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从中不难看出,无论对于个人修养、社会进步还是国家发展来说,加强人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十分重要且非常必要。尤其现代青少年群体,由于生长环境的优越性,他们普遍存在“90后”“00后”时代特质,许多人由此而患有“思想软弱症”或是“精神缺钙症”。国家从顶层设计开始,并由上而下地大力倡导“以德树人”,正是出自于这一根本因素。“教妇初来,教儿婴孩。”小学教育是开展德育教化的原始黄金时期。笔者结合小学体育教学的实践与反思,在认真解析其意义和作用基础上,立足于构建“寓教于育”基本途径角度,试对此作出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关键词:小学体育;思想品德教育;寓教于育;立德树人
有业内人士说道:“体育是载知识之本,寓道德之舍。它不仅可以强筋骨、增技能,而且还有长知识、调感情、健意志之效。”然而,由于传统教学、应试模式及其惯性力量等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体育课程活动普遍存在“重体能技能教学、轻思想健康教育”的不平衡现象。这不仅削弱了应有的内涵、价值与意义,还直接地导致了“高消耗、低收益、低层次化发展”的不良运行状态。在大力倡导“立德树人”的新形势下,学校教育及其广大体育教师,应努力坚持思想品德教育,不断显现体育课程活动的丰富内涵,有效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注入活力元素。就小学体育课程来说,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体现在哪里?又如何寻求有效途径来实现德育活动的良好目标呢?笔者试简要阐述之。
一、简析小学体育课程中加强德育渗透的意义和作用
在学校教育中,“体育与健康”是一门以训练学生体能与技能为手段、以促进身心健康为目的基础性学科。与其他课程相比较,体育教学同样承负着“教书+育人”的重大职责;有所不相同的是它以室外活动为主,具有较大的开放性,更是在各项运动中培养并发展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思想品德,进而从整体上促进学生德育的整体发展。就小学体育教学来说,加强德育渗透的意义十分重大,作用可观可感,集中地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根据心智发育规律,小学阶段正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初始阶段,积极开展寓教于育的德育渗透活动,有利于帮助学生自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其次,由于深受思维、心性和实际阅历等因素的限制,小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都不够成熟,严重缺乏是非得失的判别能力。正因为如此,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说,既不容忽视又不可或缺,既是“初乳素”又是“助长剂”,既是“必需品”又是“营养品”。再次,也是最为贴切的一点,体育课程融“学与思”“做与用”“感与情”“健与美”“品与德”等于一体,有利于在生动活泼、丰富多元、有动有静中培养小学生的思想品德,促进他们“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和整体进步。总而言之,这种个性化特点和独特性优势是其他课程所不能企及的。
二、对小学体育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的简要性实践与反思
“教无定法,却有章法。”我很早就重视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并在多年来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作出了与之相应的探究活动,取得了一些成效。现简要总结如下,乐与同行分享和商榷。
(一)善以“辅助训练”为由,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自律意识
丰富多元的体育运动项目,始终离不开一些有利于体育教学的“辅助性”训练,而且它们贯穿于各项活动和各类环节之中,如课前“热身活动”和结尾“整理活动”等即是如此。然而,诸如此类的辅助性训练,看似简单易行,却是不容忽视且无可或缺的重要有机组成。以“队列队形”的基本训练为例。这是室外体育课的“必修项”和“常规项”,而且至少发生在“上课前”“下课前”这两个活动环节。这种形式简单的辅助性训练,非常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纪律意识、规则意识和律己能力。为了尽可能做到“快、静、齐”,在加强训练的同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这一信息平台,引导小学生认真观摩解放军有关训练的视频资料,让他们从身临其境中切实感受到“什么是纪律”,自觉主动地以解放军为榜样,认真学习纪律作风,严格要求自己,在整列期间不随便讲话、随意晃动,遇到特殊情况能够及时报告,一切行动听从指挥。再以“游戏体育”活动为例。认真告诫并严格要求小学生,在进入游戏角色后,必须坚守规则约束,任何挑战规则底线的人和行为,都会无条件地接受惩罚,如“犯规、假死、重复训练、出局”等。
(二)善以“机械训练”为由,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意志品质
众所周知,体育项目训练对于身心的消耗比较大,尤其是一些无可规避的“机械性”训练,如“中长跑、耐久跑、投掷类、跳高跳远”等田径类运动项目,不仅内容枯燥、形式简单,而且需要不断地进行重复训练。这对于身心稚嫩的小学生来说,不失为既消耗身体又触及心灵的双重挑战。正因为如此,许多小学生对诸如此类的机械性训练,实在是“唯恐躲之不及”,甚至“畏之如虎”。有鉴于此,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尽可能地向小学生讲述这些训练的意义、作用和好处,以努力减轻他们的逆反心理和精神负担;另一方面,充分借助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手段,着力转移小学生的精神注意力,以变相地降低机械训练造成的负面影响。比如,在“中长跑”课堂训练过程中,通过“变形跑”“警察缉盗”“老鹰逐兔”等形式,以此活跃训练活动的氛围,逐步打消部分小学生放弃奔跑的念头;与此同时,我一边“陪跑”一边激励,还引领大家激情地唱起了《奔跑》之类的励志歌曲。在完成训练任务之后,认真及时地给予表扬和肯定。如此而为,不断提高小学生的耐力值,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
(三)善以“团队训练”为由,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合作精神
现代社会需要“善于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而且“大合作就会有大成就,小合作就会有小成就,不合作就不会有什么成就”。令人遗憾的是,现代小学生多长于“独生(或少生)子女”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他们在“1+2(甚至1+X)”家庭生活之下,普遍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式性格心理,因而严重缺失“相互合作、主动配合”的思想和精神。这与“核心素养观”指向下的教育需求和发展趋向真正地难以吻合。正因为如此,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借助课程活动中的各种优势,在努力铸造个体化优良品质的同时,更要善于通过“团队训练”这一途径和方式,注重培养小学生相互之间的团结意识和合作精神。比如,通过“左右式绑腿互跑”和“背对背夹物行走”等一些游戏活动,着力训练两者之间相互协作的意识能力;在“篮球对抗”“足球比赛”等一些体育活动中,注重培养多人之间的共同协作意识。除此之外,还要善于通过对以多人学习小组为基本单元的集体训练和教学考评,一方面逐步消除部分人的“个人英雄主义”,而在另一方面,积极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精诚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四)善以“挫折训练”为由,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成功信念
人生之旅是绝对不可能一帆风顺的。与之相应的,“无限风光在险峰”这一信条式哲理却是一个绝对真理性的命题。既然如此,为什么不从小时候就开始培养一个人的耐挫意识和承受能力呢?就这个角度来说,小学体育教学活动具有独特性优势,是积极开展“挫折性训练”的有效载体和良好平台。比如,在“阻力跑”“阻挡跳”“攀高”之类的训练活动中,有些体育基础欠佳、性格趋向内向、学习能力不强的小学生,他(她)们出自于种种因素的障碍,自觉做一个“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却不敢或者不愿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有鉴于此,教师要本着“以生为本、以学为主、战略指向”这一指导思想,在努力作出“激励、唤醒、鼓舞”的同时,更要通过“委婉变通、曲线引领”的方法,积极有效地引领他们。再以“阻力跑”为例。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对于那些心有阴影的小学生,教师可暂时把“实物阻挡”换成“虚物阻挡”,把“硬性阻挡”换成“柔软阻挡”,待他们慢慢地适应一段时间后,再逐步恢复原来的常规训练。如此而为,非常有利于在“挫折性训练”体育活动中不断增强小学生的进取精神和成功信念。
(五)善以“激励评价”为由,注重培养小学生的体育精神
现代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和主要任务,并不在于刻意培养所谓“专业型”的体育运动人才,而是坚持在“健康第一”的正确指向下,着力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体育意识,从而为锻铸他们的“终身体育精神”奠基铺路、注入活力。正因为如此,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打破传统以来的“硬性评价”,并且把“激励性评价”积极有效地渗透其中。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知识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其义强调说明了“激励性教学与激励性评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样道理,体育课程的教学与评价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比如,对于同一种体育项目的教学与评价,执教者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需要,按照“体育基础、学习能力、态度品质、性别差异”等因素,作出“因人而异”的自由调整。在教学评价环节,更不可“用一根尺子量人”。尤其对于体育“学薄生”和“潜能生”,更要坚持以“鼓舞、启迪、引导”为主的教学形式和评价手段。还有,要善于把“教师评学”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把“结论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把“个体性评价”与“团体性评价”相结合。如此而为,才能不断放大“终身体育精神”培养的良好效应。
参考文献:
[1]包慕昌.试论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10).
[2]陈旭东.小学体育与德育的渗透教育探讨[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5(12).
[3]于国涛.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14).
[4]刘杰.浅谈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立德树人[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8(4).
[5]谭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使命推动体育与健康教材的建设与发展[J].中国学校体育,2014(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3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