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根据“光电仪器设计”课程特点,挖掘其课程思政元素及育人价值,研究课程中蕴含的爱国情怀、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等德育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评价机制进行改革探索,实现学生专业能力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课程思政;光电仪器设计;改革探索
本文引用格式:尚小燕等.光电仪器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63):201-202+235.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orm in the Course of Photoelectric Instrument Design
SHANG Xiao-yan,WU Ling-ling,JI Xiao-hui,GAO Ming
(School of Optoelectronic Engineering,Xi’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Xi’an,Shaanxi)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course feature of photoelectric instrument design,excavating the elem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value of education in this course,studying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elements of moral education,such as patriotism,professional quality,craftsman's spirit and so on,and specialty knowledge,in terms of 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ethod,examination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reform is performed to realize the organic unity of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value guide.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photoelectric instrument design;exploration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为实现这一目标,许多高校已在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
当前,要实现从思政课程主渠道育人,向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的创造性转化,对于专业课,需要充分发挥其课程的思政内涵和德育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讲授内容中,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2]。作为专业课教师,育人是我们的责任,如何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机结合,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目前的研究成果还不多见。据此,本文针对专业课《光电仪器设计》课程特点,分析该课程进行思政教育的内涵,对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良好的融合点,教学方法及评价机制进行初步探索。
一“光电仪器设计”课程特点及思政内涵
“光电仪器设计”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的一门综合性专业课,它是在机械、光学、电子学、计算机等有关课程的基础上,以光、机、电结合的光电仪器为着重点,讲授其光电仪器设计中的共性问题,内容以总体设计,精度分析,常用典型部件、仪器的有关设计为主[3,4]。以培养学生光电仪器总体设计的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光电仪器设计开发及应用研究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该课程专业性、实践性很强,如果能够挖掘该课程思政内涵,将其与专业知识巧妙融合,将为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奠定基础。
对于“光电仪器设计”课程,其课程思政[5,6]内涵在于遵循课程专业教育要求的同时,以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自然融合为前提,结合工程教育认证,从身心素质、职业规范、团队协作等方面,找到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中的结合点,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和“光电仪器设计”课程专业知识武装学生,使之成为具有正确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发展,具有创造力及良好的科学素养,追求卓越品质,发扬工匠精神的光电仪器设计人才。
二 课程思政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
课程思政是结合专业课自身特点,以专业知识为载体,自然融入思政元素,实现了隐形教育与显性教育的有机融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提升课程的亲和力。通过梳理“光电仪器设计”的教学内容,尝试从以下几方面融入思政元素。
1)课程教学内容与奋斗精神、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
在《光电仪器设计》课程绪论的讲授中,在讲解仪器仪表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及光电仪器的发展历程时,让学生了解中国光电仪器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教育引导大学生以国际视野,正确认识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同时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为中国光电仪器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光学之父”王大珩先生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奋斗的一生,以此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现在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激发学生个人奋斗精神,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及社会责任心。
2)课程教学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
当学生对本课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可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安排学生分组,通过查阅资料,掌握一种光电仪器的设计和使用,并且在课堂上进行讲解,以5人为一小组,由组长负责本组的任务分工及协作,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发挥个人特长。讲解时其他组的同学可以自由提问。最后由教师针对实际情况进行简单的总结,对于所提的问题不能当堂解决的由教师组织讨论,并安排课后查阅资料。光电仪器的使用都有使用的基本规范的要求,引导学生遵守职业规范,法律法规,具有职业品德。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未来岗位的适应能力。
3)课程教学与社会责任感教育相结合
学生在学习专业相关知识的同时也需要培养其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之余树立起社会责任意识。在讲授光电仪器的总体设计时,可选取典型案例,如微光夜视仪的设计案例的实施可以根据夜视仪的结构组成将其分解为多个子模块,即总体设计模块、机械系统模块、光电系统模块、其中总体设计模块中需要有精度设计以及要遵循测控仪器的一些基本设计原则;机械系统模块涉及了机械结构的设计;光电系统模块涉及了光学系统设计和电路的设计等,通过对这一典型案例的学习,学生可以分别在总体设计、设计的基本原则、机械结构设计的原则等多个知识上获得具有针对性的知识。在讲授该案例时可以延伸微光夜视仪的用途,用在国防和民用安全中,如果设计不合理,引导学生想出为此产生的后果,从而建立学生的社会责任心。要努力学习自身的专业技能,为保障国家的安全添砖加瓦。
4)课程教学与工匠精神教育相结合
在讲授仪器的精度理论时,选取典型案例-经纬仪,讲解该仪器的设计与精度分析过程,进而讲设计经纬仪的设计师在做精度分析时,对每一个零部件精度分配的精益求精,同时讲到对经纬仪装调的严格要求时,引入“大国工匠”沈良作为精密机械及光学仪器装校能手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工匠精神,它是一种提升自己以极致的态度对待事情,具有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的精神理念。从而使课程的课程教学变得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启发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养成爱岗敬业,一丝不苟,乐于奉献,勇于创新的职业素养。鼓励学生在平凡的岗位中创造不平凡的人生辉煌。
三 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多样化探索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理念的不断改革,出现了微课、慕课、混合式教学形式,以此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
1)网络教学平台的利用。
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提前将上课的内容放入平台,让学生进行课程预习,了解上课内容,提出自己见解,教师通过平台系统了解学生预习效果,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及引导,为学生进行答疑解惑,知识疏导。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思考时间,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教学形式多样化,增强师生互动
通过案例式教学、问题式教学、专题式教学、研讨式教学等,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授与学习的互补,通过动画、录像、录音等影视资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双提升。
3)与时俱进,关注时事
利用每节课的最后五到十分钟,和学生一起谈谈最近行业内的新闻和热点问题,对课上的内容进行有益的补充。如每年在光博会,出现的新型光电仪器的特点,功能等,参展的企业的情况及实力等,这样学生能够了解光电仪器行业发展状况,对相关企业有了一定认识,有利于学生进行自己的职业规划,增强其职业认同感,激发学生的自信心。[7]
四 课程考核评价改革
要实现课程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就要在专业能力考核的同时,引入思想政治内容考核机制,注重过程考核。“光电仪器设计”课程是测控技术与仪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必修课,通常是以30%平时成绩与70%考试成绩决定最终成绩,平时成绩以作业及报告形式来评定,要实现课程育人,需要优化考核方式,在平时成绩的评定中,需结合学生的课堂展示,作业及报告成果表现,强调学习过程,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五 结束语
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而且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及世界观;作为专业课老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而且要担负起育人的职责。以“光电仪器设计”为例,结合课程特点,提炼出爱国情怀、社会责任,努力奋斗,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并从教学方法及评价机制加以探索,实现课程融思政,发挥专业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
但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是一项艰巨而长远的任务,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的探索,更好地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中。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稿[N].新华社,2016-12-08.
[2]李强华.高校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探讨——以“公共伦理学”课程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8,20(05):51-54.
[3]李贝贝,刘秀梅,贺杰.测控仪器设计课程案例式专题教学法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25):188-189.
[4]吴玲玲,潘永强,陈海滨,等.面向专业认证的《光电仪器设计》课程考核合理性研究[J].教育信息化论坛,2018,2(10):5-6.
[5]田鸿芬,付洪.课程思政:高校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J].未来与发展,2018,42(04):99-103.
[6]刘欣.“课程思政”的内在价值与实践路径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06):76-81.
[7]王大刚,李艾民,程志红,等.聚焦“智慧煤矿”的机械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21):171-17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6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