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预习作为阅读教学中的关键性步骤,对构建高效课堂必不可少。在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积极实施预习策略,能很大程度上推进课堂教学活动。要抓好学生的阅读预习,教师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合理的情境创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合理的评价,以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文章基于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预习策略进行了相关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预习策略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能帮助学生培养语感、促进领悟、提高审美、发展想象,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等。但目前很多小学的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并不乐观,教师应该积极采取措施,使学生能最大程度地提升自己的语文阅读能力。其中预习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融入阅读教学活动中,而且能够增加学生与作者的共鸣。经过长期的预习训练,学生能够快速地形成阅读的习惯,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预习在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预习对语文阅读的催化作用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能够获得正确的观念,能够填充自己的知识体系。预习就是作为整个培养计划里面的催化剂,使得教学活动与学生接纳能力能够快速融合。预习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满足当代教育背景下的培养目标。
(二)预习能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
经过一定时间的预习训练,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搭建出文章的核心内容,这对于学生的归纳能力是一种积极的训练。预习能够帮助学生减少第一遍阅读的陌生感,随之在教师的阅读教学中能够做更深层次的探讨,学生能够紧跟着教师的讲解,融入阅读中并与作者产生共鸣。同时,预习还能够让学生从更深入的角度去探索文章,去研究每个字词的用法,能体会到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精妙之处。
(三)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预习习惯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自主思考问题。课前预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学生对阅读课文的预习情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产生预习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中做阅读教学的主人,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整体结构和课堂细节的作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相吻合,就有了成功的快感,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
二、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的预习现状
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教师让学生自己进行阅读,但是没读几分钟就让学生停下了,然后抽学生站起来进行朗读,但又在学生没读完时就又让其停下,这就会导致学生出现很多错误。再就是一些学生因为文章没有读熟,所以不敢站起来朗读,也不敢站起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经常回答问题的往往只是几个固定的学生,从而令很多学生的存在感极低,学习效率也很难提高。所以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预习指导还有较多的问题,简单归纳一下就是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们阅读的时间不充分
教师总担心小学生们读不懂,所以在课下没有要求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只在课堂中花费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教师按部就班地带领学生学习课文,学生在教师的授课中不会产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更不会去积极地搭建文章体系。所以说,如果学生的阅读时间不够,就很难在这方面有进步。
(二)学生们预习的目的不清晰
很多时候学生在进行预习时只是听从教师的话,为了预习而预习,不知道预习的目的,不知道为了什么而预习,也并未用心去预习,也许读完一遍之后对所读内容都不了解,只是在进行有口无心的机械阅读。
(三)学生学习的参与度不高
教师在进行提问或者让学生站起来朗读的时候,往往只有几个积极的学生参与,大多数学生都像旁观者一样,规规矩矩地坐着旁听,学生没有实际地参与进去是很难提高自身学习能力的,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也会大打折扣。
(四)教师的预习指导不够到位
学生在进行预习的时候,只是把文章的字句读出来,而对句子强调的感情、语气没办法读出来,使得阅读的文章在学生的脑海中显得很生硬,而且在预习过程中,教师也缺乏让学生融理解和感悟为一体的指导,这对提高预习效果也非常不利。
三、基于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预习策略研究
(一)进行合理的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经常在说,兴趣在学习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兴趣后才能更加主动地学习,学习效果才会更好。所以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要在推动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下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内容和相关的问题进行合理的情境创设,以此激发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可以抛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文。学生有目的性的预习会更有成效,也会大大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接下来,教师需再对各个小组进行一定的指导,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能够更主动地去了解问题并进行思考,对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非常有帮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够更好地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这有利于渗透和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理念。
(二)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合理评价,鼓励其再接再厉
每次在完成小组合作预习学习之后,教师都要根据各个小组的预习情况进行合理的评价,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鼓励学生下一次更好地进行小组合作预习学习,同时也能对学生们的预习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拟定之后的学习计划做好准备。可以通过“以分量化”来对各个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考评,每次小组合作教学结束的时候,评选出“最佳组员”“最佳表现组”“最佳活跃组”等,以此鼓励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小组合作预习学习中去。同时,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在课余时间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和个体差异,以此更好地把控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强度。通过教师的评价,学生能够在下一次做得更好,也会以更饱满的热情去学习,并进行积极的思考。让教师的鼓励成为学生思考的动力,让学生敢于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勇于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三)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预习习惯
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预习时,教师应该坚持学生是独特的个体、有独立的思想,不应以教师的意志强行转移的原则。因此,预习活动中需要保证学生占据主体地位,而教师则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避免直接向学生输入知识,需要掌握课堂上的互动环节,积极调动课堂的氛围,争取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因此,养成小学生的阅读习惯可以从下面两点着手。
1.营造阅读预习的氛围。通过与学生的沟通,积极建立班级管理制度,明确共同发展目标,建设一定的组织结构,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让集体成员之间形成平等、融洽的氛围。这种积极的阅读预习氛围,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阅读预习意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在交流中增强交际能力,对于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知识拓展也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另外,这种学习方式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好处,非常值得师生们学习和探索。
2.养成健康的阅读预习习惯。教师应该在每周的课堂中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培养阅读预习习惯,且要与家长一起共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预习习惯,比如每天坚持阅读预习,对自身阅读情况进行记录,从而循序渐进地提高阅读水平。
(四)尊重学生,和学生平等沟通
目前很多学校还处于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下,教师保持着传统的威严,一味地用教学制度限制和批评学生,教学方式显得单一,缺少灵活性。新课程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和学生平等相处。因此,教师应该放低姿态,站在平等的角度上了解学生的想法,并与其进行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的语言和行为。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诚意与热情,从而使学生与教师能够增加亲近感,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与教师更好地交流,而且在这种亲近感下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对学习产生兴趣,从而能够积极配合教师的指导完成预习工作。积极利用并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可以通过微信来加强教师、家长、学生在课堂外的联系,教师通过互联网可以及时地解决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帮助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从家长处获得学生的学习情况,方便教师及时做出教学调整,家长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明确学生每日的预习任务,更好地监督其预习,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教师基于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预习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明确了预习的重要性,增强了预习的意识。学生需要重视语文阅读中预习的作用,让预习成为提升自己学习能力的催化剂。教师应该积极采取措施使得学生能够在最大程度提升自己的语文阅读能力,坚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引导者的原则,最大程度上尊重学生的多样性、独立性、独特性等,积极培养学生构建文章体系、抓取关键信息、领悟语句情感、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而在预习活动的训练中,学生能够有效地实现以上能力的提升。预习作为小学生必不可少的阅读步骤,教师应该积极引导,从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活动中融入预习培养环节,延伸至学生在课下主动预习。
参考文献:
[1]王天增.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策略[J].学周刊,2015(35).
[2]王静.如何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的实效性[J].黑河教育,2015(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3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