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浅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价值论文

发布时间:2020-05-16 14:23:2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解决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体的;而人与自然间的相互转化依靠人类的劳动。当前,我国改善环境,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发展的迫切任务。我们应运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所蕴含的辩证、实践、民生思想,指导我国的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生态文化和生态社会建设。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建设

本文引用格式:张俊桥,等.浅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价值[J].教育现代化,2019,6(60):291-292.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界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在此之前还经历了朴素唯物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与深水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负面影响也随之而来,最为严重的就是生态环境的破坏,当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受到污染的威胁,这就需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指导,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一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包含很多方面,其中自然观是它最重要的一部分,其总的来说就是对自然及其与人类关系的一般看法。它是人们理解和改造自然的指导思想与方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革命的、科学的、开放的、与时俱进的,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部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包括如下内容。

(一)人类的实践活动依赖于自然界

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大前提,是我们生存的基础,也是建立生活和发展的家园的前提。人是依托于自然存在的,人类的发展同样依托于自然存在,与此同时自然也在发展,并且二者是辩证的关系,互相制约、相辅相成。首先,自然环境是人类实践的有效载体。自然在非常早的时期就已经存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手稿》里表明人是自然界的产物。[1]但也并不意味着与自然界相脱离。人类对自然有依赖性,这是因为其对自然加以适应和改造,但是反过来影响其活动。其次,人类实践将自然划分为“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并不断促进自然与人之间的转化。[2]劳动是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类自然形成的过程,因为人与自然的现实,即人与人的现实。它以自然和自然作为人的存在而变得实用和直观。”[1]这是通过实践的不断发展,人类逐渐客观化、人性化,以适合他们需要的方式为人们提供自然。[3]

\

 
(二)人类的实践活动对自然具有能动的改造作用

实践是一种社会活动,人们可以积极地转变和探索现实世界中的所有客观对象。虽然人依赖自然,并且具有深刻依赖性,但是其主观能动性依然可以改造自然。这是因为人具有不同于动物的理性思维,自然的转变也是一种有目的和有意义的转变。马克思把人描述为“拥有自然力量,活力和充满活力的自然生物”。[1]马克思的这句话表明人作为自然界发展的产物,通过与自然相容的自然和生命力,它可以使自然世界发生动态变化。在改造过程中,人类作为主体会获得相应的经验与知识,随着实践活动的发展,其对自然改造的能动性就越高。

二生态建设思想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中国的体现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发展历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体现出了我国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并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做出的努力与探索,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中国的体现。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把建设生态文明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四个方面发生了改变,增加的生态文明建设表明了党中央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考量。

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以来,一直注重生态建设,破除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绝对对立的形而上学观点,运用马克思主义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分析当前中国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他创造性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将发展与环境保护紧密联系起来。目前,他的“两山”思想已深入人心,人们开始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从中获益。生态的兴衰决定了文明的兴衰,生态环境不仅关系到能否建成和谐社会,还关系到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当前,各级政府开始切实推动可持续发展,坚守生态红线,加强环境治理,建设美丽乡村,打造美丽中国,全面提升人民幸福感和获得感。

三 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尽管国家已经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较高位置,但由生态环境问题所造成的不良后果时有发生,也已然危害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民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我们在积极寻求问题解决方法的同时,要贯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并以它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理论指导,加强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社会建设。

生态经济建设。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心任务。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要与建设生态文明相结合,就要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其进行指导,即全部产业都要符合其基本要求,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是要坚持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通过经济普查等手段全面认识和了解一、二、三产业发展的新趋势,通过科学技术来改善产业的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尽快从高耗能的产业转变为低耗能的绿色发展产业。二是要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对一些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要转变其生产模式,建立一条污染小,高科技,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二者之间虽然有矛盾的一方面,经济的迅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就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而一味地进行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就会缓慢,但是二者也是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带来很多高新技术能让我们更好地建设生态文明。所以我们要辩证看待二者关系,最好的方式就是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指导我国生态经济发展,使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达到高度和谐统一。

生态政治建设。作为一项制度方面的保障,它所包含的内容是我们党和各级政府要始终贯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把生态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解决环境方面的问题作为工作中考核的重点,以考核机制来量化我们需要完成的生态任务。一是要把生态建设当作落实政府政治职能的任务来抓。一个地区的发展,不仅要看经济方面的发展,同时也要注重生态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不仅关系到社会和谐,同样也是人民获得感的重要指标。二是要运用法治手段落实生态建设。加强顶层设计,科学立法,依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运用法律来规范、治理威胁生态环境的行为。广大群众要了解并掌握环境保护相关法律,在遇到破坏环境的行为时要善于让法律来作为我们保护环境的工具,让法律为生态环境多一重保障,从而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化建设。加快生态文化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传播生态文化的思想。要想从根本上建设生态文明,就要使保护生态环境这一政策措施转化为人们的理念并深入人心,这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措施。其次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要注重道德教育。对重点人群主要是旅客、游客等发起“爱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社会公德教育。利用大众传媒宣传爱护环境、保护生态、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事例。在校园、厂矿、社区开展喜闻乐见的活动帮助公民参与环保活动。让人们形成爱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的荣辱观。三要加强生态文化法制化建设。从法律和制度层面约束人们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科学立法,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从法律和制度层面约束人们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生态文化建设充分展现了人在保护环境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与其他领域相互交融,尤其是与社会相融合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当前加强生态社会建设,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建立合法,稳定,统一、以人为本的社会环境,利用社会这个媒介,广泛传播生态文明思想。发挥城市社区和农村两委组织带动功能,在村规民约中加入环境保护与环境治理的内容,营造生态保护的社会氛围。二是要改善人居环境,加快推进美丽乡村、美丽中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要以农村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保护工程,集中整治村容村貌,治理农村生活垃圾,保证农村饮用水安全。统筹城乡发展,有条件的地区实行城乡一体化生活治理。

\

 
总之,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当代依然有其重要价值。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内涵不仅为我们在分析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方面提供帮助,还为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是提供重要指导,我们一定要认真领会其内涵,当前就是要认真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并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郎振红.生态文明建设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视角——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解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5(2):42-44.
[3]张明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概述[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590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