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决定性因素。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通过阅读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进一步积累写作素材,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 引领学生读书,通过问题探索与创新进一步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本文基于此背景下分析探索 在突出问题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具体策略,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读出问题;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从学生全面发展与适应社会需要出发, 主要是培养什么样的人,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核心灵魂便是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人。 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 主要依靠学生在读写实践中的不断探索与积累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自我超越与发展的过程。 核心素养是信息时代与知识经济对于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核心素养教育也是世界各个地区与国家的共同追求。 在核心素养下, 具体到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教师必须要建立各学科间的核心素养体系,突出语文教育本质,能够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自我、突破自我。
一、“读出问题”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重要意义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根据相关心理学探究表明,一切思维是由问题开始,问题意识是思维的驱动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思维创新。学生的脑海中存在问题才会积极主动思考和探索,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产生求知欲望,能够加倍进行知识自主获取。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强调问题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意义,通过问题引领学生进行学习, 将问题当成学生学习道路上的驱动力, 贯穿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全过程。 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自主生成问题, 将学习过程当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由此可以看出问题是引领学生进行学习与探索的重要心理机制。 问题也是新课程改革的落脚点, 应当改变传统课程中一味接受知识学习, 采用死记硬背与机械练习的现状。 学生能够由被动式学习转变成提出疑问,自主思考和探索创新, 逐步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引领学生进行探索与研究等各项认知活动。
二、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概述
(一)教师过于重视知识传授讲解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有自读课和讲读课之分, 当前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阅读鉴赏文章主要是以单元结构进行编排的,每一单元的文章大约有 3-4 篇, 包括课外制度与讲读和自读这三类, 其中蕴涵着人文精神与文体内涵, 并且附有课后训练与单元知识阅读鉴赏的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增强学生的审美与文化等多方面的语文核心素养。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教师对于教材的编排理解有所偏差,选用了不恰当的阅读教学方法,并未区分出自读课与讲读课,通常是遇到一篇文章便详细讲解,主要包括讲解字词、分解句子、讲解段落、归纳中心、总结写作思路、课后练习等,并未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引导,对于学生的阅读问题不闻不问,并未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所以大部分学生难以达到预期的阅读教学要求。 这种灌输式教学模式难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认知,也无法增强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二)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
由于学生缺乏问题意识, 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的权威性以及教材内容和考试的权威性。 基于教材角度分析编辑者在编写教材时,尤其是课文提示与单元提示、课后练习中会明指或暗指文章的形式技法以及思想意义, 虽然能够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但是学生也会养成依赖思维,在阅读时会根据提示“凭借”,却并未依靠自己的阅读发现并提出问题,也无法体现出自己的真实阅读情景。 由于文本提示使学生养成了依赖性,再加上一些教师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便是学生有所质疑,也很少发言。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能够恭敬地听教师的文本讲解和分析, 对于教师的观点进行一一记录,帮助自己理解记忆。
例如, 传统的语文考查与评价方式也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命题者通常是进行主动发问,而学生只能够是被动作答, 考试时学生只能够回答问题却难以提出问题,严重限制了学生思维。 例如,部分理解性答案内容设置过于死板,范围也十分狭窄,并未重视学生的思维拓展练习,过于重视问题结论。 此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探究问题意识,也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读出问题”中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对策
(一)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真正放权给学生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正确认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及核心素养内容,进一步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能够由传统的讲授式阅读教学方法引领学生进行思维探索, 鼓励学生结合自主的预习内容大胆提出疑问,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与师生互动,学生能够你一言我一语进行探索和分析。 在交流过程中, 学生能够进一步开拓思维,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学生也能够了解自身阅读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积极借鉴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此过程中, 教师应当真正放权给学生,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与小组合读、师生互动等多元化方式,逐步掌握问题的解决技巧,才能够使学生爱上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思考探索,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
(二)从文章主旨进行提问,增强学生理解能力
阅读文章最重要的就是明白文章的主旨, 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主旨进行提问, 主旨内容应当直接指向阅读目标与相关要求,体现出较强的针对性,阅读着力点也应当集中在文本的重难点上, 才能够取得一定的阅读导向作用。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由于学生无法对每章中的每一句话或者是每项内容进行深度的信息加工,而是对于文章中的重点部分进行详细阅读,对于部分不重要的内容粗略阅读,甚至有的学生会不阅读。 所以教师应当围绕文本的中心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提问,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使学生能够完成阅读目标并且进入深入加工的信息意境之中,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引领学生学习《呐喊》这篇文章时,由于文章理解难度较大,篇幅较长,学生对于学习鲁迅的文章也存在一定的心理阻碍,教师便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主旨,段落的品读,可以通过图表整理鲁迅的少年与青年时期的追梦行动,然后与学生共同研讨文章中的 7、8、9、10 这 4 个段落,使学生分析鲁迅在文学旧梦梦想破灭后的心态以及情感变化,并且根据文本内容进行质疑提问。 通过这几个段落的分析揭示文章主旨,有助于学生突破文本难点, 从而很好地了解到鲁迅先生的痛苦选择, 并不是为了牟取利益和地位,而是为了寻找救国救民之路。
(三)从重点词句与语段提问,拓展学生思维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重要内容只能意会无法言传, 所以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在语言与对话过程中进行深入感悟。 由于文本内容通常是由词语到句子,从句子段落,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将文本中的词语和段落内容有效联系, 深入感悟文章的中心内容。 如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无法理解部分语句或段落,也会影响对于文章整体的理解,会对文章的语段产生质疑。质疑是学生深入阅读的重要基础,通过质疑学生才能够感觉到自身学习的不足之处,例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品读文本重点好的阅读范围,通过巧妙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遇到与日常生活与概念、科学观念不相同的情形时便会产生疑问, 引领学生进行分析探索,结合文本内容提出新的设想,在此过程中予以检验,进而产生提问。
例如,学习《荷花淀》中的情景描写,文章的对话虽然是简单的家常对话,但是通过细细品味便会体会到“妻子为什么总对他们几个特别关注?为什么水生脸有一些红,说话有一些气喘呢? 妻子在丈夫的神情举止中预感到什么呢? ”引领学生仔细阅读并揣摩语带寒意,深入理解人物内心世界,通过细细品味与体验逐步拓展学生思维。
(四)变换角度进行提问,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由于学生在应试教育理念下, 学习过程中通常会困于思维定势,根据常规的方向思考问题,在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 教师应当拓展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能够大胆的发现思考,鼓励学生进行质疑。 所以教师应当引领学生打破常规,能够另辟蹊径, 例如, 学习《雷雨》《项链》相关文章时, 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分析《项链》女主人公, 一直被人们视作贪图享乐, 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典型, 是否能够摒弃阶级偏见, 发现人物性格的闪光点呢? 然后引领学生通过阅读进行思考, 学生会总结发现主人公具有自尊自强且恪守信誉、 吃苦耐劳等众多品质, 学生在质疑与探索过程中进一步激活了问题意识与创新意识。
四、结语
我们能够看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众多的问题, 正是一个个问题打开了我们求知的大门, 使我们认识到形形色色的未知领域。 问题意识笼统的是指一个人的怀疑反思与评价的思维模式,在当前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要想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应当引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读出思维,进一步拓展思维,才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有针对性地进行发现探究式学习,不断拓展思维,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能力。 所以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更好地阅读,通过分析发现问题,逐步进行探讨交流,同时提高学生的问题思考方法,重视方法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简单高效的语文学习技巧。
参考文献:
[1]刘炳云.如何在普通高中大班额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新课程(下),2018(5).
[2]顾金燕.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其根源与矫正[J].新课程导学,2011(31).
[3]郝玉辉.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原因与对策[J].学周刊:上旬,2013(9).
[4]朱惠芳.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缺失原因探析[J].成才之路, 2014(2).
[4]张忠旺.在问题反思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数学教学,2018(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4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