不要求别人去做。孔子将广阔的自然和社会作为课堂,要求弟子在实践中实现“仁爱”思想的最高境界,保持一颗“仁爱”之心,从孝悌做起,提升弟子的人格修养,形成和谐的社会关系。

(三) 游必有方,反对佚游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在孔子看来,游学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父母在时不远游,远游则不符合孝的原则;二是如果远游,必须有一定的去处,并安排好往返的时间,告诉父母,以免父母牵挂。”[1]孔子提倡的游学观一方面是孝悌思想的体现,另一方面“游必有方”则又打破了伦理纲常的限制,要求游学要有计划、有方向。在孔子看来,游学的目的是求学,并且找到正确的途径来提升自己的修养。

孔子开辟了游学的实践教学形式,在游学的内容和形式作出了诸多要求。尽管孔子认为在游学过程中要乐山乐水,但是孔子反对佚游,即“无节制的、随意的、任性而为的游荡。”[2]“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季氏》)孔子重视通过游学增长见闻,杜绝骄奢放纵、散漫放荡的游学,认为这种方式的游学对身心是一种损害。

孔子的游学观有其在特殊社会背景下的意义,“寓教于乐”是其教育弟子的重要方法,一方面在自然和社会中陶冶情操,提升了自身的思想学识,另一方面学生也受益匪浅学习态度更加端正,见闻也有所增长。

二 多维思考:我国研学旅行现状

我国中小学研学旅行自2013年起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当前研学旅行也被赋予了许多内涵,但其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学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面对学校缺少规范的研学旅行设计体系和专业的师资以及复杂的旅游文化市场,我国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发展也面临挑战。

(一) 研学旅行基地建设有待完善

2016年1月,国家旅游局颁布《关于公布首批“中国研学旅行目的地”和“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的通知,公布了以博物馆、纪念馆、人文景区、自然景点等为主要场所的“中国研学旅行目的地”,为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活动保驾护航。中国旅游协会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联合发布《研学旅行基地(营地)设施与服务规范》于2019年3月开始试行,重新规范我国研学旅行的基地建设。根据已有的文件和案例分析,我国打造研学旅行基地不仅整合了包括博物馆、纪念馆在内的社会景观,还包含了人文山水等自然景观,建设基地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活动体验场所。目前,研学旅行的基地建设已经进入正轨,但是基地缺少相配套的研学机制,即学生的在场体验与学校课堂脱节,研学旅行中“研学”的目的被削弱。

(二) 研学旅行方案需要规范设计

回顾我国实行研学旅行活动发展历程,学校已将研学旅行视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路径。目前,许多学者提出研学旅行的课程化发展导向,而规范的设计方案设计是推动其课程化发展的必要条件。“研学旅行要像其他的旅行一样,设置比较固定的场地、路线和序列化主题,才能保障其有序有效开展,也才能增强学生和课任教师的归属感,减少安全隐患。”[3]我国研学旅行的发展也面临许多误区,方案设计不健全、不科学,许多学校联合旅游机构设计研学旅行活动,学校和旅游机构的资源整合将有助于实现方案的规范化设计。“重游轻学”是我国在开展研学旅行过程中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游山玩水”和“研学旅行”应该在方案设计的过程中被区分开来,更应该注重学生在旅行过程中的动脑思考与思想升华的目的,因此,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研学旅行对象设计不同的研学旅行方案十分必要。但是,学校和旅游机构如果缺少相关人才资源,将不易达到研学旅行“游学兼得”的科学效果。

(三) 研学旅行对象应转变观念

研学旅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综合实践活动,但其中也包含了教师、家长在内的多个对象间相互作用。首先,学生对研学旅行的态度应该由走马观花式的春游秋游活动向以学习为导向的探究学习活动转变。其次,教师作为研学旅行的指导者应该保证学生在场体验学习的效果,通过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推动研学旅行达到致知与教育的效果。目前教师因为教学任务繁重,在指导研学旅行活动过程中缺少经验,这可能会导致研学效果的偏差。研学旅行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教师应该重视,以保障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有所收获。最后,家长作为研学旅行的后备力量,应该转变对研学旅行活动“只游不学”的错误认知,积极主动配合学校教师帮助学生完成研学旅行活动。学生、教师、家长正确积极地对待研学旅行,才能让研学旅行更加规范化,发挥其巨大的育人价值。

三 以古鉴今:孔子的游学观对研学旅行的现实启示

无论是孔子游学还是如今逐渐被重视的研学旅行,都有着丰富和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价值追求。孔子带领弟子游学的现象是由特定社会背景造成,我国近几年强调发展研学旅行是在综合育人基础上提出促进学生自主能力发展,改革传统教育方式的综合活动课程形式。重新审视孔子的游学实践活动对我国现代研学旅行发展颇有启示。

(一) 研学旅行活动设计回归自然社会

孔子指出山水比德思想强调在自然社会中获取知识感知美,自然社会所带来的教育效果是不可取代的。研学旅行是一场带领学生回归自然社会的校外教育活动,“人是自然的产物,只有在自然中才能认识自己”[4],“人是社会的动物,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展完善自己”[4]。学生在自然社会中探索求知,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研学旅行基地的建设,相关文件和实践的开展已经逐渐健全我国研学旅行活动设计体系,许多人文景点、红色旅游基地与学校联合,活动过程也逐渐规范。面对广阔的自然社会,活动设计应该更符合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助于学生与环境积极互动,探究学习。活动设计离不开课堂知识与自然社会的相互融合,要让学生有所收获,给予学生在自然中探究知识的机会。


\

 
(二) 立足学生群体提升研学旅行育人价值

研学旅行在促进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巨大价值,我国现阶段研学旅行逐渐强化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实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价值追求。孔子的游学经历向我们揭示了在游学过程中“仁爱”思想的重要性,因此他推崇在游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形成优秀的品质,同时他强调游学重要有所收获,不能“重游轻学”。学生是研学旅行活动主体,活动围绕学生展开,学生要在研学旅行中实现价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研学旅行过程中,教师不能像校内课堂那样随时掌握学生的动态,因此,生生互动就显得非常重要。研学旅行要更加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积极引导学生在研学旅行途中互相合作,树立集体意识,形成和谐的同辈关系。此外,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形成独立的学习意识,不再是课堂上的“手把手教学”,而是确立正确的研学旅行观,鼓励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升华学识。

(三)多位一体保障研学旅行顺利展开

研学旅行是一项需要全员参与的教育活动,学校、社会和家庭要合力将研学旅行的价值最大化。在孔子看来,游学的同时要考虑父母的处境,要有准确的方向和合理的计划,重新审视孔子“游必有方”的游学观点,即要求研学旅行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情况,借助学生家长的力量,培养有经验的研学导师,保障研学旅行的质量。目前研学旅行针对主要群体是零零后中小学学生,他们是互联网原住民,接受的知识更广泛,但是普遍缺少体验性、探究性学习。他们父母普遍是八零、九零后,他们容易接受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但往往过度“消费”研学旅行,将其视为有钱人的活动,带有攀比心理。学校教师少有指导研学旅行活动的经验,繁重的教学任务已经让他们分身乏术。学生对研学旅行的向往,家长端正研学旅行观念,学校培养一批研学导师,包括社会各界都需要贡献力量为研学旅行提供支持。

孔子的游学观虽然产生自两千年前,但是对我国中小学研学旅行依然提供了理论意义和现实支撑。我国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发展需要借鉴和创新,以实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倩.“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现代价值[J].林区教学,2015(10):41-42.
[2]谭颖,邹洪伟.论孔子的旅游思想[J].兰台世界,2015(18):84-85.
[3]殷世东,程静.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化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04):116-120+115.
[4]宋晔,刘清东.研学旅行活动的教育学审视[J].教育发展研究,2018,38(10):15-1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609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