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引导社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主流思想,对指引青少年精神航向、引领其健康成长具有重大作用。作为承担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重要任务的思想政治课堂,理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教育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文从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和主要策略几方面进行了集中分析。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起到确定方向、规范引导的作用,对其科学、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教育他们理解、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首要任务,也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一)落实教育根本任务的要求
做好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课堂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有机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觉行动,从而成人、成才,将直接影响到教育根本任务的落实。
(二)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
当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上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电视、互联网、新媒体等给青少年学生提供大量信息的同时,也给他们的思想意识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如果学校德育工作不到位、缺乏正确价值观的引领,部分青少年可能会在价值观上出现判断不清、是非不分的现象,从而导致理想信念淡薄、思想道德滑坡,最终会阻碍个人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三)深化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部分高中学校对德育工作的认识有时会出现“错位”“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包括思想政治课在内的基础课程,片面追求考试成绩,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学校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重视和加强德育工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积极贯穿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营造有利于高中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和谐育人环境。
(四)高中学生健康成长的要求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智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在面对各种价值观相互交织碰撞时,自身的价值取向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自我意识明显加强,在心理、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对人生和社会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但面对市场经济发展和网络信息的高速发展带来的外界价值观多元化趋势,容易产生一些片面认识,不能正确看待社会的主流和支流,如果没有正确价值观的引领,容易走向极端。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根据时代的特点,以社会主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切入点,引导中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接班人,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也是学校德育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可行性
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性质来看,新修订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高中思想政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具有学科内容的综合性、学校德育工作的引领性和课程实施的实践性等特征……与高中其他学科教学和相关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任务”。高中思想政治课在学生德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中政治原有教材四个必修模块中的内容有很多契合之处,尤其是必修三《文化生活》对相关内容做了专门介绍。新修订的教材《哲学与文化》模块中分别以“人们为什么有不同的价值观”“面对价值冲突如何选择”“怎样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议题,探究了价值判断的依据和意义、生活中进行价值选择的标准、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价值观对自身行为的导向作用,探寻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高中思想政治课显然更具学科优势。
从社会实际生活来看,价值观念多元化且良莠不齐,加之青少年学生自身判断力不强,容易受到社会中一些错误观念、消极因素、负面事件的影响,从而导致价值观出现偏颇。因此,为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提供正面的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判断和认同,培养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也是高中政治教师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教师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推动学生学、知、行的统一。
三、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策略
(一)提升素质,以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既是学生的学问之师,更是品行之师,教师的人格魅力既是自身整体素质形象的展现,更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和感召力量,其一言一行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人生选择。教师自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崇与身体力行,教师浓郁的爱国热忱、崇高的事业心、强烈的责任感、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敬业精神会为学生树立起高大形象,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持久深远的影响,并能不断感染、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效仿老师的言行和人格,逐步树立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意识和观念。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以学习为要,修身为本,不断提高自身整体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举止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为学生做出示范和榜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抓好课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入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一手抓知识讲解,一手抓思想教育和行为引导。要认真挖掘教材,让教学内容尽量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靠近、融合,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悟价值观的内容。例如,在《经济生活》模块教学过程中,通过“信用工具和外汇”内容,教育学生树立“诚信”美德;通过“新时代的劳动者”内容,让学生明白劳动最光荣,树立“敬业”观念;通过“依法纳税”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法治”思维。在《政治生活》模块教学过程中,利用“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内容,让学生明确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的内涵。
在《文化生活》模块教学过程中,通过“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学习,用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引导学生明白“爱国”“富强”的道理。在《生活和哲学》模块教学过程中,借助“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内容,让学生通过人生价值的实现充分认识“文明”“友善”“和谐”的重要性。
(三)结合生活,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意义
当前,一些学校德育工作空洞说教多,有成人化、简单化的倾向,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世界,缺乏生活气息,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心理需求和生活实际相脱节,存在教与学、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现象,难以引发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共鸣,这样的德育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很难收到实实在在的教育效果。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课的四个模块,名称里都有“生活”一词,这启示我们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切实回归到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念上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了解学生因时代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带来的道德认知和价值观变化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一方面,在课堂教育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挖掘、精心设计,有机引入生活中的源头活水,通过生活事件的呈现、真实观念冲突的诱发等方式,将教材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正确的思想认知。另一方面,积极开展课外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瞻仰革命圣地和遗址,祭扫烈士墓,参观名胜古迹、现代企业,参加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的培育工作真正源于学生生活,从他们的真实生活中、从他们所处的时代寻找思想道德教育的素材,找准契机和结合点,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门很深的学问,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提炼、实践,要遵循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与发展规律,突出实践与体验,发挥好思想政治课堂育人前沿阵地的作用,真正将教材中的思想理论体系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唤起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切情感认同,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朱红霞.高中思想政治课中价值观教育的包容与坚持[J].才智,2016(26)7.
[2]李彰有.试论政治课教学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优化策略[J].教师教育论坛,2015(12).
[3]庄义静.高中政治课教学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5(2).
[4]齐卫平.思想政治课教育功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4(1).
[5]朱礼果.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考试周刊,2010(5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4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