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信息技术融合课的说课对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提高课堂效率,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诸多方面发挥引领作用。本文就如何进行信息技术融合课说课,结合教学实际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让信息技术融合课在不断地实践探索中更加完美、实效。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融合;目标定位;整合点
说课就是在教师备课的基础上向同行专家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它不受时间及空间限制,能够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提高课堂效率,不仅是一种教学教研改革的手段,在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面试时经常被应用。而信息技术融合课说课能够构建智慧学习课堂,创新教学方法,改变学习方式,在教育教学研究中应用更为普遍。那么,如何说好一节信息技术融合课呢?融合课应该怎样说才能说得有亮点呢?是不是融合课凌驾于常规课之上呢?其实不然,融合课基于常规课又要高于常规课。
一、要有底气—立足教材,以生为本,匠心技术
说课的底气从何而来,即要求教师对自己所讲的内容了然于胸,把握教材,关注学生。更要匠心技术。所谓匠心技术,就是面对庞大的网络信息,繁多的技术手段,量身定制出符合教学目的,契合教材,贴近学生的有效的信息技术应用。这就要求我们做到:
1.把握教材。首先要读懂课标,弄清学段要求,摸清楚教材所在全册及单元的位置,前后知识间的联系和脉络。正所谓站得高,看得远,从课标、教材及其单元整体的视野去把握教材,才能把课上出高度来。对重点部分要反复读,把自己当成学生,预设会有哪些问题需要利用信息技术予以助力,力求为教学找到更简单有实效的突破口。在此,要考虑根据不同学科特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信息技术手段。历史年代久远的可以播放视频再现当时场景,拉近历史距离。统计分析数据要提前掌握相关软件的使用。借助信息手段化静为动,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具体,有的课可以直接进入计算机房去上,增加互动性,借助学习网站等扩展课堂的外延,丰富课程资源。
2.找准目标。要给信息技术融合课目标以准确的定位,在目标中要说清楚在哪一重点和难点运用什么样的信息手段进行突破。充分利用数字平台的操作功能和交互功能提高课堂效率。可以加入智能目标,如运用网络查找阅读资料,运用iPad设置的评价系统自查自评学习效果、反思学习过程等等。也要注意常规课说课易犯的错误,比如目标错位,总是说“使学生怎样”来定位教学目标,潜意识里还是将学生放在被动的地位,以生为本只是流于形式。目标泛化,课程目标不能用于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如“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正确运算”这是课标中对第一学段整体的目标要求,具体到每一节课,要在此要求上进行目标细化,将总目标分解成小目标。
3.关注学生。面对数字化时代,学生的状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网络的认知使得他们接触到了更多的信息,如何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我们亟待解决的根本问题。通俗地讲,就是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会出现千奇百怪、五花八门的情况。这就要求了教师素质极高,把握课堂走向要准确,既不能太过局限,又不能出现“跑题”现象。要真正从学生学情出发,考虑年龄年级、学习方法能力以及学习的状态作为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了解学生信息知识储备情况,家庭拥有计算机数量,能够灵活运用哪些软件,还可以事先搭建论坛或学习平台,预习相关内容,调查分析,了解学情。
说课还要关注学生的“学”,预设学生会出现什么情况,应该如何解决。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表现自己,讲得声情并茂,却没有走进学生的内心,这样的课仍然是失败的。在学科融合上,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变学生旧有的学习方式,增加互动性,在学生参与中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水到渠成。
刚才我们所说融合课与常规说课既有相通之处,又有很大区别。直白说,常规课有的融合课都要有。那么,融合课说课应该如何高于常规说课呢?那就是运用信息技术。而且,信息技术的运用必须做到接课堂的地气。
二、要接地气—找准整合点,突破重难点,聚焦兴趣点
在1969年因特网的建立,到2019年的今天,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网络的普及使人们对网络的认知由高大上,转变为家喻户晓。但是,对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实际应用来说,我们还应下大力气做好接课堂地气的工作。
如何融合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也相对容易,无非是网络搜索,信息整理,结合教材,传授学生这几个方面。但是,正所谓是“治大国如烹小鲜”,看上去轻而易举,落下去却不尽如人意。其实,教师的“微操”才是关键。那就是要找准整合点。
找准整合点,这是融合课与常规说课最大的不同,要说清楚一节课的整合点都是什么?每个点如何进行整合?为什么整合?整合效果如何?说清整合点非常关键,但有以下一些常见误区需要注意:
误区一:有的教师面面俱到,每一个环节平均使用笔墨,蜻蜓点水,哪一环节都想说,又说不透彻,重点不突出。
误区二:对教材挖掘不深,把书上图片转移到幻灯片上,或者找视频播放。信息技术手段没有真正起到化解难点的作用。误区三:处处声光电,环环多媒体。一提到融合课,恨不
得每一个环节都用上信息技术手段。殊不知,不以数量论成败,首先要弄清整合点是什么。
那么,什么是整合点呢?在一节课当中,通常化教学在解决重难点上出现问题,而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可高效直观地解决。例如,《圆的面积》一课理解转化和极限的数学思想这一难点,可以作为一个整合点,这是因为这个知识点比较抽象难懂。请看小组探究,问题反馈这一环节。圆究竟能不能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呢?在白板上进行切拼,可能会拼成分成4份、8份、
16份等,观察规律(白板演示),引导学生继续猜想,是不是分的分数越多,越接近于长方形?就需要进一步验证。如果这个时候再让学生去动手操作将圆形纸片分成若干个均等的小扇形,分的份数多了,就不好插拼。教师在学生手工操作困难的情况下,可利用白板的快捷功能导入几何画板,在几何画板上进行操作,就能直观发现,分的份数多了,越来越接近于长方形。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使抽象难懂的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在几何画板的简单操作直观形象的演示中迎刃而解。这个整合点找的就比较合适,尤其是到了无穷多份时,信息手段凸显了自己的优势,同时说清了怎么整合,为什么整合,整合的效果,突破了重难点,使其成为课的亮点、兴趣点。
三、要有锐气—把握创新点,应用新技术,流露真情感
所谓锐气就是跟别人不一样,有新意,让别人眼前一亮。在结构上导入环节最容易先声夺人,或创设情境,或故事引入,或设疑引思,让开课与众不同。结束语或含蓄深刻,或戛然而止,或诗意袅袅,让人在无限回味中结束课堂。在内容上可以深度挖掘各种软件的功能,与课程的重难点相契合,如希沃白板中有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多媒体视频音频导入功能;信息提取的蒙层功能;重点提示的标注批注功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限时功能,更有符合英语学科特点的单词卡功能,使篇章结构更加清晰的思维导图功能等,这些功能的恰当使用,将为课堂带来一抹亮丽的色彩。
其次,信息手段要锐气,先进灵活。虽然说不是越尖端用得越多越好,但是要尽量恰当运用各种不同的信息手段。比如几何画板、网站、动画、电子书包等。毕竟是信息技术融合课,它彰显着信息技术的未来趋势,更是先进理念的载体。通过这些手段融合教学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教师实时获取全面性的课堂活动数据,包括按键回答提问,输入文字表达想法、绘制图形、编写作业等,再由这些数据汇整、比较、分析,教师能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学情立即采取有效策略来应对,使学生在一堂课中同时做到自学与群学的学习形态,在每一个学习基础上更进一步思考与厘清概念,取得真正可持久的学习效果。锐气还表现在要有强大的气场,饱含激情。如有位教师在《一面五星红旗》一文说课将要结束时,伴着音乐满含深情地唱起孙楠的《红旗飘飘》,将爱国的热情升华,久久弥漫在课堂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要有灵气——语言巧运用,环节巧过渡,时间巧安排
1.巧用语言。单一独白叙述容易让听者倦怠,单一教学语言又不能说清教者意图,要讲究技巧,交替使用这两种语言。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都要用独白语言。说的时候要用足够的音量,说起来语速稳健,清晰准确。教学语言则要声情并茂,让听者如学生身临课堂,收获满满。情境式开头唤起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探究愿望。巧妙使用教学语言能让整节课浑然一体,既有小溪般娓娓道来,又能不断激起情感水花,取得视听效果。
2.环节巧过渡。说课整体要流畅,环节过渡要自然,不要有“许多123”,像作报告似的。教材分析后,要确定目标时,可以这样说“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确定如下教学方法”前后呼应,承上启下。每一个环节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有一定逻辑关系。
3.时间巧安排。如果说课的时间是固定的,比如15分钟。最忌超时,直接影响评分。亮点大手笔渲染,非亮点用课件展示。个人感觉教学要素、目标重难点、教法与学法分析之类一般在5分钟内讲完。教学过程分析控制在8分钟以内,结尾反思2分钟。
五、要有才气——腹有诗书气自华,自我特长巧展示
说课稿要层次清楚,叙述完整。开头引人入胜,中间丰满圆润,结尾诗意盎然,给人以美的享受。说课者举手投足之间,自信满满,流畅自然,大方得体,显示出自己平时教学的积淀。要实时发挥自己的长处,普通话标准的可以把说课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粉笔字漂亮的可以在板书课题时露一手,歌喉婉转的现场唱一段,总之,拿出自己的一招“鲜”,将特长展露无遗。
综上所述,教育者要充分发挥说课这一有效教研形式,做到有底气、接地气、显锐气、透灵气、展才气,五气合一的融合课一定会神采飞扬,从而让信息技术为课堂插上腾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1]陈思铭,刘长凤.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研究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4(12).
[2]钟绍春.钟绍春:信息化不是平移传统教学模式[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4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