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大数据技术已经被应用于各个行业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效果。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做好信管专业的专业建设并找到适合的发展模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航空类院校的具体特点,从“立足航空,服务地方”的初衷出发,结合大数据的时代背景,提出了大数据背景下航空类院校的专业建设模式。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大数据;航空类院校
本文引用格式:唐金环,等.大数据背景下航空类院校信管专业建设模式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61):103-105.
一 引言
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巨大的市场人才缺口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信管专业是集计算机技术、管理科学于一体的综合交叉类学科,1998年教育部提出调整专业目录,将当时的“管理信息系统”、“经济信息管理”、“图书情报管理”等学科合并成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这样一个新学科,该专业自创办以来至今20余年,专业建设的困惑在于培养的学生可能存在管理技能不如纯管理专业,计算机技能不如纯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但专业的优势正在与既懂管理又懂计算机,尤其在去边界化去中心化强调跨界重要性的当下,信管专业学生这种综合型人才更是时代所需要的亟需资源。
随着5G时代的到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信管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激增,因此如何做好专业建设,为市场提供符合人才需求标准的信管毕业生是一个亟需重视的问题。关于如何使信管专业毕业生成为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很多学者做过研究。吴炎太,刘芳(2019)认为,在信息大爆发得时代,要想培养合格的信管专业毕业生,就要立足行业需求,对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构[1]。范莉莉等(2018)则从实践教学的角度给出了大数据背景下信管专业定向人才培养的思路[2]。胡洋等(2018)分析了大数据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信管专业建设和专业改革的方向[3]。
然而,在强调特色化专业建设的情况下,却鲜有针对航空类院校信管专业建设的研究和分析。本研究依托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在校本科生,对大数据背景下的信管专业的建设模式进行剖析,以探索适合于航空航天类院校发展的专业建设模式。
二 航空类院校信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从“立足航空,服务地方”的角度进行航空类院校的专业建设具有鲜明的背景特色。信管专业依托大数据行业的迅猛发展,可以利用学校的背景特色和校企合作关系,将该专业做大做强,深入挖掘航空产业的数据功能。目前航空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分别是航空大数据可视化、航空大数据辅助技术和航空大数据分析技术[4]。针对具体行业,航空类院校信管专业的建设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一)教学与航空类企业需求挂钩
以往信管专业在教学内容设置上主要以计算机技术类和管理类课程为主,考虑的是将学生培养成兼备软硬两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但在这种理论主导的培养计划下,学生的所学与实际企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本着学以致用的目的,航空类院校信管专业一方面鼓励学生定向就业,以航空类企业的数据服务需求为导向,从航空大数据可视化、航空大数据辅助技术、航空大数据分析技术三个大方向开展教学过程,并在教学过程种结合具体的实操内容,实现学生就业时与航空企业的无缝对接,即使不能从事航空行业,相关学习背景,在服务地方企业时,也具有很强的经验优势。
(二)专业课程体系与市场挂钩
结合航空类企业大数据的需求,形成航空数据可视化技术与实践、航空大数据分析与预测、云计算技术综合实验、数据挖掘技术四大主流课程,结合学生的管理背景,可以进行报告的撰写和描述分析,见图1。
(三)以就业为导向,实现毕业生与企业的无缝衔接
根据航空类企业的大数据需求状况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实现毕业生与就业企业的无缝衔接。通过与航空类企业的合作,与企业共同起草论证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双主体协同育人,规避传统人才培养的弊端,使毕业生更符合企业要求[5]。尤其通过工程实训、课程实训等环节,增强与企业的粘合度,形成双育人支撑平台体系,见图2。
三 航空类院校信管专业建设模式探索
(一)以协同创新为基础加强实践教学和校企结合
规避灌输型教育机制,创新性的通过实践带动教学的推进,可以带领学生去观察一些航空企业的基础的数据需求,并将大的问题分解为子问题,带着问题带着任务再回到课堂,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会增强,学习的效果也会提高,当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学解决一个小问题后,后续的学习就会带有很强的主动性,当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后,其力量是巨大的。等到大三左右,学习的知识综合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尝试通过校企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切实为企业解决一些数据类的问题,为学生的经验积累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改革以实用性为导向,摒弃原有的专业外语阅读、管理信息系统案例分析等课程,新增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类课程,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专长,引导学生向程序设计和大数据处理与分析两个方向发展,并形成以Java、C++为基础的程序设计类和以Python、SPSS、R语言等为主导的大数据处理类课程。
(三)航空产业信管人才培养思路改革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对具有大数据处理技术的信管专业人才的需求激增,学校应依托高等航空类院校的特色,培养能解决航空产业实际问题的信管人才。因此航空类院校在本科生培养时,除了让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和管理技能外,还要使学生熟悉信管专业在航空产业上的应用,如:机场调度、故障覆盖率、故障隔离率、航空数据流等行业词汇,以便于在遇到具体的问题时可以进行更专业的处理。
(四)以学分制为基础改革成绩认定标准
以往的学生成绩考核中,基本是以卷面成绩和学生平时表现为主,学分的取得也是以理论课为主[6],为促进校企结合下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应逐渐打破这一框架,一方面,逐步改变以卷面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增强课程设计、动手操作、实际问题解决得能力,提高这一部分的分值[7];另一方面,可以将学生在企业实践情况作为部分课程设计的学分,并由企业导师进行打分,通过这种双向考核的方式,融合实际的工作内容,实现学生学习模式从内到外的彻底改变。
(五)加强本专业教师队伍航空特色培训
目前本专业的教师背景多数是计算机和管理背景的硕博士,具有一定的大数据延伸基础,但多数航空特色不明显,针对这一情况,一方面要鼓励教师走进航空企业,通过调研研究,带领学生形成项目小组,解决航空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既可以增强教师自身的行业知识,又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聘用的方式,引入航空大数据方面的企业从业人员,进行授课或者讲座,实现校企双赢的同时,也能扩充教师的视野,为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 结语
大数据背景下社会发展呈现出数据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趋势,这一实际现象深刻的影响着每个社会主体的运营和发展。信管专业作为计算机和管理学相融合的一个学科,在这一过程中要发挥专业优势,应该考虑将航空院校的鲜明特色融入到专业的建设中来,为学生更适应社会需求,就业方向更明确提供必要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吴炎太,刘芳.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基于协同创新的信息管理的专业课程体系重构与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07):203-205.
[2]范莉莉,刘涛,陶皖.面向大数据技术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德州学院学报,2018,34(04):106-110.
[3]胡洋,石云辉,王观玉.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改革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8(03):65-68.
[4]孔祥芬,蔡峻青,张利寒,等.大数据在航空系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航空学报,2018,39(12):8-23.
[5]卢冶,张其亮,刘永良.基于“课程融合,网教结合,校企联合”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8(11):13.
[6]陈良维.云计算技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探索——以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5,25(5):50-52.
[7]胡彧,王琳,张霞.“校企结合”模式下《汽车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16):56-5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5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