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国学经典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深远的意义。除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外,也能塑造和培养具有中华民族独特气质的人才。 教师要积极发挥国学经典在小学教学中的作用,为国学经典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随着新课改的深入, 国学经典对人的塑造作用也不断突显。本文旨在剖析国学经典在小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遵循的原则和采 用的基本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运用的对策,希望可以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提供参考,从而促进国学经典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教学;国学;语文国学经典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概念。国学经典博大精深,涵盖广泛,是中国几千年精神思想文化的精粹。《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4)》指出:“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小学是学习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期和关键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教育,增强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增强民族凝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
一、国学经典在小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及方法
小学语文中的国学经典,包括《论语》《孟子》《三字经》、唐诗宋词、历史人物故事等,都是一些基础性的作品。这些作品 对小学生的意向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提高了小学生的记忆能力。小学阶段是提高记忆力最好的时期,也是储备语言的最佳时 期。国学经典具有优美的音韵,适合朗读背诵。如《三字经》《论 语》中的一些片段,读起来朗朗上口,不仅能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 也能提高小学生的记忆能力。第二,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在 “文化荒漠化”的当代社会,读国学、背国学、学国学不啻为一场甘霖,滋润着每一个热爱传统文化的中国人的心。大量的小学 生沉迷于网络、动漫、游戏等事物,内心世界孤独贫瘠,通过国 学教育,使他们阅读国学作品,提升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慢 慢地将浮躁的内心安定下来。实践证明,习惯或喜欢阅读国学经 典的小学生,不仅增强了口语能力和写作能力,还能够培养了审 美能力,具有了较高的文化素养。第三,提高小学生的情商。情商, 英文简称 EQ,指人在人在情绪、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在我们传统的教育中,老师和家长重视孩子的智商培养,忽略了 情商对小学生的作用。通过国学教育,学习古人做人的道理,学 习他们的精神,为小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情商基础。第四, 培养了小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了中国人的思想道德品质。通过国学 教育,培养小学生尊重师长、孝敬父母、遵纪守法、团结同学等 方面的美德,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成为了一 名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的优秀小学生。
那么如何在小学教学中运用国学经典呢?读国学经典可以提高学生的识字水平。比如《三字经》《百家姓》是历代儿童启蒙的经典教材。学生在诵读这些国学经典的同时,一方面提高了诵读能力,加深了对国学经典的了解;另一方面,提高了识字水平。另外,在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阅读国学经典故事,能更好地奠定学生的基础,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其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
(一)轻松性。所谓轻松性,即在学生诵读或学习国学经典时是无障碍的,无压力的。 如果让学生在较大的压力下学习国学经典,往往会使得教学与我们的目的适得其反。因此,在选择国学素材时,教师需要结合本班实际情况,深入了解和掌握本班学生情况,精挑细选所要教授的国学内容。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下学习国学经典。 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对国学的兴趣,慢慢养成热爱国学的习惯,为自身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进而为更深层次的国学研究奠定基础,为国学经典的发展储备和培育人才。
(二)生动性。在国学经典的教授过程中,我们应当着重地发掘其生动形象的一面,改变以往国学给人博大精深、晦涩难懂的形象。因此,要避免枯燥乏味的讲解和死记硬背的教授, 也要避免毫无新意的口耳相传。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观看制作精良的视频素材,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 或收听音频素材,比如诗词朗诵。 从而使学生了解国学经典有趣的一面,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可以结合生活经验,为学生展示国学经典,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国学经典的学习之中,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而使学生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
(三)差异性。在教授过程中,我们既要考虑学生对国学了解程度差异的问题,也要考虑学生对国学的吸收差异和思维差异的问题,更要注意在学习国学一段时间后彼此的差异问题。因此,要求教师在进行国学经典教学时要注重对差异性的兼顾,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每个学生制订适合其发展的学习方法。在国学经典的学习过程中,不断鼓励和诱导学生坚持学习。逐步培养学生对学习国学经典的信心,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个性,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国学经典在小学教学中的具体实践方法
(一)设定目标。提倡学习国学经典的目的并不是复古,也不是要把人的思维局限或者僵化起来,而是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基,为国学的发扬光大储备人才,这才是学习国学经典深远的目标。在为国学经典的有效继承和发扬光大的目标指引下, 引导学生学习国学经典。比如,在识读《百家姓》时,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为其制订不同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学有所得, 这样才能保持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营造氛围。国学教育在小学教育中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是一点一点渗透、潜移默化中发生的,所以,必须要营造良好的国学经典学习氛围。首先,环境布置要凸显特色。学校的走廊、宣传栏里要布置国学方面的内容,使小学生时时刻刻都可以感觉到浓厚的国学氛围,并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其次, 广播宣传营造氛围。校园广播是学生们获得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通过广播喇叭,使学生在听觉的刺激下,唤起对国学经典的兴趣。比如学校喇叭可以经常播放一些诗朗诵,或者由国学经典改编的音乐,这些都能提高小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最后,举办活动搭建平台。学校要经常举行各种与国学相关的活动,如古诗词朗诵大赛与经典话剧表演,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其中, 在校园中营造出良好的国学经典学习氛围。
(三)设定诵读范围和内容。小学阶段学习国学经典,我们不仅要注意学生理解能力上的差异,也要注意年级的差异。因此, 我们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划定较为合理的阅读文本。在一定范围内给学生的学习降低难度。切不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而忽视学生对授课内容的接受能力。
(四)做好课后评价。在授课完成之后,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让学生在学习国学经典中切实体会到收获的喜悦。同时,教师也要对自己的授课进行评价。首先,客观地评价授课内容和方式。其次,正确地看待在授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吸取教训。 最后,授课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国学经典,深入思考,进而加深对国学经典精髓的理解。
四、结语
国学经典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深远的意义。除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外,也能塑造和培养具有中华民族独特气质的人才。教师要积极发挥国学经典在小学教学中的作用,为国学经典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袁建琼 . 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方式的研究 [D]. 2015.
[2]徐燕 .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国学教育 [J]. 学周 刊 ,2014(12).
[3]孙万福 . 小学语文国学教育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J]. 中 国校外教育:上旬,2015(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4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