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构建人文化、科学化的德育新模式的思考论文

发布时间:2020-04-21 09:27:0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和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为培养受教育者具有一定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和道德品质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经说过:“道德普遍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因此,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教育者在构建学校德育模式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德育不仅是社会主义学校性质所决定的,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关键词:德育;人文化;科学化;新模式

一、为什么要构建人文化、科学化的德育新模式

(一)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


在当前,社会道德水平参差不齐,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屡见不鲜,学校暴力屡禁不止,学生安全受到威胁,严重干扰学校教育工作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一系列问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呼唤人文化、科学化德育工作新模式。

(二)改变德育低效现状的要求

当前德育低效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在思想上,存在“唯智”倾向;在对象上,存在“靶子”观念;在目标上,存在“标杆过高”问题;在方法上,存在“乏术”和“单调”问题。而其具体表现为:重集体、轻个人,重共性、忽略个性,重正确性、忽视可接受性;局限于校内活动的封闭性;教师的“言教”多于“身教”,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德育方法、途径、内容存在单调性;德育管理中“警察”式的管、灌、罚。其必然导致当前德育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一种无视主体性的德育状况。

(三)人文化、科学化德育新模式的内涵

所谓德育的人文化,即对人的生命的呵护,对人性的尊重,包括对人的主体性、自主性及个性差异的尊重。传统的德育视教育对象为“管制”对象,师生关系是“管”与“被管”的关系。这种德育缺乏人情味,无视教育对象的个体需要,无视对象的个性差异,从根本上背离了德育的人文取向。所以,德育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时刻关注人的需求和人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人的价值。

所谓德育的科学化,是指在德育过程中必须尊重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行之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包括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规律。

因此,人文化、科学化德育新模式是指在尊重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规律的基础上,坚持以生为本,以爱为核心,致力于“激励机制”和“人文环境”的构建,学生自我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

\

 
二、深化主体德育,建构德育新模式

(一)反思传统德育,寻求创新理念


柳斌在《当前德育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曾说道:“离开了情感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德育要重视情感教育,要重视情感体验,要把情感体验带进德育的全过程之中。”德育对象是个性化的人;集体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工具、载体和手段;德育目标便是使每个学生的身心能够健康成长。所以应以此为出发点来构建学校德育新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德育定位应是主体性德育,核心是尊重、体验,基础是集体、活动,支点是动手、实践,归宿于个性发展。

主体性德育的定位就是重视德育的自身规律,重视德育的主体性作用。着眼点是以学生个体为中心,努力转变传统的“游击战式的临时教育”“运动战式的应急教育”,它是贴近学生实际的“经常化、生活化公民教育”的“主体性教育”。

尊重、体验是核心。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未来的发展。但是学生对未来的生活并不理解,这很容易使学生和教师之间产生一定的对立。教师对待这种对立如果是自以为是地对学生实施强制性教育,忽视他们现在的生活体验,学生就会有被否定的感觉。学生有了这种感觉,教育不但不能实现他们的自由发展,反而会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一个限制的作用。

集体、活动是育人的环境和基础。学校德育的基础是班、团、队、集体。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或开展特色班、团队活动的自主权,为学生提供了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高尚的时间和空间。

现代德育的支点是“自己动手做”。当我们无所适从的时候,当我们为德育低效而苦恼的时候,问问学生喜欢做什么,并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让学生去体验失败,体验成功,体验付出,体验责任……这必将带来无限的教育机遇,扩大教育的空间。

(二)重新定位教师,重新定位学生

首先,教师要重新定位。在传统德育模式下,教师扮演着绝对权威的教育者角色。面对个性千差万别的学生,教师固守一个模式的说教与训导,过度强调统一,常常用一种统一的标准、统一的内容、统一的进度、统一的方法去磨平众多学生的个性棱角,使他们成为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千腔一调的“标准件”。即教育的共性严重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是对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种封杀。伟大的教育家袁振国先生在《反思科学教育》一文中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便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听老师的话,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允许学生个性发展。”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问题已经刻不容缓。另外,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当代青少年存在的问题,客观地认识到新问题是时代的产物。

其次,要重新定位学生。树立科学的学生观,是取得德育实效性的前提和基础。德育要想深入学生的灵魂,必须建立在对这些生命个体的信任、期望、尊重、理解的基础之上。

(三)坚持以人为本,推行层次管理

所谓的学生“品行差”,从根源上讲,是家庭、社会、学校这些外部条件造成的,是这些外因导致的恶果。“问题学生”并不是天生的“性恶”。“爱心”必须置于德育的核心地位,不良行为的改造必须花数倍的时间和精力并辅以恰当的方法才能奏效。对学生一刀切的过高要求,只能使少数学生获得成功,而对多数学生来说,尤其对“差生”来说,无异于揠苗助长。要重塑这些“问题学生”,就要为他们创设一定的情境,改变他们失败者的心态,重新唤起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使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

(四)引导自我教育,强化自主管理

德育是施教主体(教师)与受教主体(学生)二者之间“双主”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有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及能动性,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通过自身的努力构建主体的健康人格。因此,在德育方式上就应当运用体验、沟通、建构、激活和层次递进的方法,通过德育过程中学生的亲自参与、体验和感悟,进一步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性。

1.参与。只有参与才会有切实的感受,才会有责任意识,才会把自己当作主人。只有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才能培养他们的主体人格。例如,让全体学生参与制订班级发展目标、班级常规管理方案和相应的奖惩措施等,都是绝好的主体教育方式。

2.体验。只有亲身的经历才会有切实的感受,才能学会做事认真负责,才会更清楚是非、真伪、善恶,增强自信心和自我完善意识。目前许多学校以自觉自立、自治自育、自我超越为目标,成立学生自主管理机构,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做管理者,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接受锻炼,培养能力,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热情。

3.感悟。只有自己感悟到的才能顺理成章地接受。教师应引导学生自我探索,自我超越,即通过认同逐步形成指导自己行为的价值整合,切忌生硬灌输。

(五)结合学校实际,建立激励机制

教育在实际生活中离不开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教育离不开道德;第二,教育离不开情感;第三,教育离不开智慧。德育工作者必须知道:表扬的威力多于批评的威力100倍。所谓“问题学生”,是因为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的负面评价、讽刺、挖苦太多,只要教师、家长不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他们,给予他们真诚的关心、爱护和教导,尤其是鼓励,他们完全有可能成为优秀的孩子。建立在尊重学生、以人为本基础上的激励机制适用于全体师生。激励的形式有很多种,包括口头表扬,颁发奖状、荣誉证书等。但必须坚持正确及时、客观公正、恰到好处的原则。

(六)重视社会功能,拓宽德育渠道

提高全民素质,培养21世纪的合格人才,增强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单靠传统的学校教育是难以实现的,还需要社会和家庭各方面的密切配合。学校应针对日常工作中忽视家庭教育、忽视社会教育的弊端,为了达到“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目标提出“学校、家庭、社会”三合一的管理理念。首先,应定期召开家长会,有条件的学校要建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情况,从而达到齐抓共管的目的。其次,学校要聘请法制校长定期为学生作法制教育讲座,聘请校外辅导员或心理咨询员定期给学生作心理健康教育等形式的报告。

(七)尊重理解同时,不忘惩戒教育

我们在提倡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同时,千万不要忽视了制度育人。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是有深刻道理的。“没有批评和惩戒的教育是残废的教育。”批评和惩戒必须建立在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基础上。因此,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教育者和学生共同参与,建立一套具有政策性、科学性、民主性、教育性和可行性的规章制度,强化工作常规,加强督促检查,切实做到表扬为主,批评为辅,奖惩结合,赏罚分明,从而实现德育的制度化、科学化,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

总之,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必须向崇尚人性的人文主义和“人的科学”的科学主义方向发展,以构建学生和谐人格的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具有一种自我发展、自我教育、自我负责、自我调节的健全人格。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体验、感受,激发学生的潜在道德意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性,提高德育的针对性、目的性和实效性。

\

 
参考文献:

[1]曹树真.关于建构学校德育新模式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1(11).
[2]陆小玲,彭伟健,吴悦双.浅谈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J].职业,2013(1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421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