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谈英语教学中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培养途径论文

发布时间:2020-04-15 14:05:2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育行业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传统的英语教学一般都是以教授英语知识和学习技巧为主,很少关注英美文学素养的培养。新时代下,要求学校培养的是多方面的人才,能够适应各种状况,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的培养就显得至关重要。文章主要从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培养的途径等方面进行深刻的剖析,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关键词:英语教学;英美文学素养;培养途径

一、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重要性

英美文学素养的培养主要是基于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对于英语的全方面培养,不仅是英语的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英美的文化及具体的作品,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学习,才能更好地了解英语的语言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有助于学生形成多角度的视角进行学习,在了解不同风格的作者的作品后,形成自己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认知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巩固了学生学到的英语语言知识,尤其是加深了对于单词的印象,起到了复习巩固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情感和人文素养,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的,不可能脱离其中一个单独存在,学习英美文化,能够在具体的氛围中学习西方人的审美方式,了解他们的评价体系,同时对于学生来说,了解外国文化对于学习和发展自己的本国文化也具有一定的辅助意义;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这个能力不仅包括驾驭语言的能力,在不断地学习和练习中,能够在更加具体的交流环境中,把握用词的重要性,增强语感,形成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交流方式,从而也能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是十分重要的。

二、学生英美文学素养培养的现状

由于英语是外来语,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很多学生缺乏一定的学习兴趣。在中华文化的影响下,已经形成了传统的思维方式,要让两种思维方式共存并进行切换,具有一定的难度。有的学生对英语本身就不敏感,学习语言的时候有困难,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英语时陷入一定的困境,在培养英美文学素养的时候,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

 
(一)学生对培养英美文学素养的积极性低

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习中华文化和汉语对一些学生来说已经有一定的困难了,英语相当于是我们学习的第二门语言,和汉语之间的差异性大,学习的方式及理解的方式等都不太相同,令学生在认知中对英语形成了一定的抗拒。英语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持之以恒地坚持才会有成效,但是大部分学生做不到这一点,甚至对于语言的学习已经形成了一种抵抗的态度。英美文学素养的学习尤其是人文性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和语言学习是一样的状态,因此学生对于英美文学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也没有形成英美文化的思维方式,自然无法理解。

(二)培养英美文学素养的教师水平较低

英语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我们传统的方式就是学习语言,没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也会忽视这个模块。并不是因为教师不想教授学生,而是教师本身对于这部分内容也比较缺乏的。他们对于英美文化的了解也比较淡薄,所以在面对学生的时候,无法将自己不太擅长的知识完整地传授给学生。大部分教师只是英语专业毕业,虽然有一定的思维方式,但是并未在真实的英语环境中生存和交流,因此学习和教授的东西只是从书本上学习所得的,并未真正实践过,这对于学生来说非常不利。

(三)只注重课堂教学而忽视课外教学

学校的教师在进行英语课程的教授时,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需要完成。教师们往往只重视课堂教学,认为只要在课堂上把学习的内容教授给学生就行,进行的是一种“填鸭式”教学,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的特点。忽视课外教学,令学生在课内和课外产生了断层,误认为只要完成课堂的任务就行,殊不知语言的学习是不间断的,需要我们在平时加以练习才行。而且课堂的内容大部分是针对应试教育的教学任务而定,对于学生的口语培养的联系还相对缺乏,造成我国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笔试成绩往往高于口语成绩。

(四)英语教学内容重语言轻文化

英语教学过程中常有四个模块的分类:听、说、读、写。这是学习英语的最主要的方式,主要是从语言的角度,掌握单词的写法和意思,掌握语法,从而才能翻译句子,进而才能把题做对。这是英语学习一贯采用的方式,而且课堂上学习英语的时间有限,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重语言而轻文化,这也造成了学生存在文化断层,英美文学素养偏低的现象,无法从根本和源头上理解英语的存在方式,学习起来感觉困难,这也是在后期需要教师反思的。

三、英语教学中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培养途径

英美文学素养的培养能够从文化的角度帮助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同时增强他们各方面的素质。在发展的进程中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努力克服,以下阐述一些培养英美文学素养的具体途径,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一)英语课堂教学要丰富化,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英语的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需要改善。首先就要丰富课堂内容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搜索一些英美文学素养的资料进行阅读。如在课内,可以开展品读优秀作者作品的活动。在英语课堂内开展品读鉴赏活动,能够在群体的环境下引导学生进行西方式的思维,充分理解作者的感情和思想活动,并且可以以情境模拟的方式,了解句子的意思。找出其中经典型的语言进行鉴赏,挖掘写作的背景和相关知识,挖掘作者的生活经历,剖析时代背景,充分了解这些知识以后,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自然而然地提升其在英语课课程学习上的兴趣。

(二)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相结合,促进师生互动

教师只注重课内的教学而忽视课外的教学,造成了英语学习只存在于课堂学习之中,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脱离了学习英语的本质———为了应用于日后的生活和交流。英语作为全世界通用的一大语言,所占地位非常重要,我们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为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好基础。学习英语要促进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相结合,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沟通和交流。课外阅读与课内教学相比同样非常重要,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阅读的作业,邀请家长和学生一起来完成,同时制作合理的课外教学评价体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课内和课外教学的重要性,并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向教师求助,教师及时给予解答,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师生之间的互动是破解学习障碍的有效方法,教师要注意和学生的沟通方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和理解问题。

(三)利用“互联网+”的形式进行素养的培养

英美文学素养的培养对于英语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学习之外,还要在信息化时代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进行英美文学的学习。互联网上有很多课堂内容没有的东西,在互联网上更多地关注英美文学的资料,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完善学生的知识资料体系。教师可以引进“希沃白板”进行课堂教学,对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在慕课以及其他的教学网站上,通过自主搜索和学习知识,达到增强英美文学素养的目的。“互联网+”已经应用在众多领域,应用在教育领域中同样能够带来极大的好处,发挥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开展多种形式课外活动,有效利用第二课堂

现代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第二课堂的利用。第二课堂是挖掘学生兴趣,发挥学生优势的平台。教师在第一课堂教授的知识可以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形成连贯效应。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就要求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如英语的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纯英语的话剧舞台表演,这些都是让学生积极应用英语的良好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表演欲望,在不断的练习中,加强对作品和英语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学校还可以邀请专业的教授开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英美文学,并对他们提出的问题给予及时的解答。定期开展英语电影的鉴赏课,让学生形成英美文学素养中的思维。

(五)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提升教师的素质

师资力量是学校和学生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学校的形象名片。要想提升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的英美文学素养,就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技能和素质,只有教师具有完备的知识体系,才能向学生进行教授,学生才能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汲取那些具有营养的知识。提升教师的素质,不仅要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更重要的是提升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

\

 
(六)强化学生的课外阅读

英美文学素养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在日积月累的学习中获得。因此,教师需要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课外阅读,利用大量的阅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从而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同时也推动英语教学工作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课外书籍,要求学生制订阅读计划,在每天放学之后,专门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阅读,以强化对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培养。

综上所述,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有助于学生形成完善的学习和知识体系,对学生在日后的英语交流中从外国人的思维角度出发,无障碍地进行沟通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其安,卢璟.欣赏英美文学提高学生人文素养[J].中学生英语,2014(8).
[2]薛丽.英美文学教学与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397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