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生物化学是医药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因其内容多、知识结构复杂等特点,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难度大不好学。为提升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本文对学生学习生化的相关情况进项调查,并基于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探讨教学改革方案。
关键词: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教学手段;实验教学;自主学习
本文引用格式:李红,等.基于问卷调查的生物化学学习现状分析及教改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62):56-59.
生物化学作为医学生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其它课程的学习及未来从事临床有重要的理论支撑作用,也是医学、生命科学等各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课程之一,其在中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同样是主要的基础课程之一[1]。本校中医专业多为大一下学期开设生化课,包括理论课54学生和实验课18学时,共72学时。授课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课程难学、不好掌握,课堂提问的准确回答率也偏低。为提升教学效果,特拟一份调查问卷对学生学习生化的现状进行摸底,并进行相关分析,期望能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以利于学生更有效地学好本门课程。
一 调查资料与方法
(一) 调查对象
2018春季学期正在学习生化的中医学专业学生,其中男生123名,女生174名。
(二)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不记名,共10个教学班级,每班派发30份,只发给平时学习较为认真或成绩较好的同学以更准确地反馈学习、教学情况。
(三) 问卷调查的设计
问卷调查题目含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表格中未标记不定项者均为单选题),调查内容分为学生认知调查、学生兴趣与付出调查、教学效果调查及生化难易度评价调查。
(四) 问卷调查的统计
共发出300份问卷,共收回297份,对各题选项分别进行统计,将各选项总数除以297即为该选项的选择率。
二 调查结果
(一) 学生学习兴趣相对欠缺,课堂效果不够理想
调查结果显示,90%的学生认为生化重要(表1),但是他们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却相对不足,约有一半的学生是兴趣一般甚至无兴趣(表2)。他们在课前课后的投入也非常有限,有提前预习的同学只占13.8%,近三分之一的同学既不预习也不复习(表2)。尽管本次调查对象均为学习较认真或成绩较好的同学,但96%的学生认为生化难度大,其中有近四分之一的学生认为难度超过了自己的学习能力,近半的同学认为自己愿意学习的话是可以学懂的。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生化难在专业术语多、内容多、知识点错综复杂等(表1)。相比之下,只有37.4%的同学会畏惧化学结构。在主观因素的调查中,83.2%的学生认为生化不容易学好与自己课后时间投入不够相关,而本身的有机化学基础不够扎实及上课未认真听讲亦有五成的选择率(表1)。
通过对学生的课堂效果调查(表3),我们发现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程度比较有限,除了认为与教师授课质量有关外,还有36.3%的同学只理解了其中一小部分内容,而完全能理解的只占2%,能理解大部分内容的占25.7%。
(二) 难易章节分布相对集中
本调查对象的生化授课内容包括静态生化、动态生化及遗传信息的传递三大块,同时还讲授了肝胆生化和水盐酸碱三个章节的内容。其中三大营养物质的静态(化学)部分是融入到各自代谢章节中首先讲授。因此调查问卷章节选择中(表4)未将此三章列入。如表4所示,对于学生来说最简单的教学章是绪论、酶和维生素等三章的内容,10.1%的学生认为每章都不简单。而选择率最低的是核苷酸代谢、核酸/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三章。相比之下,难度最大的章节中糖代谢、脂代谢及蛋白质的分解代谢位居前三。核酸等相关内容及生物氧化的选择率次之且相当,占13.5-16.2%。同学们最喜欢和印象最深的章节比较一致,即糖代谢、肝胆生化及维生素的选择率均列前三位,而12.1%的同学不喜欢所有章节。比较有趣的是,糖代谢这章内容在表4各题的选择率都相对突出,体现了学生对其又爱又恨的复杂情感。
三 教学改革思考
(一) 针对性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引导和培养对于学生的学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2]。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虽然大多数学生都意识到生化对他们的专业来说是一门重要的课程,但是总体学习兴趣不高。兴趣不足可能导致求知欲下降,进而课后不主动花时间投入,或者把课后学习本课程的优先次序排在靠后。因此,教师有必要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下点功夫。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要打造好“第一印象”,即要重视绪论课。绪论课不仅要对生化这门课程作一概览,更要引出该课程与临床、生活相关的例子,如问题引导式地引出常见临床生化指标、减肥及保健品相关联系。其次,要熟悉自己的学生,采取针对性的授课。例如,因中医专业招生时,不完全限制文理科,故不少班级有一定数量的文科生,而文科生的化学基础非常薄弱,不容易理解生物化学的相关内容。此外,虽理科生高中有学有机化学,但是不排除一些学生偏科或者遗忘知识点等。因此,授课老师可先对学生的化学基础进行摸底,如通过测验判断,并根据结果针对性地在课堂上普及与生化重要相关的有机化学知识,或将其整理成文档供学生学习,甚至可专门为此给有需要的同学增设一次课。最后,还需结合学生的专业进行针对性的上课。生化作为医学生的基础课,面向的专业很广,这就要求授课老师要针对不同专业进行修改自己的讲义或课件。同时课堂举例也应选择与学生专业更为相关的,这样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产生共鸣,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较大的帮助。
(二)丰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
对于大学学习,有效的课堂学习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课堂效果的好坏与学生的状态及教师的教学手段密切相关。若教师只是进行“满堂灌”的教学,多数学生很容易处于倦怠状态,进而玩手机、打瞌睡或走神等,不能很好地接收课堂内容。此外,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程度相对有限,因此有必要丰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包括课堂和课后两个层面。课堂上,可引入活跃气氛及提高学生参与度的环节,如播放知识点相关的动画视频以促进理解、联系临床或日常生活列举相关例子并问题引导式地鼓励学生活学活用、进行分组式讨论等。由于目前学生课后学习生化的主动性较差,教师可适当布置预习及复习作业,预习题主要以问题探讨性为主,复习题则采用习题或案例分析用于巩固课堂知识。
(三)授之以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温家宝总理曾强调大学生要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主观能动性,要能够主动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及发现并探索知识的奥秘[4]。生化作为基础课程,往往开设于学生低年级阶段,例如本次调查对象均处于大一下学期。此时学生多还习惯于中小学时老师“手拉手”领着交及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而生化内容多但课堂学时有限,故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对促进生化学习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教师可在课堂上灌输大学生自学的理念,鼓励学生独立自学,同时在初期具体明确地指出需自学的知识点,并适当留些引导式的问题作参考。课堂中亦可对思维能力进行引导和培养。另一方面,可参考美国院校的生化教学模式[5],注重教学大纲的制定与完善,让学生在自学的同时有得参考,目标更明确。
(四) 加强实验教学,巩固理论知识
本系对中医学专业生化课的72学时设置包含了18学时的实验教学,开设的实验课主要是针对三大营养物质及核酸,实验具体内容包括血糖测定、血清总胆固醇及HDLc测定、转氨基与纸层析分析、大肠杆菌总核酸的提取纯化与鉴定实验。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为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与核酸相关内容较难,因此我们可以以实验课为契机,在同学们具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适当串讲。例如,在血糖实验中可在操作前先回顾血糖来源去路,复习相关代谢途径,在讨论部分要求讨论若是所测血糖异常可能原因有哪些等。胆固醇及HDLc实验部分可回顾脂蛋白的相关知识点,联系临床血脂四项、血脂七项检测的意义。同样,转氨基实验是对理论课转氨基作用的巩固,可以在此基础上回顾蛋白质分解代谢这章的主要知识点,如脱氨基、氨的转运和代谢等。核酸的提取、纯化实验则可根据它在科研中的应用介绍中心法则内容及基因表达调控的具体应用实例。
四 结束语
总之,生物化学是一门相对较难的医学基础课,而上课学生多处于低年级,尚未完全适应高中学习向大学学习的过渡,因此需要教师更多的精心准备与投入。而学好该门课程需要学生与教师的共同付出与努力。因此,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并且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吴映雅,谭宇蕙,彭赟.中医学本科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初步探讨与实践[J].中医教育,2005(02):51-53.
[2]陈飞剑,林清芳,韦正友,等.浅谈医学生大学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亚太教育,2016(03):85+57.
[3]冯维明,张会杰.大学的课堂何以精彩——一位教授的经验分享[J].教师教育研究,2015,27(05):29-33.
[4]宋高臣,申梅淑,宗灿华,等.启发-互动式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04):324-326.
[5]张小宁.浅析中美高校本科基础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的异同[J].大学教育,2019(04):11-1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6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