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深入推进、高校宏观治理体系的初步建成,院系治理问题逐步成为高校普遍关注的问题。高校的办学效益评估将是社会对高校的评价要求。政府、教育界和社会对高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关注度会越来越高。根据调研,各高校对办学绩效的评估也进行了多种尝试,但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有待完善。合理有效的评估体系,可以发挥引导、面对问题、明细工作方向的作用。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结合高校信息化建设,构建科学合理、全面完备的院系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是高校提升院系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院系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本文引用格式:陈潜心,等.基于信息化建设的院系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9,6(61):132-136.
一 引言
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深入推进、高校宏观治理体系的初步建成,院系治理问题逐步成为高校内部治理改革的重点、关键点,同时更是实践工作中的难点。
[1]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先头部队,最先感受到院系治理的压力,最先进行了院系治理的探索。通过对工业和信息化部属高校和部分国内首批世界一流大学进行调研,大部分(85.37%)学校都自行开展了院系绩效评估,院系绩效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质量、科研成果、社会服务成效、内部治理水平四个方面。部分学校出台了系统指导院系内部治理体系建设的指导性意见,在学校分级管理、权力下放、提高院系自主和能动性、激发基层学术组织活力等创新“双一流”建设管理机制,实现院系内部治理的需求下,院系绩效评估工作的开展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因此,建立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院系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可以起到实施引导、针对问题、明细工作方向的作用。基于此,希望通过院系绩效的评估,提升院系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实现有效的院系内部治理。
高等学校的绩效评估将是社会对高校的评价要求,但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有待完善。高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越来越受到关注,并且已成为政府、教育界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各高校办学的效益和水平非常难以考量,先进的信息化手段为实现整体优化学校内部人、财、物等资源的合理配置,推进学校教育事业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进而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提供有力支持。
完善院系治理体系是综合性、联动性的工作。院系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在如何激发院系活力、如何把学校愿景与实际工作相链接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院系治理不仅仅需要制度保障,以具体的可操作手段和措施作为支撑,实现客观、高质量地院系绩效评估也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通过调研,实现具体直观描述院系发展水平和趋势的可量化手段还不足。结合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化建设的显著成效,共享数据的积累和应用系统建设成果可以满足院系评估的数据需求,为院系绩效评估提供了数据保障。通过对高校信息化数据的合理利用,可以为院系评估的科学管理性和学校的系统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支持,同时,可以牵引各部门、各院系在使用过程中不断丰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数据,不断丰富学校的数据资源,使得业务部门不断完善联动、协调的工作机制。
二国际评估指标体系探析
目前业界较为认同的世界大学国际评估排名包括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ARWU)排名、QS世界大学排名、USNews世界大学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ARWU的最初目的是在世界大学范围中分析和定位中国大学,找出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之间的差距,引导政府和高校制定科学的政策和方针,加快中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进程;QS是唯一一个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的大学排名国际专家组(IREG)认证的世界大学排行榜,QS发布的排行榜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选择大学的资讯和一定程度的就业指导。USNews世界大学排名则是对各国大学进行综合性年度KPI考核,更注重国际影响力,更加微观化。这些排名虽然没有从院系办学绩效评估的角度去设计排名指标,但这些排名都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优秀大学的面貌,可以从中探析到衡量学校、二级办学单位绩效评估应该关注的要素,均旨在研究高等教育发展这一世界性关注的问题。从全球范围来看,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而言,建设与维持研究型大学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世界大学排名作为一种较为有效的方式,它促使研究型大学能够有效地参与全球知识网络建构,与世界顶尖学术机构展开公平竞争,建立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
2008年欧盟“高等教育与研究绩效评估联盟”推出的“多维度全球大学排名”(Multi-dimensional Global University Ranking,U-Multirank),构建了新的大学排名体系。U-Multirank将大学职能、取向、职能的履行过程和用户的需要四种视角结合起来,构建了排名的概念框架,这个排名的理念对研究院系绩效评估机制的建设具有很大启示。多维全球大学排名(U-Multirank)的目标是使多样性和应用导向性变得可以测量并可以进行全球性比较。[2]U-Multirank研究项目从指标设计过程来看,该排名系统在许多方面都有所创新,代表了大学排名的最新发展趋势。一所高等教育体系内部必须具有多样性也符合一个事实,即不是每一所高校都能够同样满足来自于学术界、经济界和社会提出的要求。尤其是有些具有特色的高校不得不把精力集中在某些重点环节上。因此,高校的结构就决定了其不同的特色。[3]U-Multirank对现行排名的不尽合理进行了规避,尤其对特色型高校相对于综合性高校在评价指标的设计方面进行了完善。
U-Multirank的设计原则构建了基于概念模型定义选择评价指标。这个概念模型应符合三个要求,即:能揭示排名指标选择的过程;具有综合性;适用于机构和领域两个层面排名。它将大学职能、取向、职能的履行过程和用户的需要四种视角结合起来,构建了排名的概念框架。其中,大学职能被划分为教学、科研和知识传播(knowledge transfer)三种,大学取向包括国际化和地区化两类,大学职能的履行则包含赋能(enabling)和绩效(performance)两大阶段。进而细化为投入(input)、过程(process)、产出(output)和影响(impact)四个小阶段。除了上述四个视角之外,这个概念框架事实上还有第五个视角,即环境。环境视角的提出主要是为了保证排名对象的同质性。就设计的总体思想而言,U-Multirank更完美地体现了大学排名的本质要求,它试图揭示作为价值客体的大学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价值主体的需要。
[4]该排名在“多维评价”、“目标契合”和“用户导向”的理念指导下,构建了多维排名的概念框架,提出“两步排名法”,设计了包含五个平行维度的指标体系,鼓励用户创建个性化排名,并提供多样的排名呈现方式,多维度全球大学排名概念框架要素见表1。
U-Multirank概念框架的构建基于三个理论视角。首先,从“高等学校职能”的视角出发,第二视角是高等教育的地区化导向,它强调高等学校参与地区事务、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使命与作用。第三视角是“开放系统”的视角。欧盟教育专员安德拉(AndroullaVassiliou)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出,该体系“将会是当前尖端的排名体系,能充分把握高等教育的多种特色,针对大学质量提供更精确和便于比较的指引。这种形式更为直观地展现了院校概况,把使用者的注意力从排名的结果转向了评价的内容。这种个性化的显示方式展现了院校在各个指标上的相对位置,弱化了名次,突出了各自的优势与不足。为充分认识高校在不同指标中的绩效,帮助利益相关者了解院校,并为提高高等教育系统的透明度提供一个灵活实用的工具。多维大学排名思想为数据+院系绩效评估机制指标的选取提供了方向指导。
三 我国“双一流”建设的内涵和要素分析
世界一流大学的内涵。刘念才、程莹等人总结世界一流大学的内涵时提出,世界一流大学科的科研成果卓著,学术声誉很高,学术大师汇聚,教师素质高;科研经费充裕,研究力量雄厚,研究生占在校生比例30%-60%,博士后的数量一般为数百名;办学特色鲜明,办学理念明确;管理科学规范,杰出校长掌舵;学生素质一流,国内外优秀学生生源,毕业生对人类创新和进步起领先带头作用;学科水平很高,门类较为齐全;国际化程度高,留学生比例高;图书馆等办学设施优良;鼓励创新,重视创新团队的多元化建设。[5]
世界一流大学的特征。世界一流大学共有属性:功能卓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卓越:理念/传统/精神;条件优越:人员/物质/制度/治理。纵观世界一流大学和学者研究,可归纳一流大学特征:一批大师级人才引领的教授/教师队伍,可批量培养世界一流的原创基础理论人才,拥有极大的国内声誉,较高的世界声誉,支撑开展高水平科研的体质及政策保障,对世界文化和技术发展有较大贡献。
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各高校“双一流”建设具体目标都包括如下方面: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相应地,要完成五大改革任务: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关键环节突破,构建社会参与机制,推进国际交流合作。评价第一标准是师德师风,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是人才培养关键,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与其并重的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综上所述,院系绩效评估指标的设计应重点突出“双一流”建设的关键点,同时,针对各院系突出的共性问题通过指标引导学校上下的高度关注。“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关键问题为数据+院系绩效评估机制指标的选取提供了方向指导。
四 院系绩效评估指标探索与设计
(一)指标设计原则的探索
根据对现有大学排名的批判性分析和柏林原则等参考,评价分析指标设计的原则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1.应能揭示指标选择的过程,具有综合性。
2.与使用者相关的原则。在选择维度和指标的过程中,不同使用者的视角均应被考虑进来。
3.指标必须允许多维的视角。
4.应主要聚焦于利益相关者感兴趣的已经实现的绩效上,而不仅仅是影响绩效的因素上。
5.应该考虑具有可比性的要素。
6.指标设计面向清晰的目标。
指标设计既要考虑到使用者的需求,还要基于学校和我国高等教育视角,所选择的指标必须满足下述要求:
1.必须具有较高的效度、信度和可比较性;
2.数据具有可获得性;
3.数据的收集具有可行性。
4.科学规范性。
(二)指标设计原则的确定
设计指标时,重点考虑具有引领性、突出办学水平和绩效的关键指标,以及带动性指标。指标设计的目的是发现问题、正视问题、确定发力点、激发内动力、明确参照系,为政策制定、绩效评价、明确工作重点提供依据。根据指标设计目标确定指标设计原则:
第一,充分体现双一流建设目标和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体现我校的特色和院系建设的突出问题;
第三,为便于信息系统展示和对比分析,以量化指标为主;
第四,体现可持续发展,体现开放性。根据以上原则构建院系绩效评估指标如下表2所示。
最终形成院系绩效评估包括5个维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学术交流、社会服务。以上指标中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一些指标进行了调整。
1.对于数量比例较小的指标改用数量体现。考虑到学校外籍教师数量的实际情况,为实现指标数据的显示度,未按照国际惯例使用外籍教师比而改用外籍教师数进行衡量;国际学生中获得博士学位数而不是国际学生中获得博士学位比例;全英文授课课程,国际上学士与硕士分别计算,我们这里仅设立一个指标。
2.设置更突显成效的人才培养指标。一些指标涉及的内容国家启动不久,虽然还没有见到效果,但从相关项目设立的目标和对人才培养的作用看,应该积极鼓励。例如,课程“双万计划”,即在2017年认定490门国家级线上课程的基础上,到2020年计划认定1万门国家级和1万门省级一流线上线下精品课程,实施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推动优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虚拟仿真项目也是国家今后要重点推进的一项工作,在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简称“新时代高教40条”)中提到建设1000项左右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这些指标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更具显示度。
3.设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指标,另辟角度考察人才培养质量。重点专业(或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是否申请或者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这一指标,从一侧面体现其对人次培养的支撑作用。因为从某种意义来讲接受申请或者通过认证的专业,往往能够清晰表达毕业要求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同时,专业认证体系形成的比较系统体系,对于人才培养有一定的促进和支撑作用,因此,将是否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作为一个考核指标。
4.设置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室项目,考察其与人才培养的结合作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也应该考虑其对人才培养或者本科教学的促进作用,如果单纯是一个国家级建设实验项目,没有结合本科实验课程建设或者相关内容没有进入本科课程体系,那其就不太适合作为考核点,因此,应该具体观察其与本科人才培养的关系或者具体支撑作用。
5.设置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指标,考察理工院校素质教育开展情况。通识教育课程对于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必不可少,或者说尤为重要的。尤其是学校“三海一核”特色学科院系,必须有开设此类课程的担当和责任。同时,也要观察课程设置情况,例如,此类课程开课数量占该院系应开设课程总数量的比例,基本应该达到20%以上。目前,数据显示一些院系通识课程开展的不好,体现出部分教师对同时课程的开展意愿不足。
6.根据学校的具体问题,设置一些引领性指标。例如,在课程设置方面,设计一些指标体现年轻教师授课情况和任课教师的职称比例,充分考察课程的授课教师是不是都是高级职称教师、是否是专业负责人、博导等。
五 结语
基于信息化的院系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将针对院校绩效考评持续开展研究,抓住影响二级办学实体办学绩效的关键要素研究办学生态链,不仅针对提高院系办学水平提出有价值的理论模型,以此更多的提供实践指导。后续可针对不同院系分类研究,以使得到的结论更有针对性,对解决问题更有效。
参考文献
[1]戴勇,赵蓉.关于“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现状调查.科学网,2018-12-20.
[2]Isabel Roessler,Frank Ziegele,陈颖.高校应用型特色的可视化—以多维全球大学排名(U-Multirank)为比较视角[J].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17(2):58-64.
[3]Roessler,I.,Hachmeister,C.-D.,&Scholz C.(2016).Positionierung durch Profilierung–St?rkungder Third Missionan HAW.Gütersloh.Abgerufenam 5.Dezember 2016 von http://www.che.de/downloads/CHE_AP_191_Profilierung_durch_Third_Mission.Pdf
[4]梁卿.欧盟“多维度全球大学排名”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12(4):40-43,90.
[5]程莹,刘念才.我国名牌大学学科领域离世界一流有多远—从世界大学学科领域排名说起[J].高等教育研究,2007(10):1-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5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