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农村中学应用信息技术构建新型课堂的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0-04-21 09:35:2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实践操作性较强,作为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学的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情况,并根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设计出有益于学生成长的教学模式,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达到教学目的。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简单的操作技能,还需要将其应用到各科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运用信息化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关键词: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当前,新课程教学改革深入实施,各门学科都处于改革创新的背景之下,旨在坚持落实全方位的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以往的课程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尤其是在农村中学教学中,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手段滞后,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应用信息技术构建新型课堂,创新教学方法,是农村中学全面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方式,它能够使课程教学达到《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进一步实现教学目的,以满足学生的学习诉求。当然,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新型课堂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任务,教师要结合实际,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出发,找到信息技术应用的有效方法,并且要满足信息技术教育的需求。唯有如此,才能进一步推动教学方法的创新,建立高效的课堂,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是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进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营造出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以实现既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目的。这是一种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从而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根据这个内涵的表述,整合的实质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构建以信息技术为支持的理想的学习环境。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多媒体被应用到教学中,出现了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融合了传统教学、实践教学和实验教学模式的优点,教学形式灵活多样,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方式,而且提高了教学质量。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的崛起,给现代教育注入新的生命,使教育体制、教育方针、教育模式等各方面产生巨大的变革。从理论与现实的角度对信息技术在教学模式中所起的作用进行梳理,为新型教学模式的采用指明了途径。

\

 
二、农村中学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和特点

(一)创新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更新换代也快,教学时应该依据实际情况而定。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备课时一般会依赖教材,但是新课程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就是说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不能让教材把自己框住,而要有所创新。如今的学生个性明显,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不一,在接受能力、基本素养等方面均有差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在依靠教材的同时还得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因材施教。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使教学内容更加新颖。比如,课程内容是讲解计算机硬件系统,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对硬件设施的名称和功能进行罗列介绍,那么课堂氛围将会十分沉闷。如果让学生上机操作,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引出硬件设施的具体功能,将知识点穿插在其中,那么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吸引。这样做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让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中来。可以说,有效新颖的教学内容是创新教学的基础。

(二)建立新型课堂,丰富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是教育教学的新方法,它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通过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课堂教学模式。不可否认,传统的教学方法相对单一,课上以教师为主导,教学手段落后。一张黑板,三尺讲台,使教学缺乏趣味性,不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尤其是对于农村中学而言,教学设备相对滞后,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则可以建立新型课堂,丰富教学模式,实现有效的课堂互动,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1.让学生想创新


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大多是充满好奇的,教师在教学时要给学生营造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疑问,带着好奇心来学习。比如,课程内容是如何调换幻灯片的播放顺序,在上课时教师就可以这样导入:今天,我想给大家讲一讲抗日英雄刘胡兰的故事。然后播放幻灯片。教师提前将幻灯片顺序打乱,使幻灯片的播放出现错误。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什么样的操作导致了这样的错误?如何才能让幻灯片按照正确的顺序播放?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主观上愿意学习,并且希望调整好幻灯片的顺序以继续听刘胡兰的故事,为学生的创新打下基础。

2.有针对性地探究学习

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来得出结论,也可以与其他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探究,这对于学习效率的提高都是有帮助的。比如,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实际操作,分成小组,遇到难点问题组内学生互相交流与学习,集思广益,互相帮助,以解决问题。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建议采取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合作和沟通能够让学生处于思考状态中。合作探究学习不是分享学习成果,而是通过沟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达到了课堂教学目的,事半功倍。

三、农村中学应用信息技术构建新型课堂的教学模式

(一)把握适度原则


农村中学教学的目标在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满足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因此,应用信息技术构建新型课堂只是教育教学的一种辅助方法,其终极目标还是要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扩展他们的眼界。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使用要把握好适度性原则,结合课程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来凸显技术优势,不能为了创新教学而过度使用新技术。

(二)注重实践教学

上课过程中,大多数的教学还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基本上是教师全程控制学生的电脑,为学生示范操作步骤等。信息技术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动手实操的技能课,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进行操作练习。学生在操作中可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之前由于农村的硬件设施设备更新换代慢,学生上机操作的机会不多。纯粹的理论知识讲解并不利于学生全面理解知识,所以,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做中练、练中学,知识才能被掌握得更加扎实、牢固。在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时候,要培养他们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如用Excel表格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排名等。生活化的实践教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爱学习、想学习,感受到学习实践中的乐趣。

(三)将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有机融合起来

在农村中学教学中,应用好信息技术,将其与其他主要课程有机结合起来,是构建新型课堂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现代化教学发展趋势的主要目标。对此,教师要明确信息技术与课程之间的密切关系,找到有效的切入点实施授课。例如,在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资源,搜索与母爱相关的俗语、格言或者诗歌,如《游子吟》,还可以搜索一些歌颂母爱的歌曲,如《妈妈的吻》,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展示给学生,带领学生一起朗诵,并学习歌颂母爱的歌曲,引导学生大胆表达对母亲的爱和感激之情,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绪。这样,在语文教学的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学习的重要性。

(四)借助信息技术教学突破难点

初中生要学习的课程较多,诸如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对学生的抽象逻辑以及实验操作水平都有较为严格的要求。如果在农村中学教学中一味地采取固有的教学模式,很难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相反,应用信息技术构建新型课堂,则能够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学习的目标。例如,教学“显微镜下观察动植物细胞”实验内容,教师可以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有效展示单个的动物、植物细胞,营造一种奥妙无穷的科学氛围。信息技术的融入,为高倍显微镜常规教学艺术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利用电脑技术,并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出来,能够形成生动具体的情境,实现了传统简单模拟教学用具完全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将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对照展示,极限放大,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交流环节、测试活动融为一体,形成对时空情境全面突破,带来视觉、听觉、思维有效叠加效果。

\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教育在农村中学的实施创新会给课堂教学带来很大的改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创新、对教学内容的优化都会使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增强。创新的教育模式将会使学生的学习乐趣增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效帮助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大有裨益。当前,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好一个“度”,凸显信息技术在新型课堂建立过程中的优势,挖掘其特点,将其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起来,以此实现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罗荣辉.对如何上好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15).
[2]赵胜南.新课改环境下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6(15).
[3]姚文娣.农村中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赤子(中旬),2013(7).
[4]王瑞华.让信息技术为农村中学创造“高效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12(3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422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