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社交媒体构建“校友参与、学长分享”课程教学共同体的思考论文

发布时间:2020-05-19 13:50:2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根据新工科理念及“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基于社交媒体构建“校友参与、学长分享”课程教学共同体。通过校友、学长在线参与课程教学过程,学生、教师、校友、学长互动;使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符合产业需求、技术发展方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创造力,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实现对学习过程进行考核;教学效果将有显著提高。因为校友、学长与学校、教师具有一定的情感关系,使这一教学共同体构建成本低,可行性高。

关键词:教学共同体;新工科;学生为中心;教学效果

本文引用格式:付湘晋,等.基于社交媒体构建“校友参与、学长分享”课程教学共同体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62):232-233,248.

一 前言

与行业、企业实际脱节是我国工程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随着新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加上近年来,高校注重论文数量评比,使工科教育出现理科化倾向,均导致工科教育与行业脱节的情况有加大趋势。急需发展“新工科”,来支撑新经济发展的人才需要[1]。

互联网的普及,使当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多元化、快捷化,如网上已有巨量的各种在线课程、网页、文献、慕课、微课[2],教师对知识的垄断地位已完全崩塌[3];这种情况下,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逐渐失去普遍的吸引力。为提高教学质量,高校进行了大量教学改革,如:升级教学督导制度、开发学生评教系统、定期的教师授课竞赛等。但依然大量存在讲台上老师滔滔不绝,台下学生低头沉迷或睡大觉的现象。“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共识性教学改革方向[4]。

如何构建符合“新工科”理念、“学生为中心”的新型学习共同体,解决教育与行业脱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目前已成为国内外学界公认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中的一个难题。

二 “新工科”教育改革中现存的问题

“新工科”教育提出“问产业需求”[5],当前正在探索的途径是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6],包括制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课程讲授,甚至成绩评定等,达到协同育人。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企业参与意愿并不强,理论上企业参与有利于企业储备人才,培养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可实现合作共赢;但由于“公地悲剧”效应,落实到具体企业,成本-效益不匹配[7]。

“新工科”教育提出“问技术发展改内容”[5],存在的问题是没有系统性的方法,主要依靠教师个人的努力与责任心;教师对教学内容更新缺乏动力,有些老师的教案可能长期只是改改日期,其他内容不变,教学内容不可避免落后于技术发展。

“新工科”教育提出“问学生志趣变方法”[5],这与工程教育认证中的“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完全吻合。问题是教师如何知道学生的志趣?这需要构建通畅、高效的师生沟通交流平台。而且学生志趣因人而异,传统技术条件下,教师和学生是一对多的关系,沟通交流也主要限于课堂45分钟,课外只可能建立与少数成绩突出学生的交流,或需要学生主动,才可能与老师增加交流机会,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志趣。所以必须使用社交媒体新技术[8]。

\

 
三 “校友参与、学长分享”课程教学共同体框架、工作流程及功能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基于现代社交媒体技术构建“校友参与、学长分享”课程教学共同体。

(一) 共同体框架、教学情形设计

教学共同体成员包括资深优秀校友(如校友中企业家、著名学者、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刚毕业的校友、在校学长、任课教师和学生。以现代社交媒体技术(如QQ、微信)构建平台,教学共同体在平台上沟通、交流。

其中,任课教师是组织者,激发参与者交互的意愿,建立交流规范,对学生学习提供适时指导。教师除了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等。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指导者。校友主要提供教学与行业的接口,使教学能符合“产业需求”、“技术发展”。学长主要指已学习过同样课程的学生,可提供鲜活的学习体验,可协助教师引导学习进程。学生是共同体的核心,是执行学习任务,进行讨论、交流的主体,其他成员都是为学生服务的角色。

具体教学情形设计如下:

1.教师组建教学共同体,邀请相关校友、学长加入。

2.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确定每个阶段学习的主要内容,提出基本问题,列出必读参考资料。

3.学生自由探索,对基本问题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提出新问题。

4.所有成员讨论,教师、行业校友或其他同学提出可能的答案,同行校友同时提出行业中存在的相关技术问题及最新进展,学生分享在自由探索、学习过程中的发现(如新的文献、新的网站、新的数据,等),学长分享学习经验、教训;甚至可根据问题自行设计课程实验。

5.对课程进度、课程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学生均可随时提出建议,共同体一起探讨,民主决定。

6.课堂可进行讨论、总结,及现场考核。

(二) 共同体可实现的功能

1.沟通、交流

可实现学生、教师与行业的直接沟通交流,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交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满足不同学生志趣。形式包括文字、音频、视频、口头当面交流,等;内容包括学习心得,难题讨论、专题研讨,行业新闻。

2.资源共享

教师的教学资源、科研资源,学生、学长的学习资源,校友行业资源共享。

3.实现对教学过程进行考核

不仅指对学生进行考核,对教师也可进行考核。所有讨论,及学生对共同体的贡献(如提供新文献,分享新发现)均有记录,可做统计,作为评定课程成绩的主要依据之一,实时发布,使其具有激励作用。教师提出的启发性问题,对学生问题回复的频率、耐心程度,教师参与讨论的情况等也都可以进行统计,对教师进行评价。

四 “校友参与、学长分享”课程教学共同体的优点

(一) 教学内容符合行业需求


通过校友,建立了学生、教师了解产业需求、技术发展的有效途径,并且把主体从教师扩展到学生,真正以“学生为中心”。

(二) 满足学生志趣,促进学习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使教学生动活泼,有声有色;不同层次校友鲜活的人生经验、学习经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与行业校友的沟通、交流可加强学生学习的目标性,为学习提供了新的动力。

学习者完成初步信息积累后,通过与其他学习者、教师、行业专家交流,完成信息加工、精炼、内化,形成自身完整知识体系,达到掌握、应用的水平。

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思考,与教师、同学讨论、交流,内化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在线讨论、小组讨论,小组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等。学生的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个性得到尊重,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四) 实现对教学活动的过程考核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考核以考试为主要手段,导致出现“清考”现象;过程考核由于技术手段缺乏,主要指“到堂率”,但学生人到堂心不到,使过程考核失效。由于社交媒体具有记录、统计功能,可实现对大部分学习过程进行考核。

(五) 提高教师的责任心

由于可实现对教学活动过程进行考核,所说和所做被记录在档,无疑可促进教师的责任心。

五 “校友参与、学长分享”课程教学共同体的可行性分析

(一) 避开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过程的成本-效益不匹配困境


“校友参与、学长分享”课程教学共同体利用校友、学长与学校、教师的特殊情感关系,避开了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过程的成本-效益不匹配困境。校友、教师、学生属于情感共同体,校友天然具有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动力,大量校友不求经济回报,甚至捐助学校建设。

同时,同行校友、学长与学生由于具有相似的学习经历、知识结构,在感情上更易共鸣,专业交流上更顺畅。

此外,“校友参与、学长分享”课程教学共同体成员追求共同进步也可为成员参与共同体建设提供动力:学生、教师向行业校友学习产业需求,行业校友可从教师处获得研究界最新进展的知识。

\

 
(二) 新社交平台使共同体构建技术上可行

新技术使校外校友参与教学过程成本大幅度下降,灵活性更高;也使知识共享成本显著降低。

参考文献

[1]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2]方林佑.虚拟教学共同体——大学教学模式的新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3(1):43-45.
[3]王初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7(6).
[4]刘献君.论“以学生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8):1-6.
[5]张大良.新工科建设的六个问题导向.光明日报,2017年04月18日,13版.
[6]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等.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9.
[7]赵继,谢寅波.新工科建设与工程教育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5):13-17.
[8]刘会,陈双喜,戴桦根,等.“互联网+社交媒体”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J].纺织服装教育,2016,31(2):138-14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608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