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现代教育事业的进步发展对中小学的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小学教师在教研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单一的主题教研活动效果并不高,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通过以学区为单位的研、训、赛一体化的主题教研活动来满足不同层次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同时基于学区主题教研活动来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对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小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学区主题教研活动
教研活动是一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进步为目的,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具体的教与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主体、专业研究人员为合作伙伴的专业研究活动。结合学区主题教研活动的开展形式来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造,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在探索性的课堂氛围中不断突破自我,最终提升自身的学习水平。
一、学区主题教研活动概述
以学区为单位的研、训、赛一体化的主题教研暨优课展评、培训活动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相比于单一的主体教研活动,学区主题教研活动扩大了参与成员的范围,而且“参赛”这一任务驱动的开展实施还能够激发广大教师的潜能与积极性。可以说,学区主题教研活动为更多的、不同层次的教师搭建了展示、交流的平台,提供了成长锻炼的机会,激发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区的划设应该统筹考虑地理位置、行政区划、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基础等多方面因素,比如乡镇地区、城区的划设,并将每个学区视为一个教学管理与研究的共同体。二是教研主题的设置,通常情况下,主题的来源应该是本学区各校教师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并且与本学区内学校既有的课堂教学模式紧密相关,是对原有教学模式的深入研究与发展完善。三是需要当地教体局的大力支持,加强名师工作室建设,并在学科专业引领、学区送培送教、主题教研活动设计与管理等方面,与教研室共同发挥管理和指导作用。
二、学区主题教研活动的开展过程
(一)提出问题
主题教研活动的开展首先需要一个“主题”,学区内的教师会统一提出一个问题,以便更加精准、高效地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在实际活动的开展中,主题的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师把平常教学中感到困惑的问题,经过整理、归纳、提炼,筛选出具有典型意义和普遍意义的问题作为教学研究的主题,通常以问题为驱动,以课例为载体,以研讨会为平台,有着较高的参与率与互动性。另一方面是自上而下的,教师会根据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掌握教育的发展规律和方向,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主题更多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等。
(二)探究问题
探究问题的过程是主体教研活动的主要过程,学区内的教师成员会通过探究来解决问题,目前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个人的主动探究,另一种则是团队合作探究。个人主动探究主要是要求教研组内教师围绕教研主题,主动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进行学习,结合自身的课堂教学实际来思考如何改进教学,预设新的方法,然后对自己的预设在课堂内求证等,并通过名师的点拨获得新的思考方法与认识,从而对问题也会有新的认识,并最终在名师的培训与指点下促进探究过程。团队合作探究则是通过几位教师的通力合作来完成探究过程,教师可以自己主动申请,或者让教研组指派,教师可以是同学科的,也可以是跨学科的,经过团队的通力合作,更能集思广益,提高探究效率。在探究活动中,将比赛这一方式融入进去能够让教师将自身的探究成果展示出来,并以打分的方式来肯定教师的参与成果,使其潜能得到激发的同时也能够提高其积极性。
(三)总结反思
探究活动结束后,无论是个人的主动探究过程还是团队合作探究的过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还会提出新的需要改进的问题,这也是一个总结反思的过程,教师通过总结反思解决自己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就新的问题展开新一轮的探究,这种循环往复的过程也是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过程。
三、基于学区主题教研活动的中小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学区主题教研活动的开展应让教师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总结反思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课堂突发状况,并能够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基于此进行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也可以从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总结反思等角度出发。相比于传统的“备课—上课—反思”这一教学过程,基于学区主题教研活动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真正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且使课堂也更加具有探索性,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一)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当前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往往是利用多媒体设备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情境导入也是一个提出问题的过程,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进度来确定本堂课的实际教学内容,并设计一些有关的问题,问题中会涵盖本堂课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这样学生在对问题进行思考的时候就能够掌握相应的知识点。比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针对“统计”一课的学习,需要学生认识“以一格表示两个单位”的统计图,教师就可以创设“报名参加校运会项目”的情境,组织学生进行投票、唱票、用画正字法记录,并让学生将其记录在统计表中,学生会在动手实践中慢慢接近知识点。
(二)自主学习,分析感悟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目标,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才能够使其学习水平得到真正的提升,依据主题教研活动的开展,教师可以让学生个人进行主动探究,学生会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试图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获得答案,还有可能提出一些新的问题。比如在以上案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幅格子数比较少的统计图,让学生将记录的内容填写在里面。学生在填写过程中发现统计图的格子不够表示人数,这时候教师就可以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分析感悟,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解决格子不够用的问题。学生在这种自主探究的氛围中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想学”的愿望,比如有些学生会想出教师都没考虑到的办法,如用打斜格的方式解决,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这样学生才能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快乐。
(三)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团队协作是永恒的主题,合作共赢始终是当代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态度。在教育活动中,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互动更是至关重要。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其年龄不大,自我控制能力不高,当自己一个人思考问题的时候容易注意力不集中,但是将其放在一个多人合作的环境里时,学生会因为自己的好胜心、表现欲望而积极地参与到合作学习当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学习水平进行分组,并委任有责任感的组长。交流过程中,可以先由学困生展示自己所学的知识并提出疑问,之后在组长的带领下由组内的其他成员回答疑问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让每一位组员都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并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也能够完善自身的想法,使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锻炼。这样小组内的学生也能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合作过程中也可以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潜能。
(四)小组汇报,成果展示
该环节的主要目的是检验学生知识是否掌握,并观察组内成员合作交流的实际情况。在汇报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说出“是什么”(知识),“为什么”(规律和含义),“注意什么”(易错点),“还能说出什么”(拓展延伸)等多方面的内容。汇报过程中,其他学生也可以随时提出疑问,教师则需要从旁进行适当的点拨,真正实现师生、生生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互帮互学、团结合作、大胆质疑、勤于思考、善于表述等优秀品质也都得到了锻炼,学生对学习也会更加有兴趣。
(五)反思提升,拓展延伸
该环节是对以上各环节的总结反思,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对所学的内容、学习的方法、解题的思路、课堂上的表现进行综合回顾,或者小组之内也可以探讨谁的表现最好,谁还需要提高等。一方面要让学生自我评价,并从中找出新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也需要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或者提出意见等。除此以外,拓展延伸也是重要的内容,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拓展内容,比如练习题任务、阅读任务等,进一步拓展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区主题教研活动的开展是教师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结合活动开展的具体过程,可以将适当改造的模式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打造有效课堂。在实际应用中,可以从情境导入,提出问题;自主学习,分析感悟;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小组汇报,成果展示;反思提升,拓展延伸等几个环节出发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在各环节的学习中也能够一步一步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钟锡钊,赵伟桃.“互动探究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实施的策略[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4(1).
[2]宋彩霞.课堂教学与“包袱”意识[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1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4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