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不断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得到了大家广泛的关注。文中对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互动教学进行了阐述,目的是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与感知,从而完成品德与社会教育的教学目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具有人文性、实践性与综合性特征,良好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端正思想态度,提高道德素养,而互动教学法的应用则更有利于营造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本文针对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堂互动式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总结出了师生互动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希望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帮助。
关键词:师生互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策略研究
我们以教学目标为引导,进行师生之间的语言或行为交流称为“师生互动”。良好的师生活动对于促进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我们评价教育质量好坏的重要依据,直接影响我们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效果。新课程改革标准提出“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互动实现共同发展”,而传统的教学以灌输式为主,不仅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变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同时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让课堂教学变得死气沉沉,没有生机。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制课堂中实施互动教学就显得十分必要,不仅促进了学生道德与法制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质量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
明确的学习目标是学生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前提。当前一些初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没有找到或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学习规划,因此不能够合理地利用和规划时间,让课程学习变得低效,失去了课程学习的意义与价值。
(二)重思想政治教育,轻公民意识培养
受“分数论”的影响,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没有能够发挥出政治课程的价值。一部分教师自身对政治教学不够重视,也没有对这门学科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和了解,这种现象直接造成课程教学的滞后。还有一部分教师过于看重教学进度,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学情和学习能力,这样的课堂看起来丰富、充实,实则极为空洞。
目前,虽然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取得了一些进步,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部分教师经常把道德与法治课程变成一节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甚至有的教师把道德与法治课程等同于思想教育,这些都是不正确的认识。
(三)重知识传授,轻良好行为培养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离不开学生的自主实践和自主体验,更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互动教学更注重于学生内在意识的转化。传统课堂教师往往以知识理论为主,让学生不断死记硬背,进行填鸭式的教育来应付考试,造成学生虽然分数很高但公民意识淡薄,知识与公民意识之间的严重不平衡。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光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还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学生的一种内在的思想意识,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另外,教师在讲述课程内容时,往往只是单一地采用文字性的板书,使课堂枯燥乏味,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使学生出现厌学与抵触的情绪,为课程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阻力。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互动教学对策分析
(一)注重教师教学素养的提升
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就像“黑夜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学生的道路”,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准学习方向。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自身教学素质和能力的提升,要让自己的教学能力满足新形势下道德与法制课程的要求,从而实现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在进行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应该规范自己的教学内容,要具备扎实的法律基础,然后才能够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这样才能够对学生进行引导,才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条件和基础,才能够让学生明白做人和做事的道理,才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其次,教师要注重自身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一定要抛弃原有的“墨守成规”的教育教学理念,要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从而促进道德与法治课程互动教学的进步与发展。
(二)注重教师综合教学能力的提高
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的教师也应该转变原有的教学思维,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同时,要促进学生德育观念的全面及健康发展。此外,我们的教师需要具备扎实、宽广的专业知识,要不断进行理论学习和德育实践。最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认真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以饱满的精神面貌上好每一堂课,充分发挥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爱上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此同时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文化素养,最终实现互动教学的良好开展。
(三)注重教学中德育资源的整合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德育素材,这些素材涵盖古今,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教师应该通过个人的努力钻研,充分发挥同事互助、集体合作的优势,将教材中丰富的德育素材进行归纳、整理。在课堂中教师就可以向学生列举名人名言,感人故事,实现对学生的感化与教育,促进其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此外,我们还应该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在校外活动中进行体验,磨炼其意志,使其通过愉快的活动得到德育的熏陶。
(四)注重教学中评价方式的创新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过于注重分数,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的评价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要求教师必须结合学科目标和特点,以学生是否获得全面发展为重要指标来进行合理、科学的评价。同时要在评价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成果,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对学生出现的失误给予足够的指导,进而促进学生课堂的参与程度,促进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认知与人生价值。
(五)注重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在我们的教材及课堂教学过程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能否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对于提升德育教育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渗透,加强渗透的实效性。例如,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此外,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渗透。
(六)教师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初中阶段的学生虽然面对中考升学的压力,但是这一阶段也是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虽然中考成绩会对学生今后的择业产生重大的影响,但是思想教育的缺失则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在我们的互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眼光仅仅放在知识理论的学习上,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与引导。我们的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决不能放弃那些学习差的学生,更不能让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自暴自弃、随波逐流,教师要用热情和尊重去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
(七)明确学习目标
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就应该从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开始。初三学年时间紧任务重,所以在前期就一定要做好学习规划,让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这可以帮助学生在繁杂的学业中找到明确的方向,从而实现学习效率最大化,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首先,教师要结合学生学情和能力为学生设计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同时也可以为学生设计若干个阶段性目标和最终的奋斗目标。通常我们以学期为大界限,月考为小界限,明确学生要达到的学业水平。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难看出明确的学习目标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手段。其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要帮助学生及时改正自身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并及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状况,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让班级出现“人人向上,奋力争先”的良好学习势头。
(八)教师要尊重和理解学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许多学生也出现了早熟、思想复杂、个性强等心理特征,甚至有些学生还出现了明显的青春叛逆倾向等情况,所以我们的班级管理工作一定要以尊重学生为前提,教师要耐心地与学生交流。初中的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对事情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和理解,有着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所以在日常的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应该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核心目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民主精神,这样不仅让学生的管理能力得到充分锻炼,也能够让学生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感受到理解和尊重。例如,在班干部选举及班级各种规章制度制定的过程中,都应该采取民主集中的方式,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从而得到全班同学的一致认可。
(九)重视课外教学活动的开展
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制课程相对比较枯燥和乏味,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大量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课程学习的参与程度,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入到课堂学习中去,最终实现我们的教育教学目标。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引导学生,要把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认识到这门课程的真正用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语
要想让我们的德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把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上工作日程,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真正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才能彰显我们初中班级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于则锋.信息技术教学中师生互动的表现形式及应注意的问题[J].吉林教育(综合),2014(8Z).
[2]茅之怡.基于优化师生互动形式的导学案教学策略[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4(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4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