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对一篇课文条分缕析,无法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而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运用联结策略,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在教学程序上体现“先学后教”的特点,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学,自己谈,自己问,则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只是稍加点拨,学生的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从而自主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使语文阅读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联结策略;阅读教学;学生能力
很多老师在拿到文章时都会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在授课时会抓住重点段落、词句进行讲解,力求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欲望。然而老师是否应该思考一下,这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阅读学习有多少实质性的帮助呢?学生是否真正学会阅读了呢?其实我们现在的阅读教学更多的是停留在让学生学会课文的相关知识上面,而不是让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要知道新课改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要求学习不应该是由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的过程。今天我们要介绍大家用的阅读策略——联结策略,这是一个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在教学程序上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学,自己谈,自己问的教学方法,这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是非常有帮助的,又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和要求。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联结策略,需要我们重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搜集信息。在进行文本阅读时,通过处理信息,帮助学生重新组织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教师要引导学生,让文本与他们自身所处的环境、生活的经验紧密结合,进行链条式的拓展;不断地加强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在此过程中,可以围绕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一步地探讨,对于文本的认识,是学生自己体会和感悟出来的,而不是由老师硬“塞”给他们的,这样效果会更好。联结策略力图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同类型文章的阅读技巧,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该如何进行联结策略呢?
一、问题联结抛出情感经验
首先,教师要掌握文本内容,根据文章的结构、内涵设计一个主要问题,引领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需要注意的是,问题的设置最好与文本、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问题的提出要能够引发读者对文本的思考,也就是根据文本提出一个“议题”。这里的“议题”一定要注意是与阅读内容有关及学生在情感经历中有一定思想认知的问题。通过问题的指引,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理解或者是相似的经历说出来。教师再结合阅读内容引导学生形成对于阅读内容的一个议题,这样学生在情感的引领下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对文章的阅读中去,因为有共鸣,所以学生往往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而我们引导归纳的议题,就起着穿针引线的连接作用,这比学生只是单一的阅读获得的收效要大得多。
例如在学生阅读《给予是快乐的》这一课时,在上课前我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明白什么是“给予”吗?能说说给予别人和别人给予你不同的感受吗?这个问题首先让学生明白“给予”的意思,之后对“给予”分两个角度思考,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感受,当自己给予别人时,自己看到别人接受自己的给予会高兴、会激动等;当别人给予自己时,自己很感激。学生联系自己的经验思考问题的过程会激活他们的思想,调动他们的情感,学生的主体意识也就充分地表现出来了。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带着自己对议题的思考来读文章,就是唤起学生的再一次个人经验和文本的联结。让学生对文本内容与自己的个人经验进行对比,此时的对比只是表面的对比,为的是让学生有想阅读文本、挖掘文本的兴趣。因此联结策略唤起学生自己的经验,经验与文本的结合会大大激发学生主动阅读探索的兴趣,这时非常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也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二、多种联结融入文本真情
在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建立句子间、段落间的联结,让学生逐渐完成对文章整体认识的建构。在建立句子与段落间的联结时,要让学生有意识地建立生活经验与文章内容的联结,让学生在大脑中获取与知识相关、整合较好、比较容易记住的背景知识经验。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旧知识不断被激活,会在学习文本内容时有更深的探究。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旧知识不仅仅是刚刚说到的个人经验,还包括学生自己的所见所闻,学过的与文本相关的文章、段落。
实际上,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就是不能够全面看待问题,经常把局部经验当成文本主旨,这样容易出现主题性偏差。通过多种连接构建有效的联系,这对于学生宏观上把握阅读主旨是非常有帮助的。
例如,在阅读《学会看病》这一篇内容时,教材的侧重点更多是在母亲的角度来叙述看病的过程,且在逻辑顺序上要乱一些。而文章中的“学会看病”是让学生了解妈妈让孩子自己看病,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而此时老师可让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看病过程,从而达到文本与经验的联结,展示关于医院科室的图片,图像与文本联结,就会让学生真正了解看病的过程,以后自己生病时敢于独自面对,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情感。这样的联结,既能够把文本中没有明显呈现的逻辑顺序理清,还能够联系学生已有经验,让学生觉得亲切有话说,降低了思维难度,提升了学生的认识高度。
三、联结策略彰显思维调动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在我们的教学中,要求教师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文本中,有些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我们在用联结策略进行教学时,就要在学生解读文本前将这些句子提取出来,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经验对提取的句子进行排序。排序时要有一定的依据,例如心理变化、因果关系、时间等顺序,这也是对他们思维的一个训练。
例如,在《唯一的听众》中老妇人有三次“平静地望着”,教师要打乱顺序,让学生说一说三次“平静地望我”的顺序。在排列的过程中,没有明显的连接词,但是老妇人的表现却是不同的,学生找到不同,发现连接点,就可以更好地感悟情感。“静静地、一直、慈祥的眼睛”这三个词,属于情感的递进,开始的“静静地”是对我的鼓励,接着的“一直”是让我充满自信,最后的“慈祥”实际上是对我的赞赏。学生如果将这三点分析出来,就能够在正确排序的基础上将文中老妇人对我特殊的鼓励体会出来了。而学生分析排序的过程也是学生逻辑分析的过程。
学生排序的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同时也让学生理清了课文的脉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建构属于自己的阅读意义。从阅读理解的角度来说,这恰恰是针对文章整体意义的理解的建构过程。排序时学生展开思考,通过琢磨句子之间、段落之间、文本与经验之间的内在联系来建构文章意义。同时教师也将文本内容做到化繁就简,避重就轻,学生的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热情才会被激发出来。
四、文本联结促进情感深化
在利用联结策略进行文本学习的过程中,还有文本与文本的联结,也就是将和课文中相关的文本与课文内容相结合,还有就是课文内的文本联结阅读。这样可让学生学会对比阅读,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还会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实际上,从新课改的要求来看,语文学科教学也要落实三维目标,即把知识和能力的提升,过程与方法的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三者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整体认知的提升。其中,价值观和情感的教育引导是一种内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是通过强加给学生就能够实现,需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和体会。而应用文本联结,可以使学生实现由已知到未知的自然过渡,实现情感上的体验,促进情感深化,实现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价值观引领。
在《唯一的听众》这一课中,让学生学会环境描写,体会环境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教师就可以进行文本联结。教师可以将《唯一的听众》中的环境描写和《穷人》中的环境进行对比阅读,感受到环境描写的妙处,它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更重要的是环境描写突出了人物的心情。《唯一的听众》里,作者是这样渲染林中的情景:“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这如诗般的语言,一下子把学生带到优雅的情景中,也为老教授的出场作铺垫。
联结策略的这一文本与文本的联结,使学生的思维深化,更好地揭示了知识的规律,让学生乐于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兴趣。
五、反思联结升华真情实感
联结策略,最终要看我们的阅读经验是否和文章本身所表达的一致。这个反思的过程是至关重要的,也会对学生今后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树立阅读的自信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文中的最后就是比较文本与自己经验的差异。这样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才能够有效地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收获,特别是对于学生的无形的教育和引导是最为关键和难得的。学生在阅读完文本之后,通过各种联结的相互作用,最终实现情感上的共鸣,深化自己的思想认识,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这才是语文教育的真谛所在。
利用联结策略阅读的过程,是读者以自己的个性,包括气质、性格、知识、阅历以及当时的心情,对文本进行自己的阐释的过程,是个性与文本的碰撞,让学生在这种创造性的阅读中产生审美愉悦。运用联结策略,让学生真正学会阅读吧!
参考文献:
[1]林源森.水滴石穿,水到渠成——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因素做法初探[J].教师,2011(22).
[2]王君波.去伪存真回归质朴———追寻原生态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师,2011(22).
[3]阎宗学.与阅读教学的本位“对一下表”[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C),2011(2).
[4]吴海霞.提高小学生阅读教学的实效策略[J].小学阅读指南(中),2011(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3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