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手机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0-05-16 14:51:3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是当前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向,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媒体传播是社会注意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新途径,对于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手机媒体特点入手,对手机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作出分析,最后提出手机媒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新途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手机媒体;精神文明;媒体传播

本文引用格式:王巍儒.手机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60):123-124,129.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报纸、报刊等媒体杂志在时代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小,取而代之的是手机媒体如微信、微博等,手机已经成了全新的传媒途径,成了互联网的移动终端。通过手机能够将互联网延伸到各个角落,目前手机媒体是人们最常用的信息获取渠道,应当将手机媒体作为传播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要平台,也是我国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研究的关键途径。

一 手机媒体的特点

手机媒体是通过手机为媒介,将互联网作为基础,进行多向传播的一种全新的媒体方式。手机中包含着多种应用软件,这些应用软件大多数都有着强大的传播能力,通过集成的原理,这些软件会汇聚成一个整体。因此,手机媒体的传播性和其他媒体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效率上远远超越了传统媒体。手机媒体的特征具体可以分为5个方面:快捷性、互动性、精准性、多样性和灵活性。

(一)快捷性

手机由于其轻便小巧的特点,便于随身携带,因此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信息的获取和发布,只需要按键简单操作就可以实现图片声音等的传播。科学技术发展为媒体传播提供了更好的便利条件,网络速度也得到了逐步提升,就保证了手机通讯的速度,可以随时随地完成信息的收发,快捷性得到了保障。

\

 
(二)互动性

和传统的报纸、电视等传播媒体有所区别,手机媒体中信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的角色可以随时互换,是一种创新式的传播方式。另一方面,传统的媒体方式中都是机械式的单向传播,而手机媒体不仅可以进行传统媒体的传播,还可以进行双向或向的传播。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还可以进行即时交流,保证信息传播时的信息互通。

(三)精准性

传统的报纸、电视等传播媒体在进行传播时往往对象不够明确,传播时有一定的随机性。而手机媒体的传播对象具备精准性的特点。在手机中有多款应用软件,大多数软件中都具备公众性和私密性的特点,例如微信、易信等。在进行信息传播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进行一对一的针对性的信息传播,也可以让信息进行多渠道的传播,通过人性化的方式进行互动式交流,或者将信息传播到指定的人群。

(四)多样性

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手机开始具备多样化的功能,除了有电话、短信的功能外,还能够安装各类手机软件。软件之间有着不同的分类,同样的分类程序中也有着各自的特点。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时,可以根据信息的需要选择手机软件。

(五)灵活性

传统的报纸等媒体方式传播途径较为单一,大多是通过文字和插图进行传递,难以引起接收者的共鸣。并且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很难接受报纸这一类的传播方式。而手机媒体中根据不同的信息需要,手机媒体可以进行图片、文字、语音、视频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播,灵活性较强,有多种选择。可以根据接收者的不同,选择最适合的传播方式,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

二 手机媒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随着手机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的不断增加,手机媒体在人们信息接收和传播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目前不可缺少的信息渠道。我国社会发展的基础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主要内容体现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手机媒体是新兴的载体

随着手机行业的不断发展,手机媒体也越来越成熟,通过手机媒体能够让接收者在获取信息时有更多的话语权,有助于社会注意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当前国家的核心主流思想主要是通过电视和报纸等传统媒介进行传播,学生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重要的传播途径。在传统的思想意识传播过程中,往往接收者会产生抵抗情绪,会对接受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定的排斥心理,难以进行良好的宣传教育。在手机媒体上,由于人们每天都需要用到手机,能起到更好的宣传作用。不仅改善了传统的教育模式,还能保证传播者的隐匿性,缩短了接收者和传播者之间的身份距离。通过手机媒体,更多的接收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自主选择,提高了接收者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二)传播范围更广

传统的信息传播较为单一化,有着传播速度慢,信息量小,涉及范围小的缺陷。通过手机媒体,对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进行了创新,对原本的传播速度、信息量、传播范围的缺陷进行了有效的改善。同时手机媒体基于网络的特性,信息的自由性有了一定的保障,并且由于匿名的特点,人们能够最真实地反映心中的想法。在进行传播时,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性,要将客观事实作为传播的主要依据,进行针对性的宣传教育,落实社会主义核心宣传工作。

(三)手机媒体的认同度更高

随着手机的发展,手机媒体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当代人们对于手机异常依赖,对于手机媒体中的信息技术接受较为容易,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手机媒体中的传播奠定了群众基础。另一方面,手机改善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沟通方式,对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社交习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理论基础,如果能够良好地利用手机媒体的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多样化的传播,通过最直接的方式对人们进行教育,进行渗透性的教育,发挥其引导作用。

三 手机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手机生活


如今,人们的生活已经和手机必不可分,无论是在生活、生产还是学习中,手机已经彻底融入人们的生活。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要融入人们的手机生活中,将其和人们的手机生活、手机工作、手机交友进行有机结合,在人们的生活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解和实践。例如在交友软件微信或易信中,可以设置朋友之间应当保持诚信,将友谊放在首位;在手机的娱乐功能中,设立一些有正面影响的游戏或功能等。

\

 
(二)通过手机媒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行活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行活动指的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实践活动。通过知行活动在手机媒体上的宣传,可以帮助人们建立自身的价值观,实现自身价值。在知行活动方面,可以通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四个方面分层次的设立知行活动,明确知行活动的目标和任务,保证每个知行活动的可行性,并对每个知行活动进行追踪深入,要对活动的开展目标和具体过程进行设计,确保活动的质量。

(三)通过手机媒体开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品

手机媒体有着开阔的开发前景,可开发性较强,其中的各类软件都可以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产品。手机媒体中可开发的产品有着多样化的特点,既可以建立主题或者网页,也可以将单个程序例如图片、视频、游戏等作为宣传的途径。其次,手机媒体和互联网是相互联系的,因此也可以对互联网中的内容进行下载,为互联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提供了途径。可以通过手机媒体上的存储系统,对互联网中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进行分类整理,更好地在手机媒体上进行宣传。

(四)加强对手机媒体的管理

由于手机媒体和互联网相互连接,因此有着相似的特性,信息良莠不齐,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必须要强化对于手机媒体的管理。良好地运用手机媒体是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关键社会,但是由于手机媒体中的信息难以进行确认,因此有些不法分子会利用手机媒体进行不法内容的宣传。国家要根据手机媒体的发展现状,加强立法工作的实施,做到对手机媒体信息宣传的监督管理。在进行制度的制定中要遵循三点原则:首先要保证立法的准确性,对手机媒体上扰乱社会支秩序,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所背离的内容进行严惩;其次,要保证立法的协调性。既要对违法的内容做出明确的规定,还要保证相关内容能进行良好的宣传;最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媒体必然也会随时更新,保证相关法律制度的时效性和权威性。

四 结语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宣传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道路,随着科学技术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在手机媒体上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是时代的要求。手机在人们的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生产、生活、出行、学习等都需要通过手机的辅助,因此在手机媒体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可以提高宣传效率,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单向、机械式的强制教育,变成由人们自主选择的主动性学习,有效提高了宣传质量,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龙群,殷晓彤.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准传播[J].新闻战线,2017(12):17-18.
[2]田丽,邓筱.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播[J].新闻战线,2017(09):58-61.
[3]杨红英.推进网络文化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8):20-23.
[4]徐海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5(01):41-4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590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