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梳理了自我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两种不同解释,无论是“方法手段论”还是“目的结果论”,都承认自我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探讨自我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运用,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改革、创新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自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意义
本文引用格式:姚梦婕.论自我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和意义[J].教育现代化,2019,6(60):261-263.
“自我教育”一词在教育领域中并不是一个新生的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能找到许多关于“自我教育”思想的另一种版本的解释。从儒家的“吾日三省吾身”再到道家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等,无一不体现着“自我教育”思想的内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作为整个教育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强调的是让受教育者自己教育自己,通过自省、反思等方式认清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从而使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得到进一步升华,也即是真正达到了教育的效果。因此判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结果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最终取决于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目的的内化程度,也就是判定教育对象是否开展了自我教育、开展的程度如何及其功用发挥的大小。
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核心内容,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对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教育者需要做的便是积极引导,将教育内容以知识、观念的形态呈现给教育对象,使教育对象将教育内容从知识掌握的层面上升到自身信念、自身信仰的层面。而这一过程也只有通过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才能真正实现。
一 自我教育的内涵
“自我教育”从其字面意思上来讲也就是指教育对象自己教育自己。广义的自我教育通常指的是个体人施于自身的各种教育活动,是个体人通过各种方式和努力,积极促成自身在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转变、提升和发展的活动过程。道德教育中通常把“道德修养”作为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好坏,而这里的“修”和“养”也只有通过个人的自我教育才能实现。
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从社会发展需求和个体发展需求的立足点出发,在“自我教育”概念的界定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自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郑永廷等立足于社会发展需求,将自我教育看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一书中提出“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主动提高自身思想认识水平和道德水平以及自觉改正自己错误思想和行为的方法,简单的说就是人们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做自己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从这一概念可以看出,教育者最终还是要站在社会发展需求的出发点,按照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要求对教育对象进行引导,而在这种引导下的自我教育,还是一种按照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使教育对象形成符合整个社会大环境所需要的,这种出于社会发展需要而进行的自我教育,自然而然就成为了教育的一种方法和途径。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和要求往往代表着一个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总体发展需求,而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与教育对象本人思想行为之间的矛盾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始终,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是人的全面发展又强调个性的释放和凸显,教育对象发展个性的过程中,必定会对自身提出一些个性发展需要,当社会提出的教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对自己所提出的发展要求发生冲突时,也就演变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当然,需要厘清的一点是,这对矛盾是个体发展需求同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断演变并延伸到教育领域中的必然体现,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引起的。按照这种界定的说法,社会发展需求与个人发展需求之间的关系,体现在自我教育过程中,还是要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前提,引导教育对象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化为个体自我教育的目的,从而确保自我教育符合整个社会的发展要求。
(二)自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的目的和结果
立足于个体发展需求,将自我教育看成是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的一种目的和结果。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这里,他将自我教育看作是教育的目的或者是应该取得的结果。叶圣陶的名言“教是为了不教”也旨在达到教育对象自己教育自己的效果,只要教育对象能够在教育者的引导下进行自我教育,那么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也就是教育对象最终成熟的标志。进入21世纪,尊重个体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呼声日渐高涨,出于个体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人们都将自我教育理解为自己对自己的教育,并且常常与素质教育和终生学习联系在一起,强调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个体的自主自觉。祖嘉合认为自我教育是:“个体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求,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对自我提出任务,把自我作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通过自我认识、自我选择、自我反省、自我调控等方式,提高和完善自我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素质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从这一定义来看,自我教育被看做是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的一种目的和结果,这样的定义更加尊重人的主体性,也更加注重人的个性化发展;这样的自我教育能够帮助教育对象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不断反省自己、超越自己;这样的自我教育能够更好地引导和帮助教育对象形成独立的、完善的、自主的人格;这样的自我教育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效果。只有社会中更多的社会成员通过自我教育满足了自己的个体发展需求,社会总体的发展需求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要求在保证社会化教育方针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在具体育人方案和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更加尊重每一位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诉求,从而进一步为个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二 自我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一)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我们要考虑的问题不是他们“有没有”“能不能”的问题,而是他们“想不想”“信不信”的问题。我们应该在肯定受教育者具有自我教育能力的前提下,再去探讨如何培养和提升教育对象自我教育的能力,去引导他们认同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明白自己既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因此,要想达到让教育对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的效果,就必须将一切教育活动建立在教育对象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基础上。认同是一切后续教育活动的前提,而这种认同则可以进一步表现为教育对象希望根据社会发展需求而努力提升自己各方面素质的一种迎合性心理,这种心理,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教育对象提升自我,成为教育对象自我教育的直接动力。如何让教育对象将社会为他们制定的教育目标和评判标准转化为自我希望实现的目标以及达到的理想效果,才是教育者在引导教育对象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重视的问题。
(二)要注重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教育只是提高人们思想政治素质的外因,自我教育才是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内因。”所有的教育归根结底都只是对教育对象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虽然起着主导作用,但也不能忽略教育对象也是教育主体的事实,要想让教育活动事半功倍,最主要的还是要调动教育对象的能动性,激发教育对象自主学习。“教育者的教育和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同时并且辩证地统一地在一起。”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二者缺一不可,我们在这里强调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并没有忽略教育者的作用,因为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对象既可以是教育者,也可以是教育对象,反之亦然。一个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能没有教育者的引导,没有了引导,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素质就缺乏外在的、正面的强化,就无法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也就难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同样的,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也是评价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一大途径之一。
(三)教育者应创造良好的物质、精神环境,开展各种综合实践活动,从而调动受教育者化被动为主动的积极性
一个教学设备优良的物质教育环境是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一个充满积极向上、和谐进取的精神教育环境能够激发受教育者自我实现的精神。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营造一个处处充满教育意义的环境,使这个环境成为自我教育的生长点。同时,教育工作者应该开展各类丰富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应该重视受教育者的爱好和兴趣,致力于培养受教育者主动解决问题和探究学习的态度。在这些综合实践活动中,使受教育者化被动为主动,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从活动中获得体验,进而对自我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并不断进行自我激励、自我调控和自我发展,在这些实践活动中体会自我教育带来的快乐。
三 自我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自我教育中,强调的便是“自我”二字和充分发挥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使教育对象“自觉地对自己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控制和自我矫正,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前文中梳理了目前学界中关于自我教育概念的两种观点,无论是“方法手段论”还是“目的结果论”,都承认自我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从“方法手段论”层面来看,将自我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方法和手段,可以从实践层面上丰富自我教育方法运用、条件和途径的探索;从“目的结果论”出发,可以从理论上对自我教育的本性和规律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将二者相结合,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改革、创新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自我教育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理论研究
自我教育的理论来源于主体意识的觉醒。“自我教育是在主体意识基础之上产生的自觉的教育方式。”教育对象在经过一定教育引导后都会逐渐形成自我主体意识,这种主体意识一旦形成就会随着教育对象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人生阅历的增加而逐渐强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果教育者再加以引导,教育对象就会将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自我检查的对象,发现其中不足并加以修正,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思想意识。当然,人的道德理想和政治理想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自主选择的结果,这种选择多半取决于人的内心信念和价值取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既是被动的客体,更是能动的主体。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要根据自己的内心信念和价值标准对教育主体实施的教育内容做出选择。通常情况下,现代人都具有很强的主体意识,人们更希望按照自己的经验、价值取向和内心信念来选择、感知和认同教育者提出的要求。因此,进行自我教育的一个首要前提就是受教育者个体自主意识作用的发挥,自主意识来源于受教育者主体意识的觉醒,只要充分了解个体主体意识的发展水平和成长过程,明确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上,就能为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二)自我教育有助于为更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提供更多的实践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育一代“四有”新人,从新时代我国面临的现实来看,确立远大的社会理想和积极提高主体参与意识,是我们对于年青一代提出的要求。但是这一要求还需要年青一代将其内化并逐步上升至个体追求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诉求才能得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自我教育最大的实践意义就在于极大地增强了人们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崇高的理想要靠平凡的事业去实现,高尚的道德要在日常的行为中去培养,渊博的知识要靠孜孜不倦的勤奋去积累,严明的纪律要在日常生活中去锻炼”这一桩桩、一件件都离不开人们的主观能动作用,努力提高人们的自我教育能力,鼓励人们在平凡的事业、日常的行为、孜孜不倦的积累、日常的锻炼以及生活的实践中发现自我教育的巨大作用,并逐步实现个体的人生目标,这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有效方法和重要途径。
四 结语
从现代社会的现状来看,在这个越来越尊重人的主体性,人的个性化发展要求越来越受到重视的社会中,自我教育成为了构建学习型社会、发展终生教育的必然选择;从教育现状来看,为了使教育更好地达到预期效果,把握教育的整体走向,教育领域中也应当更加注重自我教育的运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育人的学科,更应该重视自我教育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在协调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体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时,在遵从社会所要求的教育目标时,可以运用自我教育的相关理论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54.
[2]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17.
[3]钟芸.自我教育的概念及与教育的关系[J].教育评论,2011(06):75-77.
[4]祖嘉合.论自我教育[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3(09):9-11.
[5]石淳鸿.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成长[J].教育现代化,2018,5(25):285-286.
[6]单成巍.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学生自我教育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8,5(02):13-1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5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