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教学实践活动对于青少年世界观的培养,道德品质的熏陶,创新精神的磨砺和知识领域的扩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也就是说,教学实践活动是促使学生萌发创新意识,进而培养他们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青少年;实践活动;创新精神
现代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教师既要通过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又要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来营造创新的氛围。教学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以课堂为主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鼓励学生质疑
实践证明,学生的创造力来源于他们的求异思维。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说,鼓励、培养学生质疑是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和环节。由于学生一天的主要时间都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所以,教师不妨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巧妙地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些都是学生存疑进而质疑的基础。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思维是从吃惊开始的。”即人惊奇的情绪一定能振奋思维的兴奋点。学生越惊奇,越迫切地想知道答案,进而积极思考。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启发学生想象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想象是创造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编演课本剧,这样,不但会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增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另外,教师在引导学生作文时要不拘一格,放飞想象,充分发散思维,或为课文故事、课文人物叙写结局,或勾画多年后的自己,或抒写自己的愿望和理想,或展望新时期的美好生活……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表达方法后,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进一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得写作不仅成为学生表情达意的工具,更加成为精神生活的需要。还有,在平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由于在自由的思维空间里,学生的想象力是奇妙无比的,其创新思维也会自然流露在字里行间和口语交际当中,即在作文教学中,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
二、以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创造活力
(一)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出真知”。在平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植树种草、上街打扫卫生等社会公益性劳动,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到劳动的滋味,而且能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另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考察家乡的生态环境变化,如此,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书本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保护环境的意义。
通过清扫街道卫生、帮助孤寡老人、观察植物生长、了解动物习性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真切体验到劳动的喜悦,付出的欢乐,成长的神奇……走进并了解大自然,体会并感受不同的生活,让学生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培养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因为多彩的生活正是他们萌发创造活力的精神源泉。
同时,引导学生了解当今最新科技信息和先进科技成果,在社会大课堂中针对性地培养他们的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带领学生参加科学技术展览,参观当地的一些农业高科技企业,让学生亲身感受现代科技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从而培养他们学习科学、热爱科学、运用科学的意识。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校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更能凝聚学生向上的力量,激发他们的创造灵感。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诸如“帮助别人,从帮助身边的每一个同学开始”“少送一张贺年卡,森林笑哈哈”等倡议活动,即少先队队会;也可以举办如“看看我们的地球母亲”图片资料展,或定期举办艺术节、文化节,让学生自编、自演,当一个小记者,做一名主持人;还可以举办创造发明成果展评等,使学生在获得强烈的成功感、自豪感的同时,获得巨大的创造性动力。另外,还可以通过讲座、科普知识竞赛、主题队会等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能力,提高他们的科技应用素质,形成浓厚的校园创新氛围。
(三)设计生活,鼓励构想
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人,更是生活的主人。因此,教师要注重为学生创造各种契机,让他们自己设计生活,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比如,在演讲会上让学生设计自己理想的生活和理想的社会;组织学生设计贺卡、编写趣味运动会程序;让学生出谋划策,设计从内容到形式的主题队会活动;甚至可以通过发动学生察看、交流,让学生设计出富有童趣的校园绿化、美化方案……这样,鼓励学生从传统的、定式的思维窠臼中跳出来,通过构想、设计、创作,集思广益,不仅能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更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
参考文献:
[1]张爱明.试论学生的创新能力[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16.
[2]李达云.论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M].桂林:广西师范大出版社,201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3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