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品德与社会》学科作为德育教育的起点和载体,是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基础,同时也是满足学生道德素质发展的核心。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开发社会教育资源,用情境教学和案例教学强化小学生和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其能够主动参与到社会生活当中,进而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本文主要研究让德育贯穿于学生社会生活始终,提出品德与社会学科利用社会资源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德育;社会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教育资源;建议
一、让德育贯穿于学生社会生活始终的重要意义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该课程建设的意义就在于对学生的社会生活进行引导,使其能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主动探寻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能够向先进榜样学习高尚的品质精华,积累生活经验的同时,有效实现德育工作的效果。因此,按照该学科的具备目标,要求教师将德育工作贯穿于学生社会生活发展的始终:一方面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从大到小、由远及近地让学生感受家庭、社会和祖国带给自己的感受,拓宽学生的社会视野;另一方面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人物出发,培养其社会生活的意识,使其能够用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实践,以指导未来的生活。
在开展具体的德育工作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板块来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爱国主义教育板块、民族文化教育板块、公民义务教育板块、健康与生活教育板块、艺术教育板块、科普教育板块以及爱心与服务教育板块等。为学生接受德育教育提供一个场馆、一个渠道和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可以更有效地调动小学生主动接受德育的意识,认识到社会生活能够为未来带来的影响,主动参与的同时通过教师的引导还能加强感悟,这对于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培养其思维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1]。
二、品德与社会学科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的建议
1.参观与访问。随着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学生可以参与的社会生活也越来越丰富,除了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之外,还有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学生以参观和访问的形式,了解社会生活的基本要点,并提升其主动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具体来讲,社会活动中的参观,要求学生对看到的事物进行研究和琢磨,并能够细致观察他人在从事社会活动中的神情和状态,进而有效提升参观的价值。而对访问来讲,要求学生在参与社会活动之前,先对活动的主题有一定的了解,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对参观对象进行访问和提前探查,让学生可以初步了解采访的基本流程,进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社区活动的意识。
2.社区服务。每一个社区管理形式的不同,其服务的对象和服务的性质也千差万别。因此,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加有效地认识社会活动的价值,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师,可以定期带学生到社区参加服务活动,跟随社区的志愿者到养老院或孤儿院慰问演出,帮助社区残疾人之家打扫卫生等。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各样的志愿服务活动,能够认识到服务他人是一件快乐甚至是幸运的事情,并在一次次活动中了解感激的重要性。同时,社区榜样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感染着每一位学生,让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养成坚强和健全的人格,进而为日后参与更为复杂的社会生活奠定基础。
3.社会资料收集活动。通常来讲,社会型学习资料的收集,一般都带有强烈的任务驱动性,但同时也与普通的课堂作业有所区别。由于每一个学生想要了解的社会生活都各有差异,因此想要搜集的资料也涉及方方面面,有人与人相处之道的相关资料,也有成为一名合格公民应该履行的义务,等等。基于此,教师需要尊重学生获取社会资料的差异性,为学生创设能够与社会资源相联合的基地,帮助学生开发信息资料搜索渠道,在满足学生学习和求知欲望的同时,还能扩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进而为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发展奠定基础[2]。
4.主题探究活动。每一类社会生活,其主题和价值观念的传达都是不同的,因此让小学生接触形式多样的主题探究活动,可以让学生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同时,对其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引导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讲,社会主题活动的类型基本包括以下几种,首先是对部分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进行剖析,分析产生这些行为的客观因素或背景;其次是对个人的行为或品质进行研究,向榜样学习,坚决杜绝不良行为;最后是对环境差异进行尊重和理解,培养小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结语
让德育贯穿于学生社会生活的始终,需要教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不断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拓展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内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帮助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责任意识,带领小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社会集体活动,开阔其眼界的同时,为促进当代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亚萍.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生活化的优势及不足[J].学周刊,2019(6):62.
[2]陈玉芳.基于生活教育理论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策略研究[J].教师教育论坛,2018(12):6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2336.html