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为小学语文教学插上飞翔的翅膀 —现代教育技术下小学语文教学之“三观”论文

发布时间:2020-04-17 10:34:1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新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学将何以自处?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提出: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教学观念的更新。他认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应持三种教学观:语文本体观、学生主体观和教学活动观。杨再隋教授观点深刻中肯,为新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更新观念外,还要更新教学手段,才能使这三种教学观念切实落实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小学语文教学;三观

目前,在基于现代化教育技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持何种教学观念呢,本人认为,有以下三种教学观。

一、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实现语文教学的本体观

1.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利于把学习理解和学习表达统一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如何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呢”?许多时候,我们都是局限于课文表面,只停留在理解文章的内容上,离教学大纲的要求还很远。造成这种局面大致有两种原因:一是教师本身知识水平有限。二是教学手段落后,无法为学生搭建理解与运用的桥梁。因为每位教师都不可能是一部百科全书,不可能什么都精通,但现代教育技术就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给学生打开一扇窗户,为他们展示另一个世界,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声、光、色俱全的形象逼真的世界,为他们学习理解和学习表达打开一条顺畅的通道。

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可以让学生上互联网,发挥网上的巨大优势,使学生能够查找课本中介绍的各景点资料,包括图片、历史文献、民间传说、影视资料等,能够自制网页,自当导游,同时向同学介绍书本上没有的内容,这样一来,可以充分开拓学生的知识面,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把学习理解和学习表达有机地统一于教学的全过程之中;这也是陈旧、落后的教学手段根本不可比拟的。

\

 
2.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帮助学生“抠词抠句”。一篇好的文章,总有生字、新词、佳词、妙句,所以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揣摩这些字、词、句蕴含着的意思,进一步体会其蕴涵着的丰富思想感情,这样才能更好地积累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经验。但“抠词抠句”是属于更深一层次的理解学习,许多学生由于缺乏生活和情感的体验,而无法领会佳词妙句中蕴藏的东西。借助多媒体技术,它可以模拟真实场景,渲染环境,创造气氛,把历史拉到眼前,把抽象化作形象,把静态的文字变为动态的画面,使学生看得见,听得到,感受真切,领会便深刻了。如教《荷花》,为了引导学生品味“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中“挨挨挤挤”和“冒”,我通过视频,让学生观察满池的荷叶是怎样的一片叠一片,密得不留缝隙;通过动画显示荷花从荷叶中“冒”出来的动态过程。学生有了体验后,再读句品词便能领会其中的含意。学生说:“作者用‘挨挨挤挤’一个词就把荷叶旺盛时期的生命力展现出来了,一片片的荷叶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地展示着自己的绿色的生命。”……我想,如果没有借助多媒体技术,学生对于体会那些他们生活和情感体验较远的词句是不会那么深刻的。

3.利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指导学生充分而有效地读书。儿童时期是人的一生中积累语言的最佳时期。积累语言也是在积累表象,积累概念,这不仅有利于儿童发展语言,也有利于增长他们的知识和才干。课本中的诗歌、课文里精彩的片断都应花力气去指导学生读好、背好,这是积累语言的重要而有效的方法。有专家认为:一节好的语文课应当是书声琅琅,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议论纷纷,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情趣融融,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专家不仅把读书放在第一位,而且指出一节课“读”的时间不少于14分钟。如果教学手段落后,方法过时,再加上教师本身的朗读不是很好的话,指导学生读书就会单调乏味得多,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若能发挥多媒体的巨大优势,教师则能更好地激发兴趣,指导学生充分而有效地读书,实现语言的积累。

首先,运用音频,适时范读,指导学生读出“味”。课文中有些精彩的片段,含义深刻,个中的味道是授课教师和学生根本无法读出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引进播音员规范而富有感情的朗读进行示范,可以让学生模仿练习,帮助学生读出“味”。其次,创设情境,帮助理解,指导学生读出“意”。如古诗的意境优美而深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久远,不易理解;在课堂教学中若能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观赏中朗读品味,则能更好地读出诗中蕴涵的那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意境。

再次,配乐朗读,渲染气氛,指导读出“情”。文中描述的意境或优美或欢快或悲伤或沉重,学生理解进入情境后再配上一曲与意境协调的音乐,则能起到渲染气氛、把情感推向高潮的作用。在乐声中朗读,最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朗读十分投入。如教《小珊迪》一课,教师可配上一曲凄凉悲惨的音乐,学生读得泪流满面;教《长征》,配上雄壮激昂的音乐,学生读得热血沸腾;教《桂林山水》,配上一曲优美抒情的音乐,学生读得如痴如醉。

最后,模拟场景,表演读,指导读出“形和神”。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场景,可以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表演朗读时形、神兼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观

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不断地确立学生的主体、中心地位,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当然这必须要在“放”字上做文章,即精心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1)在时间上要“放”。把每节课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充足的时间中放手学习。(2)在空间上要“放”。教师不能以各种形式挤占学生的学习空间,要把空间还给学生。(3)在学习方法上要“放”。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课文,不搞一刀切,更要鼓励学生创造学习方法。现代化教育技术具备了大容量储存教育信息的优势,它可以穿越时空的界限,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学习资料。学生通过上网获取信息,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处理、表达和发现问题,利用网络资源探究和解决问题,提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计算机环境下的个别化学习和基于网络环境的网上学习,都是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可以实现课堂教学的主体观,真正落实“三放”。(1)学习时间更充足。课前教师深入备课,为学生搜集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或资源目录、网址,为学生搭建知识的支架;课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知识支架进入学习程序,通过阅读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或上校园网或上互联网,查找或下载、复制自己所需的资料,制作网页;也可在网上与老师、同学交换资料,交流学习心得、学习结果。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放手学生学习,学生发挥了巨大的学习主动性,从而也省去了教师低效、冗长的讲解,提高了学习效率。(2)学习空间更广阔。计算机环境下的个别化、合作化学习和网上学习环境是个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它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和学校、家庭、社会甚至在互联网上与世界各地、不同人进行沟通,学习空间无限广阔。(3)学习方法更灵活。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或创造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如自我探究法、小组合作法、访问网页、上网查询、互相交流、网上留言、网上讨论等。

三、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实现语文教学的活动观

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习语言的实践活动。为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课堂教学中,教师则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实现人人动脑、动手、动口的“理想氛围”,使学生开动各种感官,开动大脑机器,使想象飞起来,思维活起来,语言也活起来。

1.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学生爱“看”。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能调用大量的与课文相关的精美的图片、生动的视频、有趣的动画,像磁铁般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这种“看”出来的效果,是一些落后的挂图、幻灯片无法比拟的。如朵朵荷花竞相开放的镜头、鲜红欲滴的杨梅挂在枝头的画面、黄山奇妙的石头、五彩池神奇的景色、北大荒富饶美丽的草原等等,无不深深地铭刻在学生的脑海里。

2.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学生爱“想”。未知的世界对儿童是最有诱惑力的,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能为孩子展示一个丰富多彩的他们未知的世界,进一步吸引他们主动思维,主动探究,培养创新精神。如教《长城》,当长城雄伟壮观的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就迅速触动了他们的思维:秦始皇为什么要修筑长城?在那个时候,建筑技术那样落后,劳动人民是怎样把一块块笨重的大石头搬上山顶的?秦始皇动用了多少人,花了多长时间才修好这举世瞩目的万里长城?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

3.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学生爱“说”。每个人都有与人交流的愿望。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提倡个别化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学生都急于把自己学习结果与老师、与同学进行交流。这样一来,在每次的汇报学习课时,学生总是人人争着发言,希望自己的学习成果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或指点。

4.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学生爱“做”。上机操作是运用计算机学习的要求,让学生动手查阅资源,下载、复制所需资料,制作网页,人机对话,网上讨论,机上做练习、作业等等,无一不需要他们的动手动脑。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忙得不亦乐乎,在“忙”中也学到了很多的知识。

\

 
总之,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能充分、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他们学习生动活泼,从“我”的世界跨入更为广阔的周围世界;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可以使学生吸收社会各种信息,进一步拓展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可以使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发展思维,发展语言,发展健康的个性,发展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王爽.树立正确的“主体观”和“本体观”[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7(14).
[2]高承红.基于现代教育技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试题与研究,2018(1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406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