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校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途径论文

发布时间:2020-05-19 10:39:4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人文精神是在新时代弘扬传统文化的核心任务,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创新传统文化教育载体四个角度创新传统文化教育方法,并通过举例分析和方法借鉴的原理规划出各种创新途径的具体实施方案,使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更具吸引力,发挥预期的效用。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途径

本文引用格式:马慧文等.高校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途径[J].教育现代化,2019,6(63):180-182.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凝聚国魂、振奋人心的深沉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传统文化中涵盖的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个人修养等方面的内容可以有效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成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代言人,从而成为勇担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地利用好传统文化资源、不断深入开展中华传统文化专题教育、创新教育方法与途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使命,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

一 高校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1],中华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形成并稳定延续至现在的、能够展现中华民族风貌与特色的文化[2],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结晶,它指引着一代代中华儿女排除万难,用智慧与奋斗谱写了浩瀚磅礴的史诗。优秀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跨越了时代的局限、反映了中华文明的永恒价值,与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相贴近,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系列重要成果的基本精神相呼应。[3]因此高校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完善人格修养、提高文化自信自觉、增强大学生文化素养、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但实际上,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接受度普遍不高,相关讲座与课程仅仅依靠学分、点名等方式来“绑住”学生,使得学生在课堂中、讲座中争当“低头族”,因此传统文化教育发挥的作用与预期也相差甚远,一些大学生无法充分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以及文化内涵。[4]当代大学生缺乏浓郁的人文精神,一些经典的中华传统文化著作和诗词对于许多大学生而言是难以理解甚至难以阅读的,还有一些大学生缺乏社会公德心以及必要的集体主义观念,责任感不够。[5]也有一些大学生存在功利化的价值趋向、个人主义倾向。而中华传统文化中包含的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个人修养的理论和精神正是当代大学生所匮乏的品格。

\

 
另一方面,近年来受到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校园世俗文化气息、个人主义以及拜金主义泛滥,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了急功近利、过度消费的利益观,热衷于西方实用主义精神,加之外来文化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冲击,这些都严重干扰着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观和高校的校园文化、侵蚀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价值体系。

这表明在高校深入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十分必要且紧迫,同时为了向当代大学生更好地宣传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精神,教育者需要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创新,从而使传统文化的根在当代大学生的心里开出新芽。

二深入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方法的创新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是指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6]这明确指出了当代中国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有效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工作者提供了思路。所谓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例,这就是对传统文化中“民惟邦本”观念的创造性转化;所谓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7],如“互联网+”远程教育正是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普及与应用创新传统教育模式的一种方式。探索两者的最佳结合点可以实现最大化地继承和创新,从而实现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方法的创新,具体的创新途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对学生系统地传授书本上的知识和内容,学生接收知识的途径较为单一,与此同时,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中传统文化课程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处于相对边缘的位置。因此,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是创新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首要任务,高校应适当调整课程体系,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元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中,同时增设专项课程,增加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可以从三个方面开展。第一,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迎合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点,合理运用多媒体形式,增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可以借鉴哈尔滨工业大学《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实践的“MOOC+SPOC+翻转课堂”的混合型教学模式,[8]教师利用有限的课时重新规划教学内容,利用MOOC、SPOC的线上自学自测功能进行传统文化专题的“翻转课堂”;第二,要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建设,不仅要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还要设立传统文化的专项课程,同时针对当前传统文化教育主要通过专题讲座和大学生论坛进行的现状,对讲座和论坛的模式进行改革以提升吸引力,将中华传统文化的讲座逐渐体系化、统筹化。从顶层设计开始制定详尽的讲座(论坛)安排计划和管理办法,在前期宣传上应下足功夫,使学生能够及时获取讲座和论坛的信息和内容并积极参与,针对大学生论坛的选题和形式要创新模式,结合传统节日和时事热点开展论坛,遵循“主题学生选”、“论坛报告学生选”的原则,有效地对传统的“课程+讲座+论坛”的传统文化教育方法进行创新;第三,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实践,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9]通过党团活动和社会实践两大平台深入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利用党日活动、各级学生党校培训、团日活动、党团支部一对一、支部品牌活动立项等活动,以学生党员、团干部与学生干部队伍的传统文化修养引领他学生共同成长。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开展传统文化调研、体验、溯源等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到博物馆、国学馆、历史遗址中去感受传统文化的天然魅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吸引力。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

提升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和相关工作者不仅要在课程上下功夫,同时还应加强自身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首先高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和相关工作者在传统文化理论知识的培训,从而为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入开展与创新在队伍建设上提供支撑;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和相关工作者要不断学习和钻研传统文化,挖掘其中的现代价值,找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结合点,才能进一步地在教育中实践,做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最后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和相关工作者个人传统文化素养,用传统文化的魅力修身养性,从而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在学生心中树立良好形象,扩大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和示范性,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这与传统文化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言传身教”等观点不谋而合,这也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继承与发展。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升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自觉意识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创新和教化功能。一方面加大教育引导力度,秉持“学”“情”“实”“信”的四字原则进行引导,即: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深入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通过学习建立民族情怀与家国情怀,扎根中华大地将理论结合实践,坚定文化自信,使其认识到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精神基因。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论是教学改革、课程设置,还是创新实践的形式与途径,都需要以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做好学生意见调研与信息采集工作,为进一步地创新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指导,引导他们参与到传统文化教育全过程中来。

(四)创新传统文化教育载体,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传统文化教育要真正走进大学生的内心,就必须要利用大学生所喜爱和依赖的载体作为宣传和教育的平台,当代大学生对网络及相关产品的依赖性较大,因此网络平台将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新载体,而网络平台所衍生出的各种新媒体形式也将是未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有利阵地。

传统的网络平台宣传主要集中于网页设计、留言板、论坛等形式,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QQ、微博、贴吧等日渐成为广大学生社交新宠,成为快速获取新闻资讯的重要途径。[10]因此可以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渗透到这些平台之中,建立可以集学习、交流、分享功能于一体的新媒体形式并加强管理,从而使学生更为丰富生动地感受、体悟、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养分与精华。

高校传统文化基地是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另一种重要新载体,可以以“大学生党员之家”的成功经验为借鉴,整体的文化氛围宣传布置应以中国国学经典“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11],规范学生的道德标准,以古代名人圣贤等大家思想,树立大学生崇高理想、信念及道德人格,以经典唐诗、宋词、元曲的内容熏陶校园人文气息。以传统文化基地为载体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如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汉字听写大赛、中国成语大会、诗词大会,邀请名家开展国学讲坛等活动,此外还可以突出实践育人的功能,供学生进行实践模拟、课后讨论,供教师进行小班“翻转课堂”和师生研讨。

三 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当代高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教育意义,提出创新教育方法是改善现状、增强教育效果的最佳途径。秉承着“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不忘继承才能更好创新”的思路和原则,坚持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需要以继承为基础,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总结出四条新时代高校深入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途径,分别是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创新传统文化教育载体,并通过举例分析和方法借鉴的原理规划出各种创新途径的具体实施方案,但高校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长远的工作,需在理论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发扬创新精神,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积极奋斗,从而向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目标前进。

\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2]李宗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的途径[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37(07):1-3.
[3]高文兵.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N].人民日报,2013-7-22(7).
[4]张维平.论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青海社会科学,2009(5):170-172.
[5]刘晓乾,任淑红.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及其对策[J].科技信息,2009(01):683.
[6]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2-26(1).
[7]傅才武,岳楠.论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实现路径——以当代文化资本理论为视角[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9(01):28-38.
[8]苏小红,王甜甜,张羽,张彦航,赵玲玲.基于大班翻转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7(07):54-62.
[9]陈育芳,陈少平.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体系构建与实践探索[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7(6):6-10.
[10]韩东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途径探析[J].才智,2018(15):38-39.
[11]刘铸,杨影,刘宁.立德树人背景下的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建设探讨[J].才智,2018(15):131-13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606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