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职生职业化塑造的路径探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0-05-16 10:42:2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经济新常态下,高职教育如何顺应形势,在进一步推进产教结合,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过程中,通过引入企业用人导向及现代企业选择人才的标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化塑造,帮助学生多途径积累职业发展资本,强化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精神和素养的培养,使人力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助推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

关键词:高职生;职业化塑造;路径选择

本文引用格式:蒋晋红.高职生职业化塑造的路径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6(60):9-10.


职业化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职业化塑造与管理应立足于企业员工素质需求,根据企业选择人才的标准,引导学生通过“了解”“认同”“适应”“参与”等环节,寻找自身存在的职业短板,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化塑造,多途径促进学生职业发展资本的积累,形成职业意识与行为,使学生能在未来的工作中,把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完成到最佳。

一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上,将企业用人导向融入课程改革的前置培养模式,将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强化职业发展能力的目标融入校企共育人才的过程中

高职教育强调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高度融合,势必要求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与开发融入更多的职业要素,与企业搭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请进来”的战略,聘任行业企业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组建教师团队,指导学生实习、实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将团队合作、服务意识、激励机制及创新精神等优秀企业文化渗透在实验、实训过程中,促进高职学生产业文化素质的整体提升。引入职业环境和管理理念,以行业需求确定岗位,以岗位需求确定课程,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因素和岗位要求,筛选出专业中与培养职业素质有关、使用率高的专业知识内容,结合企业工程项目实例引入教学过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聚焦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实施“行动导向—任务引领—学生完成—教师评价”的课堂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和潜能,使教学过程由单向知识传授变为双向互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强化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设计体现各专业特点的学生职业素质模块,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设计、职业技能大赛、企业家论坛等活动,培育突出职业性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立专业知识技能+职业素质养成的多维度、全过程考核评价体系。形成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离校,分阶段、分层面的岗位实用性和专业针对性强的职业素质教育一体化、全程化、立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由学生向准企业人的转变,不断推进高职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的拓展。实现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四项职业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的目标。

\

 
二开辟企业文化融入职业院校的主渠道,将职业精神、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整个育人过程中,促进学生多途径积累职业发展资本

首先,高职院校应根据企业核心竞争力要求及企业用人导向,借助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平台,在校企之间的项目合作中,企业不需要任何报酬,将项目拿到学院进行开发,既可以节省大量的设计、开发和制作费用,又可以使教师从学生入学开始就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完成一定的来自企业的项目。通过这种真实或者模拟的项目设计的校企共育课程、企业实训基地实训等环节,加强对学生专业化、技术创新、质量第一、信息处理能力、服务社会意识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充分融入企业氛围之中,受到优秀员工良好的职业精神的熏陶,感受企业独特的企业文化。明确学生时代与职业时代的角色变化,在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又可寻找自身存在的职业短板,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化塑造,多途径积累职业发展资本,积极地塑造学生清晰职业角色、建立规则意识、强化职业能力、履行职业责任,强化对职业心态、职业规范及职业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实施有效的职业教育和规范管理,使学生得到真正的“入职教育”,在工作能力、知识、技能、态度的培养上更加符合企业的需要。实现从学校课堂向企业课堂的延伸,真正实现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从而实现校企双方各取所需、合作共赢的理想效果。

其次,在职业教育的环境建设中注重渗透行业和企业的特色文化,通过氛围感化,如:通过新生入学教育,聘请行业专家、专业教师、优秀校友举办讲座和现身说法,让学生尽快了解所学专业,把专业思想和职业愿景联系起来。广泛运用“工匠精神大讲堂”、宣传栏、电子屏、广播站等传统媒体和校园网、学工在线、微信平台等新媒体,宣传展示行业先锋、优秀校友,深刻诠释工匠精神,传播先进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团队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自豪感,实现未来自我形象的理想塑造。实现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深度融合,促使高职学生能很快地从“校园人”转换为“职业人”,成为深受企业欢迎的优秀人才。

三在考核评价中,引入企业元素,形成校企双主体的注重实践倾向和基于过程的学生素质考核评价体系,实现校企双赢

在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中,必须强化教师在指导实习、实训中渗透企业文化的能力及在专业课程中如何挖掘德育元素、如何渗透对学生的专业伦理、工匠精神的培育,“双师”素质教师的认定条件必须满足如:完成实践教学指导任务、企业或生产服务第一线本专业实践经历,在相关企业参加技术服务或技术研发、具有相关专业执业资格或三级以上职业资格、主持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等课题、作为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在国家“六大竞赛”获得国家级优秀以上奖,或省级二等以上奖等条件。让教师在“走下去”的过程中,了解企业用人需求、用人标准和技术需求,通过多种形式到企业培训、学习、锻炼,提升操作技巧和实践经验,更好地感悟和吸收优秀企业文化,为教育教学选取优质文化资源,切实提升教师在指导实习、实训中渗透产业文化的能力。

在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中,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把价值观、职业道德等内容作为职业素质能力培养的核心内容,与专业核心技能培养两方面全面评价学生的成绩。在对学生考核评价过程中,应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以学生获得感为依据,结合企业用人导向及职业标准要求,形成注重实践倾向和基于过程的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学生对行业标准的运用,重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训,注重评价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技能和知识的获取度,技能和知识学习的投入度及协作学习度,结合学生对每个项目中知识点的理解测验,把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等融入项目考核之中,将道德教育潜移默化到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中,综合评价学生的成绩。

四构建有利于高职生职业化塑造的“辅导员+导师”的双轨管理制度,专业化导师就可以利用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职场经历,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职业理念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多采取与本科院校相同的辅导员管理模式,其不合理之处有三个方面:一是每个辅导员管理200名左右的学生,很难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和心智教育;二是辅导员与学生专业不对口,无法进行有效的职业素质培养和职业生涯教育,而这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不利于实施日常教学项目化管理,辅导员很难在项目运行中发挥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实施“辅导员+导师”双轨制管理模式。即辅导员和专业导师并存,每个年级配备一个专职辅导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及学生党团活动及日常行为管理。每个班级配备一名专业教师担任专业导师,负责学生的专业学习及技能训练等,积极培育竞赛文化,开展技能尖子培养工程和举办技能竞赛活动,通过“以赛带练”将小部分学生参与的职业技能大赛拓展为全体学生参与的职业技能训练,不断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增强学生学习技能的兴趣。通过加强学生技能协会的指导和训练,带动广大同学参与技能训练,提升职业技能水平。在比学赶超的竞赛氛围中带动学习氛围的提升,使职业素养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不断推进职业化管理模式的发展。

五结语

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必然要求我们不断创新高职教育体系,强化对学生职业能力、良好职业精神和道德素养的培育,使我们的学生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未来的竞争中能最快地获得就业机会、最快地进入职业状态、最快地得到职业晋升、最快地做出职业成就。

\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Z].2015-10-21.
[2]杨辉.新常态下的职业精神培养——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89-92.
[3]刘伟.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0(20):71-7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586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