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加速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随着国际交流愈发频繁促使社会对于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正所谓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规模更宽泛一些,但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和综合素养相对偏低。注重对高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固然重要,但文化基础过于薄弱则会成为阻碍因素之一,并且集中体现在跨文化交际层面。对此,文章立足当下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大趋势,针对高职学生对跨文化交际认知程度偏低的既定现实,以通识教育的视角切入,分析跨文化通识课程的开设现状,提出理论与实践双管齐下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产教融合;跨文化交际
本文引用格式:熊文熙.产教融合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现状及路径[J].教育现代化,2019,6(63):229-231.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ath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Train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XIONG Wen-xi
(hunan institute of industry and technology,changsha,hunan)
Abstract:Rapi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as accelerated the process of world economic integration.With the increasing frequency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talents with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The education scal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broader,but the cultural foundation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is relatively low.In this regard,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general trend of integration of industries,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tercultural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and proposes an effective path of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Key words:Integration of Industrie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进入到21世纪之后,伴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各领域对于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所以在高等教育领域也进入了改革期。总的来看,精英式教育逐步过渡到大众化教育。其中,高职教育作为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近些年的教育质量与招生规模均显著提升。就目前来看,机械制造、电气工程、汽车工程、经济管理等各个行业发展领域,均越来越离不开对综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故此,高职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加强跨文化培养与思维再塑就变得尤为关键。总之,进入到国际职场就业的高职毕业生越来越多,要想胜任工作就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文化交际能力。然而,现今的最大问题恰恰体现于此,交际能力弱、跨文化认知低、敏感度也不高。与此同时,高职教育教学中能够为学生提供的跨文化交流的人文环境也严重不足,最终造成产教脱节。
一 市场经济发展诉求下的高职产教融合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显然进入了关键转型期,包括服务规划、体系重构、制度革新、资源配置、科技研发等,各领域的需求均离不开人才的支撑。简言之,人才资源需求逐渐演变成为多层次、多元趋向。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之一,高职院校与普遍的本科院校相比有自身的独特性,并且这些独特性已经被集中反映在市场经济、产业发展的现实中。
如上,高职教育教学与发展实践的成果,也恰恰证明了办学宗旨,让学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充当市场经济建设与大众人才培养的连接平台。正因如此,在高职教育及发展过程中,更需要注重人才的培养,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加速实现自身优化,最终推进产教融合[1]。因为市场经济业态的多样性、市场主体的多元化,直接决定了市场人才需求及高职教育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不仅如此,资源配置本身就属于一种市场竞争,包括各行业产业间的竞争、教育资源的竞争,并且这种竞争集中表现为一种宽领域性和自发性。更加直观来概括,即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生存与发展的竞争。如此一来,对于失去了市场竞争性的参与主体,也就失去了竞争性。故此,单从高职院校办学教学及课程改革层面来看,必须要立足市场经济纵深发展、国家政策与经济战略的大局域视角,不断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在人才培养等方面彻底摆脱原有计划经济的条框束缚。
在当前这样一种全新的竞争环境中,企业人才需求和用人单位自主权扩大等,均发生了重大转变。懂理论、会操作、善管理,这类人才成为了市场的“香饽饽”,同时也是近些年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的主攻阵地。通过产教融合将理论与实际有效结合,以期实现各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高职院校的实践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因为彼此间的核心竞争力是同向的关系。
二 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现状
(一)调查对象
为了能够更加全局性地了解和认识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次以问卷调查的科学方法。选取了本地3所高职学校的学生,并随机抽取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的社会岗位对应专业领域,包括机械制造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汽车运输管理专业、国际贸易专业和市场营销专业。其次问卷共发放了220份,回收有效问卷198份,有效回收率为90%。除了来自3所院校的198名学生外,寻求了校方的帮助,调查访谈了 20 位涉及各专业代课教师。
(二) 调查统计
下述表 1 为此次学生调查样本的统计情况。
下述表2为描述性统计,重点围绕三层面展开了调查统计,包括学生意识层面、专业技能层面、职业素养层面,每一大项涉及多个小项及其对应题目。
(三)结果分析
本调查并不侧重于课程教学与体系改革层面,而是重点围绕学生的实际特点与学习表现,更能反映出问题所在。再结合对部分教师的访谈和交流,进一步了解了教学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和不足。总的来看,可简单概括为三方面。
首先,现阶段绝大部分的高职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认知不足,包括理论层面和技能层面,整体性较低。对于跨文化交际等相关基础知识的获取,基本上都是源于本专业类课程或者英语课程。比如像常见的通用英语、专业英语、英美国家概况等。简言之,各专业学生大多未曾接受过专门的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的学习,在各专业课程设置层面,也缺少针对性的语言系统教学。如此一来,根本谈不上要求学生在今后的行业实践中应用。正因如此,如表2统计所示,答题正确率严重偏低。不过,各专业学生自身对于跨文化交际相关知识的兴趣比较浓厚,并且绝大部分学生的回答也非常肯定,即认为增强跨文化交际知识、合理掌握与运用技巧,对于未来参与到行业中涉外类工作以及职业发展尤为关键,所以希望今后能够得到系统的学习。
其次,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整体偏弱。如上所述,核心问题出现在课程的设置层面。众所周知,在跨文化交际中,国际职场官方语言就是英美语言。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很大一部分都能够简单理解语句的表层含义,但无法更好地结合语境来在行业岗位中运用,尤其是遇到一些有歧义的语句时,很难迅速判别。不仅如此,在非语言交际的跨文化交流环节,理解力依然偏低。总之,语言能力、语用能力、非语言交际能力较为薄弱,尤其是后两者。由此再次说明了高职教育对于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不重视,造成各专业学生过多忽略语用能力和非语言交际能力。
最后,高职学生跨文化敏感度较低,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对不同文化的兼容,对于跨文化工作环境的适应性也较差。在与部分学生的交谈中有所了解,包括各专业的许多学生均遇到此类问题,因文化的差异性产生一些误会和不必要的矛盾。例如,学生的实习岗位为涉外服务类,由于对跨文化的敏感度缺失,影响工作。“Our greatest China”,该表述实际上放入任何语句中,并不存在语法上的问题,但如果从跨文化角度来理解,很难让对方接受。因为它表达的意思是“我们最伟大的中国”。对于外国人而言,自然会认为这种在宣扬一种民族中心思想,是民族中心主义。正如前文所言,我们的很多学生并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的学习,所以并不具备相关的交际经验。更甚者,当大家遇到问题时,会立即下意识借鉴母语的学习经验、母语文化来重新解释。总之,对不同文化的兼容性和适应性严重不足。
三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优化
正如前文所言,笔者以为,应当开设理论和产业行业实践结合下的跨文化通识课程。除了本次随机选取的5类专业外,包括其他各类相关专业,均需要强化该环节的教学力度。在设计层面,应当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业生涯,从低到高逐层推进。
首先是基础课程,主要就是介绍世界主要国家以及我国的文化。无需涉及深层的内容,以一些反映民俗民风为主即可,包括衣食方面、音乐方面、文学方面等。另外,对于以英语为主的国家地区,尽可能多地了解相关社会制度与历史文化。总之,就是要加深各专业学生对母语之外国家地区的文化环境的熟悉。
其次是中级课程。在基础课程之上,拓展性了解。比如,世界主要国家和我国的社会、经济与专业相关的行业发展状况等。在这个阶段,可以了解中西方在社会、文化及相关行业的对比,正确认识差异,并且能够养成一种客观的眼光来综合解读。
最后是高级课程。高级课程侧重于专业性,进入到大三之后,高职学生基本上面临着毕业、就业,并且各自的专业学习也即将结束。此时,对于绝大部分学生而言,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以及相关工作技能水平,基本定型。故此,系统介绍相关跨文化的课程,比如像目前界内比较受认可的有跨文化交际理论、文化交际实践等。并结合实习实训等到行业企业进行实践教学,协助学生尽快掌握必要的跨文化交际技能,在早期能够将知识理论与现实中遇到的问题衔接起来。
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学生首先通过基础课程和中级课程巩固语言基础,提高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训练高效的语言学习的策略与方法,提升对语言学习的积极性,对专业的初步了解和兴趣养成。然后,通过提高课程,也就是跨文化交际类课程或职场英语类等课程,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或应对一般涉外工作的能力,拓展国际视野,使其实践操作技能的整体提升,带动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践工作之中,为其走向工作岗位提供有力保障,适应地方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于悦.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16):42-43.
[2]田惠.论高职高专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各界,2017(4):58-60.
[3]李红梅.高职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研究及培养途径探索[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34(8):66-67.
[4]龙柳萍.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思考[J].广西教育,2017(47):105-106.
[5]吴春红,满雪唯.高职中外学生混合班级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才智,2017(6):13-14.
[6]高洁.文化体验模式在高职跨文化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1):145-14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6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