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家校共育是对学生进行良好教育的重要保障。然而在牧区,因为一些特殊条件,在家庭教育方面尚存在一定的问题,故就牧区学生的教育特点进行分析,结合牧区中的人文教育氛围,对牧区家庭中的教育问题进行探索,从多方面探究能够提升牧区学生家庭教育质量的教育方案,以促进牧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牧区学生;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
家庭教育对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牧区中的环境不同于城镇中的环境,具体表现为地广人稀、人口流动性较小,牧区生活较为孤立,因此家庭教学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意义尤为重要。但是由于学校教学环境与牧区生活存在较大的差距,家庭教育质量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究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题。
一、牧区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环境影响学生的能力
牧区所处的环境与城镇化地区存在差异,地广人稀、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等影响着学生获取信息的来源,再加上不少牧区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语言,在与其他民族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使得学生在获取学习信息的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牧区中孤立生活的特点,使得学生在学校学习与家庭学习中形成一定的落差,不同的环境氛围影响学生的思考方式和学习习惯,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着较大的影响。牧区中的生产生活方式主要是放牧牛羊,牧民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然环境;在生活环境方面,主要是远离村落一家一户地进行生活,以便更好地开展放牧活动。牧区中的这种生活方式限制着学生的日常交往范围,学生主要交流的对象在家庭内外,这使得学生在进入新环境时不能够主动地融入,不能够主动与人进行交往,再加上语言不畅,学生的人际交往也成为问题。一些学生由于习惯了家庭中的方式,在住校期间经常会出现想家情绪,加上人际交往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会因此生出一定的厌学情绪,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一些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熟悉了当地的规则与习惯,在融入新环境时不能适时做出改变,导致学生在处理一些琐事时仅依照原有的生活习惯进行处理,给新环境下的生活带来一定的问题。
(二)家长行为影响学生行为
家长是孩子的日常表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模仿家长的行为。在牧区中由于各地的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家长难以适应快速的发展变化,在融入新环境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孩子在这一过程中,不少行为模式依照家长进行学习,在处理一些问题时存在漏洞。不少牧区家庭的家长对城镇化的变化缺乏思想准备,不能够根据时代的变化适当改变生活方式,出现了固守传统的行为模式。在牧区中主要是以家庭制的方式进行生活,孩子在生活过程中对家长的日常行为给予更多的支持,这使得家长难以依照时代的发展进行改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少家长的日常行为较为粗鲁,出现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的不良行为,孩子认识不到这些行为的不正确性,在生活过程中会进行效仿,在无形中受到不良的影响,养成错误的生活习惯。
(三)仅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
一些家长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仅仅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将关注点聚焦在孩子的班级排名中,这种教育理念存在较大的缺陷,对孩子的成长不利。每个孩子都有自身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能力,在统一化的教学模式下,孩子们往往难以适应学校中的教学模式,因此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着孩子的成绩。牧区中的一些家长不能接受一些教育理念,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难以发现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再加上不少家长忙于日常生活,难以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对于孩子的日常学习情况了解程度不足,仅认为班级中的排名以及学习成绩反映了孩子的学习能力,在交流不畅的情况下,家长与孩子之间就学习问题出现了较大的意见分歧,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孩子难以向家长说明学习中的各种困惑。一些家长不知道如何正确地指导孩子的学习生活,加上思维方式的限制,孩子与家长之间存在一定的代沟。
(四)教育方式存在缺陷
牧区中的不少家长擅长采用命令式的教育模式,认为家长的命令和建议孩子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实行命令主义和家长主义,孩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出现一定的逆反心理。家长不重视孩子对于某件事情的意见,仅仅依照自身的想法来安排各项任务,孩子难以感受到在事件中的参与感,对自身能力容易产生怀疑。一些家长信仰封建迷信思想,容易传授给孩子,学生在学校中的表现带有封建迷信的色彩,不符合学校中的科学指导发展思想,学校中的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牧区中的收入较高,一些家长认为应为孩子提供更加优质的生活条件,孩子在花费资金的过程中不明白资金规划的意义,对金钱的管理分配意识较差,养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一些家长采用暴力的手段对孩子进行管教,这使得孩子的身体和心灵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伤害,孩子对于独立和平等的观念认识程度不足,对家长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依赖。
二、提升牧区家庭教育质量的教育方案
(一)充分发挥环境教学优势
牧区中拥有特有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氛围,在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地发挥相应的地理优势和本民族的民族特点进行教育。家长应鼓励学生积极融入学校环境中,鼓励学生在宿舍中与朋友相互帮助,相互关心彼此的生活,共同学习,促进学习成绩的共同提升。家长应注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教会孩子在融入新环境的过程中,学会用富有趣味的活动来安排自己的生活,可以将在宿舍中整理内务、洗衣服等生活事件变得更加有情趣。鼓励学生在宿舍内部加强文化建设,将本民族的文化推荐给宿舍中的朋友,团结宿舍中的同学将宿舍进行改造和设计,增进与同学之间的感情,加强对彼此之间的了解,扩展除了家庭之外的交际圈。
家长应鼓励孩子积极参与班级中的活动中,鼓励孩子担任班级中的职务,组织开展一些积极向上的健康游戏活动,同时应联合其他的同学参与活动中,建立和睦友好的班集体。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待提升,可以建立起相应的学习小组,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共同合作意识,学生应积极地融入学校中,积极参与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联合班级中的学生共同打造优秀向上的班集体,建立起团结向上的班集体氛围。这样一来,班级中的学生能够加深对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让学生融入相应的环境中,减少学生对于家庭的想念次数,能够用更加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学校生活,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引导学生与家长共同开展活动
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活动,能够帮助家长和学生共同转变生活理念,了解最新的时代思想,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适应社会的最新变化。家长应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抽出一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同时,家长可以与孩子共同设计日常规划,让孩子能够参与到家庭事务管理过程中,认识到自身的能力,感受到平等自由的优势。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牧区社区组织的活动中去,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与家长共同进行学习和提升。
学校可以与社区开展合作,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了解学生的社会活动参与状况,丰富学校内部的教育资源,扩展学校的文化资源量,根据不同学生的生活特点制定出能够让大多数学生接受的管理方案,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校中的关怀,积极融入新的教育教学环境中。
(三)指导家长重视学生学习能力
家长应理性地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不能仅凭孩子的班级排名和学习成绩来判定孩子学习的努力程度。家长应积极了解孩子的学习状态,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发现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学习中的问题与孩子共同进行商讨,设定出一定的补救方案,让孩子能够认识到自身学习方法的错误,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进行改正,提升自身的学习成绩。学校中应遵守相关的规定,不给学生的成绩进行排名,引导家长以一个正确的态度来理性地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能够正确地认识成绩只是孩子学习能力的参照,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孩子的实际水平,应对孩子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进行全面的了解,依照孩子的自身学习特点,设计出适合孩子学习的学习方案。同时家长应积极鼓励孩子参与到学校活动中去,不能一味地进行课堂学习,而要考虑孩子的自身特点,进行全面性的规划和发展,促进孩子能力的全面提升。
(四)改进家庭教育方法
不少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应对家长在教育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指导,以便更好地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进行衔接。教师可以借助家长会指导家长采用科学的教学理念来进行教育,避免采用暴力的教育手段。鼓励家长树立起平等教学的理念,加强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相互交流,引导家长关心孩子的日常学习状况和心理情况,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情绪变化。对于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家长与教师应对孩子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设定出提升方案,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选好教学突破口,让孩子能够在科学的教学方案指导之下,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提升学习成绩。家庭与学生之间应设定好一定的沟通与交流机制,联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学生的管理。明确学校与家庭在学生成才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相应的任务做好分工,制定出一定的转化方案,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联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牧区家庭应转变教学理念,充分发挥牧区地理位置在教学中的优势,加强孩子与家长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建立家长与孩子共同学习的模式,促进牧区家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良忠.西藏农牧区家庭的教育观念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
[2]凯忠生.牧区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教育,2014(2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3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