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高校青年学生就业工作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阶段。高校青年学生就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做好高校青年学生就业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家“双创”政策实施,为高校青年学生创业就业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有助于激发青年的创新精神和就业热情。本文将在国家“双创”政策的内涵上,对当前高校青年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双创”政策指导下高校青年学生就业工作的创新发展途径。
关键词:“双创”政策;学生就业;创新能力
本文引用格式:陶俊杰.“双创”政策对高校青年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60):26-27.
高校青年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宝贵人才资源,青年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因此高校青年学生成为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最为关心的问题。伴随着高等教育扩招的进行,当前高校毕业生面临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压力。为了缓和就业压力,国家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下简称“双创”)的号召,为青年学生创业提供了政策支持,高等院校要充分落实国家创业政策,提高青年学生的就业率。
一“双创”政策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简称“双创”)第一次是由李克强总理于2014年9月在2014年9月中国天津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号召全面进行创业实践,掀起社会创业高潮的经济发展新常态。随后李克强总理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国务院常务会议和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等工作会议和实地考察活动中都对这一名词进行了内涵阐释和发展,并会见各地“创客”,鼓励进行创新改革,发扬创业精神。在2018年9月18日,中国国务院下发《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为“双创”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明确的文件指导[1]。“双创”政策的实施,有助于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模式,增强经济发展动力,走创新型经济发展道路。当前国家“双创”政策已经深入人心,激发了全民的创业特请,对高校青年学生的就业更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双创”政策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创新为核心目标
创新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实现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所在。当前大众创业和万众创业的浪潮影响下,经济生产各要素深度融合,加快了产业升级和成果转化。在“双创”政策的影响下,传统产业经济转型发展,促进新兴技术和传统产业结合,让传统产业释放新活力,实现良性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加快培育新型产业项目,发展高端的电子生物产业,催生产业向新技术和新能源方向发展。
(二)以企业家精神为指导
企业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剂,为经济发展提供管理支撑。培育和弘扬企业家精神,可以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进而带动国民经济的质量变革和效率提升。在“双创”政策的号召下,要弘扬敢于创新和乐于奉献的企业家精神,积极营造创业就业的良好社会氛围,充分调动全体社会成员的创业精神。
(三)以互联网平台为载体
“双创”政策的实施,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构建和运营平台的支持,提供完善的创业孵化平台和政策支持是关键。要加快创业服务平台建设,为创业就业提供政策信息咨询和税务引导,通过互联网平台优势实现资源汇聚优势。加快创新创业金融服务平台建设和完善,为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和融资需求,鼓励青年大学生接受创业就业知识培训,鼓励科研人员加入创业行列,完善农民工返乡创业信息等级,推动各类人才和群体投身到创业就业新模式中。
二 当前高校青年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创业就业指导课程是高等教育公共必修课程,对青年学生的就业和创新意识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公修课程,在建设发展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严重制约了青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就业意识的提升。
(一)青年学生创业知识与资源缺乏
大学生走向社会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创业、就业,没有一技长便没有优势,目前大学生就业、创业困难,最大的原因还是专业技能薄弱、专业知识储备不足,难以达到聘请单位的基本要求。个人能力低、社会交际能力弱、团队协作意识欠缺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基本能力,欠缺这些基本能力是现代高校大学生的共性,同时急功近利半途而废的现象也屡见不鲜,高校青年学生作为就业创业的核心主力军,在大学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提高结合素质,在就业创业过程中锻炼自我、磨炼意志显得非常重要[2]。
许多企业尽管提供了许多优质的岗位,但由于大学生能力缺乏无法胜任的情况也是时有发生。
(二)青年学生创业就业教育体系不健全
创业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脱节是各个高校比较突出的现象,对创业就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不够重视,课程讲授形式单一,无法提高学生兴趣;不能与实践相结合,软件、硬件得不到有效保障,学校对学生创业教育还停留在引导层面,没有建立系统的创业就业教育体系,创业就业教育就无法真正有效地开展。
(三)青年学生专业设置错位
近几年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政策越来越好,高校青年学生的数量攀升迅速,部分高校以增开与本校教学定位不符的专业来扩大招生规模,专业定位混乱,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规律,成为创业就业教育的一大障碍。准确定位,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让高校青年学生迅速适应社会,才能让青年学生真正掌握创业知识和就业技能。
(四)青年学生就业社会扶持资源匮乏
社会实践是高校青年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过程,也是走出校门迈向社会的重要一步,由于缺乏实际经验,青年高校学生创业认可度普遍不高,政策落实困难,企事业扶持极度匮乏,使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受到限制,创业过程中失去信心半途而废的现象时有发生,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应该寻求当地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使高校创业教育内容紧随社会发展需求的脚步,为高校青年学生创业就业实践过程提供便利。
三“双创”政策下高校青年学生就业工作的创新途径
当前是知识经济社会,高校要在“双创”政策的指导下创新青年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当前高校对青年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转变固有的就业教育思维,改革就业指导课程,加强青年学生的社会实践,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转变教育理念,理论与实践结合
21世纪是一个创意时代,需要高校青年学生具有创意精神和实践能力。高校传统的教育模式主动理论知识的灌输来推动学生创业就业开展,不仅会影响青年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无法满足创新创业时代对青年学生提出的新要求[3]。所以,高等院校要转变学生教育理念,关注青年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教育,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实现理论与实践同步提升,促进青年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协调统一。高校要将创新创业能力教育贯穿在青年学生教育的全过程,不仅在课程设计上重视,同时要从思想意识上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引导青年学生根据专业特点开发个性化的产品。
(二)开展学生创客活动,创业活动注入新活力
当前高等院校创客活动对青年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一方面调动了青年大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业激情,同时为创新创业活动注入新的活力,有效推动高校青年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和实施,提升了高校学生就业水平和就业教育效果。高等院校要加强对创客活动的宣传和展示,能够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也能丰富高校学生创业就业教育的内容[4]。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就业部门要充分借助新媒体平台在学生群体中进行创客活动的宣传,普及创客的概念和模式,打造院校的创客品牌,通过团委公众号、微博和论坛进行转载和宣传,从而为高校青年学生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三)创新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内容
高等院校传统的就业课程主要是理论讲解和案例示范的形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严重影响青年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就业意识的形成。为了更好地做好青年学生的就业教育工作,高校就业课程要设置情景教育模式,为青年大学生模拟现实的就业场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掌握理论知识和提升就业技能,并且通过交流互动提升个人的创新意识[5]。高等院校要聘请知名创业达人开设专题讲座,并且联合创业公司定点合作,丰富高校青年学生的社会实践渠道,建立起创业就业的双导师指导队伍。
四 结语
在“双创”背景下,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高校青年学生才是社会发展的急需人才。高等院校要在国家政策指导下,调整高校青年学生的培养目标,全面培育青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从而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梦珂.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21):272-273+27.
[2]孙丽颖,谷炜江,宋阔.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5(08):137-139.
[3]王佑镁,陈赞安.从创新到创业:美国高校创客空间建设模式及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6(08):1-6.
[4]杨建新,孙宏斌,李双寿,等.美国高校创新教育实验室和社会创客空间考察[J].现代教育技术,2015(05):27-32.
[5]刘红喜.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策略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12):81-8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5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